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医疗
分类号: R1
页数: 5
摘要: 民国13年,县人汗益父子存县城王家祠堂开设,私立。古南医院民国22年创办,公立。此县内正式开始西医治疗。县卫生院民国28年由古南医院改称,院址迂至县城于家祠堂。有医生、护士、护理兼司药各1人。民国29年为避日本侵略军骚扰,县卫生院迁往三汊港铁舍罗村。民国37年9月又迁至万家祠堂。该院除负责全县医疗事务外,还兼管全县行政事宜。成为全县最大的以西医为主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县妇幼保健所成立-于1 952年9月,有2名医务人员,时称妇幼保健站,站址设土塘街。1 969年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站,称防治组。1 983年前后,该院按摩专科收治各种跌打损伤病人,占全县此类病人就诊数的60%多。主要开展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有专职医务人员3名。
关键词: 医药卫生 医疗单位

内容

民国13年(1 924年),县人汗益父子存县城王家祠堂开设,私立。自此始,西医传入县内。
  古南医院民国22年创办,公立。院址设县城报坊祠(今县公安局院内),有医生、护士l人。此县内正式开始西医治疗。
  县卫生院民国28年由古南医院改称,院址迂至县城于家祠堂。有医生、护士、护理兼司药各1人。民国29年为避日本侵略军骚扰,县卫生院迁往三汊港铁舍罗村。民国31年秋迂回县城段家祠堂。民国36年迁冯家祠堂,有院长、护十、助产士共6人,病床6张。民国37年9月又迁至万家祠堂。
  民国38年9月,县人民政府派随军代表接管县卫生院。该院除负责全县医疗事务外,还兼管全县行政事宜。1951年院址迁至金街岭,人员增到11人。1957年发展到36人。并于当年在城东门(今县委对门)新建门诊部、住院部。
  县人民医院 1958年,县卫生院迁新址,改名为都昌县人民医院。
  1961年,县人民医院门诊开设了内、儿、外、妇女、五官、放射、中医等专科,病房开设了大外科(含妇产)、大内科(含儿、传染科),有医、技、药、护卫人员86名,其中乡数是各大、中医科学校毕业生。成为全县最大的以西医为主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1969年1月,该院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站。‘年后仍恢复医院建制。1989年止,全院分门诊部、住院部2大业务系统。门诊设内、儿、急诊、妇产、中医、眼鼻、口腔、伤、外9科和中、西2药房;住院部设内(包括肾病房)、外、儿、妇产、传染、中医、五官7处病房;另设医技科,有放射、检验、病理、内窥镜、B超、A超、心超、心电图、脑电图、脑血流与理疗1 1室。全院有建筑面积13773平方米;职工总数252人,其中82. 50/为医护人员,有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管)医师30人,医(药、技)师89人,护师(士)51人,大中专毕业生占职工总数的66.7%。
  县妇幼保健所成立-于1 952年9月,有2名医务人员,时称妇幼保健站,站址设土塘街。1957年迁县城,与县卫牛院一起办公。1958年1 2月与县卫生防疫站合并为县防疫保健站。1年后仍分设。1 969年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站,称防治组。1973年6月,恢复县妇幼保健站,站址设县防疫站院内。1 983年改现名。1989年底,全所有工作人员18人,下设门诊室、药房、化验室和注射室。
  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1957年成立(详《血防》卷)。
  县卫生防疫站 1958年成立,时与县妇幼保健站合称卫生防疫保健站,由县卫生院院长兼站长。1年后单设。1968年又与县妇幼保健站合并。1969年1月改称防治组,隶县医药卫生防治站。1970年划归县卫生局,称防疫组。1972年更现名。1989年底,全站职工33人,有卫生、防疫、检验、行政等科室。
  县皮肤病防治所 1969年8月,以原省皮肤病院13名下放医务人员为主体,在张岭东平大队夏家村建立。有医务人员1 3人。1972年改称九江地区都昌县皮肤病防治所,受地县双重领导。下设病房、门诊和1个“康复村”(即麻风病房)。1989年止,全所19人,其中医务人员1 2人。康复村有田地20亩。
  县中医院 1980年9月创办,位于县城石家堰。初办时有医务人员28人。中医为主,中西结合。1 983年前后,该院按摩专科收治各种跌打损伤病人,占全县此类病人就诊数的60%多。同时将气功疗法、针灸内藏法用于临床。该院突出传统医学之长,医疗业务不断扩大。1989年止,全院设中医内儿、妇外、针灸、骨伤、按摩、皮肤、超声波、化验、药剂等科室。
