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单位
分类号: R1
页数: 2
摘要: 民国13年,县人汗益父子存县城王家祠堂开设,私立。古南医院民国22年创办,公立。院址设县城报坊祠,有医生、护士l人。此县内正式开始西医治疗。县卫生院民国28年由古南医院改称,院址迂至县城于家祠堂。有医生、护士、护理兼司药各1人。民国29年为避日本侵略军骚扰,县卫生院迁往三汊港铁舍罗村。民国37年9月又迁至万家祠堂。该院除负责全县医疗事务外,还兼管全县行政事宜。成为全县最大的以西医为主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1 969年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站,称防治组。1 983年前后,该院按摩专科收治各种跌打损伤病人,占全县此类病人就诊数的60%多。主要开展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有专职医务人员3名。
关键词: 医药卫生 医疗单位

内容

民国13年(1 924年),县人汗益父子存县城王家祠堂开设,私立。自此始,西医传入县内。
  古南医院民国22年创办,公立。院址设县城报坊祠(今县公安局院内),有医生、护士l人。此县内正式开始西医治疗。
  县卫生院民国28年由古南医院改称,院址迂至县城于家祠堂。有医生、护士、护理兼司药各1人。民国29年为避日本侵略军骚扰,县卫生院迁往三汊港铁舍罗村。民国31年秋迂回县城段家祠堂。民国36年迁冯家祠堂,有院长、护十、助产士共6人,病床6张。民国37年9月又迁至万家祠堂。
  民国38年9月,县人民政府派随军代表接管县卫生院。该院除负责全县医疗事务外,还兼管全县行政事宜。1951年院址迁至金街岭,人员增到11人。1957年发展到36人。并于当年在城东门(今县委对门)新建门诊部、住院部。
  县人民医院 1958年,县卫生院迁新址,改名为都昌县人民医院。
  1961年,县人民医院门诊开设了内、儿、外、妇女、五官、放射、中医等专科,病房开设了大外科(含妇产)、大内科(含儿、传染科),有医、技、药、护卫人员86名,其中乡数是各大、中医科学校毕业生。成为全县最大的以西医为主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1969年1月,该院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站。‘年后仍恢复医院建制。1989年止,全院分门诊部、住院部2大业务系统。门诊设内、儿、急诊、妇产、中医、眼鼻、口腔、伤、外9科和中、西2药房;住院部设内(包括肾病房)、外、儿、妇产、传染、中医、五官7处病房;另设医技科,有放射、检验、病理、内窥镜、B超、A超、心超、心电图、脑电图、脑血流与理疗1 1室。全院有建筑面积13773平方米;职工总数252人,其中82. 50/为医护人员,有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管)医师30人,医(药、技)师89人,护师(士)51人,大中专毕业生占职工总数的66.7%。
  县妇幼保健所成立-于1 952年9月,有2名医务人员,时称妇幼保健站,站址设土塘街。1957年迁县城,与县卫牛院一起办公。1958年1 2月与县卫生防疫站合并为县防疫保健站。1年后仍分设。1 969年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站,称防治组。1973年6月,恢复县妇幼保健站,站址设县防疫站院内。1 983年改现名。1989年底,全所有工作人员18人,下设门诊室、药房、化验室和注射室。
  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1957年成立(详《血防》卷)。
  县卫生防疫站 1958年成立,时与县妇幼保健站合称卫生防疫保健站,由县卫生院院长兼站长。1年后单设。1968年又与县妇幼保健站合并。1969年1月改称防治组,隶县医药卫生防治站。1970年划归县卫生局,称防疫组。1972年更现名。1989年底,全站职工33人,有卫生、防疫、检验、行政等科室。
  县皮肤病防治所 1969年8月,以原省皮肤病院13名下放医务人员为主体,在张岭东平大队夏家村建立。有医务人员1 3人。1972年改称九江地区都昌县皮肤病防治所,受地县双重领导。下设病房、门诊和1个“康复村”(即麻风病房)。1989年止,全所19人,其中医务人员1 2人。康复村有田地20亩。
  县中医院 1980年9月创办,位于县城石家堰。初办时有医务人员28人。中医为主,中西结合。1 983年前后,该院按摩专科收治各种跌打损伤病人,占全县此类病人就诊数的60%多。同时将气功疗法、针灸内藏法用于临床。该院突出传统医学之长,医疗业务不断扩大。1989年止,全院设中医内儿、妇外、针灸、骨伤、按摩、皮肤、超声波、化验、药剂等科室。
  县结核病防治所 1985年成立,所址设县卫生防疫站内。主要开展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有专职医务人员3名。
  区、乡(公社)卫生院(所) 民国30年9月,设县城、三汊港、马涧桥、徐埠4所区级官办中医诊疗所,各所设主任1人,医师若干人。民国后期,因政府不甚提倡中医,这些机构多流于形式,建国前夕都已解体。
  . 建国后,都昌镇在1951年办起全县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随后张岭、南峰、土塘、北山也相继建立。至1953年全县有联诊所11个。1957年,中医联诊所发展到55个,有中医内科医生183人,外科66人,儿科2人,妇科3人,针灸2人。
  1951年,西医张自修带1名护理员在土塘街办起县内第一个区卫生所。次年全县共建8个公办区卫生所。1953年,全县13个区(镇)建立起12个区卫生所(都昌镇已设中医联诊所)。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12个卫生所与55个中医联诊所分别合并为18个公社人民医院,10个产院,2个接生站。1962年机构调整,公社医院合并为1 4个,医务人员由446名减为79名。1965年设立徐埠、大沙、马涧3个地段医院,次年增设七角地段医院,另以公社为单位成立36个卫生所。
  1973年,全县改设30个公社卫生院,其中汪墩、土塘、双桥、徐埠、三汊港、周溪、左里、七角、南峰、鸣山、张岭、大沙、大港、苏山列为中心卫生院。1983年,中心卫生院减为汪墩、徐埠、土塘、双桥、三汊港5个。
  1989年止,全县有乡(镇)卫生院30个,人员655名,其中医师246人,医士246人,西药人员33人,护理人员36人,检验人员22人。
  村委会(生产大队)医疗站(所) 1958年,农村广泛培训卫生员、防疫员、保健员和接生员,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创办集体性质的公社分院、产院。至1961年,全县已有80个生产大队创办公社分院,21个产院,形成县、社、大队3级卫生医疗网。
  1966年,大队级医疗机构全部撤并,至1968年,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日益严重,遂自发半自发地串户集资或大队投资,招聘“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办起92个大队合作医疗站,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这种状况。1980年,全县合作医疗站352个,有赤脚医生690人。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合作医疗站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并改称村卫生所,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
  1989年止,全县有村卫生所416个,乡村医生712人,村卫生员533人。
  企业、学校医务室 1952年,都昌中学建立第一个医务室。1959年,县农机厂、县瓷厂亦先后建立了医务室。随后各企业、厂矿纷纷建立医务室(所)。至1989年,全县各厂矿、县中学、县委党校等单位建立医务室20余个,各有医务人员1至4人不等。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