第一节 螺情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5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螺情调查
分类号: R18
页数: 2
摘要: 1953年,九江地区血防站医务人员首次在都昌土目等乡开展了查螺活动。1955年,县血防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对周溪、西山等29个疫区乡开展普查,初步掌握了全县钉螺分布状况,认定县内钉螺分湖沼型与山丘型两类。1956年至1957年,全县查螺面积达56901770平方米,发现有螺面积49856916平方米,大小螺点365个,其中最大螺点1046590平方米,最小螺点93平方米,钉螺最高阳性率为24%。1960年,对灭螺后的新妙湖钉螺消长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框数730,有螺框数599,有螺框率为82. 1%,平均密度由1955年的每平方尺20只下降到2. 68只。调查之后,整理和建立了都昌县的钉螺分布图帐。1989年止,全县查螺投工累计达25万个,反复查螺面积达2264平方公里。
关键词: 疫情管理 螺情调查

内容

1953年,九江地区血防站医务人员首次在都昌土目等乡开展了查螺活动。1955年,县血防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对周溪、西山等29个疫区乡开展普查,初步掌握了全县钉螺分布状况,认定县内钉螺分湖沼型与山丘型两类。
  1956年至1957年,全县查螺面积达56901770平方米,发现有螺面积49856916平方米,大小螺点365个,其中最大螺点1046590平方米,最小螺点93平方米,钉螺最高阳性率为24%。
  1960年,对灭螺后的新妙湖钉螺消长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框数730,有螺框数599,有螺框率为82. 1%,平均密度由1955年的每平方尺20只下降到2. 68只。
  1963年,对西山公社素仙大队(今属北山乡)张家咀港汊等部分地区钉螺自然死亡率和感染率进行调查,查螺面积1200平方米,检查框数21,有螺框数10,有螺框出现率为47. 6%,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尺1.5只,自然死亡率为72. 7%。
  1965年,调查公社(场)23个,面积76672821平方米,查出有螺面积64961182平方米;调查线数1 000,框数】54315,有螺框数为26572,出现率为17.2%;检获钉螺163749只,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尺1. 04只;解剖钉螺25328只,阳性数246,阳性率0. 97%。调查之后,整理和建立了都昌县的钉螺分布图帐。
  1970年后,采取专业技术人员、疫区卫生工作者、农民群众三结合组成血防小分队的方式,定期有侧重地开展螺区调查和灭螺效果复查。1972年重点调查了鄱阳湖42块原有螺草洲,重新绘制了该地区螺情图。1978年,先后组织700余人开展了山丘内湖螺区复查,查出有螺面积13277969平方米。近几年,还采用了环境抽样与机械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螺情调查。
  1989年止,全县查螺投工累计达25万个,反复查螺面积达2264平方公里。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