  县结核病防治所 1985年成立,所址设县卫生防疫站内。主要开展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有专职医务人员3名。
  区、乡(公社)卫生院(所) 民国30年9月,设县城、三汊港、马涧桥、徐埠4所区级官办中医诊疗所,各所设主任1人,医师若干人。民国后期,因政府不甚提倡中医,这些机构多流于形式,建国前夕都已解体。
  . 建国后,都昌镇在1951年办起全县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随后张岭、南峰、土塘、北山也相继建立。至1953年全县有联诊所11个。1957年,中医联诊所发展到55个,有中医内科医生183人,外科66人,儿科2人,妇科3人,针灸2人。
  1951年,西医张自修带1名护理员在土塘街办起县内第一个区卫生所。次年全县共建8个公办区卫生所。1953年,全县13个区(镇)建立起12个区卫生所(都昌镇已设中医联诊所)。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12个卫生所与55个中医联诊所分别合并为18个公社人民医院,10个产院,2个接生站。1962年机构调整,公社医院合并为1 4个,医务人员由446名减为79名。1965年设立徐埠、大沙、马涧3个地段医院,次年增设七角地段医院,另以公社为单位成立36个卫生所。
  1973年,全县改设30个公社卫生院,其中汪墩、土塘、双桥、徐埠、三汊港、周溪、左里、七角、南峰、鸣山、张岭、大沙、大港、苏山列为中心卫生院。1983年,中心卫生院减为汪墩、徐埠、土塘、双桥、三汊港5个。
  1989年止,全县有乡(镇)卫生院30个,人员655名,其中医师246人,医士246人,西药人员33人,护理人员36人,检验人员22人。
  村委会(生产大队)医疗站(所) 1958年,农村广泛培训卫生员、防疫员、保健员和接生员,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创办集体性质的公社分院、产院。至1961年,全县已有80个生产大队创办公社分院,21个产院,形成县、社、大队3级卫生医疗网。
  1966年,大队级医疗机构全部撤并,至1968年,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日益严重,遂自发半自发地串户集资或大队投资,招聘“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办起92个大队合作医疗站,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这种状况。1980年,全县合作医疗站352个,有赤脚医生690人。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合作医疗站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并改称村卫生所,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
  1989年止,全县有村卫生所416个,乡村医生712人,村卫生员533人。
  企业、学校医务室 1952年,都昌中学建立第一个医务室。1959年,县农机厂、县瓷厂亦先后建立了医务室。随后各企业、厂矿纷纷建立医务室(所)。至1989年,全县各厂矿、县中学、县委党校等单位建立医务室20余个,各有医务人员1至4人不等。
  第二节医疗队伍队伍状况民国22年(1933年),全县有西医1人,护士1人;中医335人,中药200人。
  民国30年,全县有中医药人员近500人,其中4个区中医诊所有中医药人员17人。民国34年,全县有西药人员31人。民国37年全县有中医生385人。
  1949年底,县医疗单位有医务人员129人,其中有西医5人,中医61人,中药60人,管理人员3人。另有个体医务人员263人。1951年后,医疗队伍不断扩大。到1959年,全县各级医疗单位医务人员545人,乡村集镇个体医务人员245人。
  1989年止,都昌医务人员已达2142人,计国编829人,集编601人,个体712人。达到全县平均每千人中有医务人员2.4人。其中国家医疗单位中有副主任医师12人,主治医师级医务人员138人,医师级医务人员450人,医士级医务人员390人,其他技术人员450人。
  业务培训中医函授:1961年,成立中医函授学习辅导站,全县有1 36人参加学习。
  进修:1951年始,每年均选送技术骨干去省、市级医院进修深造,引进新技术,填补县内医疗技术上的空白。至1954年,即有228人赴省地参加了中医、助产、妇保、防疫、血防、药剂等12个项目进修学习。1983年至1989年,相继选派371名医务人员出外进修学习,其中到省级单位的189名,地级单位的151人,县级单位的31人。各乡(镇)卫生院则常年选派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
  第三节医疗设备病床设置 1949年,全县仅有县卫生院6张正式病床。1951年,县卫生院设住院部,有病床15张。1958年,公社卫生院开设住院部,共有病床175张。农村103个民办产院,有简易病床206张。1981年,县中医院设住院部,有病床15张。当年全县病床达11 32张。1989年止,全县卫生单位共有病床121 3张。其中:县人民医院260张,县中医院80张,乡(镇)医院733张,皮防所30张。全县每千人中有病床2.1张。
  医疗器械民国后期,县卫生院只有听诊器、注射器、体温计、洗胃器、消毒器等一般医用器械和外科用的刀、钳等。
  建国初,县卫生院一般医疗器械逐渐增多。1952年添置显微镜、血压计等。1960年添置200毫安X光机1台。1961年后,外科手术增多,手术刀、高压消毒器、无影灯、各种刀包等器械成套购进。1964年上级拨入中型救护车1辆。1974年,引进超声波、心电图机,一般诊断器械齐全。1984年,县人民医院增设纤维胃镜、纤维膀胱镜、脑电图、脑血流图等诊断仪器。各种大小型医疗器械60余种。同年,全县半数以上公社卫生院有化验室,各中心卫生院均有x光室。1985年,县人民医院又购进B型超声波诊断机1台。
  县中医院自成立以来,亦先后添置了呼吸机、心电图机、激光治疗机、麻醉机、超声波机、100毫安x光机、电动离心机、干燥箱、电热恒温箱、电冰箱、培养箱、分析天平、骨科牵引床、激光针灸仪、显微镜、综合手术床等40多种医疗器械。
  1989年,全县主要医疗设备有:救护车5辆,显微镜61架,x光机43台,心电图机16台,超声波治疗机10台,脑血流图机1台,麻醉机15台,纤维胃镜3架,乙状直肠镜1 0架,膀胱镜2架,子宫内窥镜l架,超声波诊断仪7台,电泳仪6台,心脏肌能诊断仪1台,心电除颤监护仪1台,电冰箱19台,速冰箱2台,无影灯33架,万能产床5架,综合手术床9架,其中各种器械以县人民医院最齐备。当年县、乡医疗设备总值为42.3万元。
  第四节医疗技术建国前,县内主要靠中医中药治病。县卫生院的西医仅能治疗一些小病小伤。
  随着西医的推广和医疗设备的增加,医疗技术不断提高。50年代中、后期,各基层卫生院对多发病、常见病均能治疗,一般危重病例则转县医院治疗。1953年,县卫生院由舒承杰、邵希平主持的首例阑尾切除术取得成功。1958年,县人民医院能够施行阑尾、脾切除、剖腹产、产钳等各种中、小型外科手术。1961年运用依米丁治疗肺结核出血。1962年又开展了胃切除、子宫切除、眼科、胆道、骨宽关节融合固定等手术治疗,及普通生化、肝功能、二氧化碳结合测定等检验项目。
  , 60年代初,重视提高中医医术,提倡中西医互学。1963年,全县普-查登记中医237人,其中孙寄冰、王玉抱、魏荷生、余式云、何懋麟、陈茂卿、王学维、曹静山、侯任丰、谭雪操、詹月如、罗贤恕、王平燕、段寿吾、舒彦虞、舒又春、胡素安、张翼18人经批准定为“名老中医”。同年,县人民医院首次施行心包切开引流术,治疗化脓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病获得成功。1964年4月,大量运用切脾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巨脾症,妇产科施行卵巢肿瘤切除术,摘除重20斤的大瘤。1975年,运用中西医药结合疗法,治愈大批乙型肝炎患者。同时,以结扎绝育手术为主的各项计划生育术在全县普遍开展。
  1978年,县人民医院没立肾病房,收治肾病患者。1984年,县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在全县开展“铁血性脑病的抗凝疗法”、“肝硬化或肾病的胃粘膜变化”、“松毛虫病”、“葡萄胎病因”、“高血压”、“中西结合治胆道感染”、“针灸得气原理”、“枯痔疗法”、“上消化道溃疡的x线表现”、“乙型肝炎”、“中西结合治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回输术”、“小儿佝偻、缺铁贫血查治”、“妇科病查治”等16个项目的专题研究,提高了一系列疑、难、杂病症诊治的水平。
  1987年起,县中医院开展中西结合治疗结石病临床实验,采用内服中药,外用磁疗,配以常食猪脚等方法医治胆结石病取得一定效果。德兴县36岁胆结石患者陈某,曾因胆病开刀摘除胆囊,但术后发痛如故,到该院就诊时全身及巩膜黄染,剧痛难忍,作B超检查发现总管有1.8×2.2厘米的结石。经用中药、磁疗机排石,20多天后即将结石排出。
  1989年止,县人民医院各专科可以开展全国同类医院所开展的各类治疗。内科先后开展了消化、心血管、呼吸、血液、肾病专科治疗;外科进行了普外、泌外、脑外、矫外、胸外及肝部分切除等高难手术;儿科加强了新生儿急救及遗传病防治;妇产科有内分泌、肿痛、子宫纤维内窥等专项检查与治疗;放射科能进行断层摄影,脑血管、胃、胆、肾造影等专项检查;检验科、病理科开展的检查项目,准确率达98%。
  第五节医疗业务县卫生院成立初期,只开门诊,后期方设病床6张,收治少数住院病员。民国26年(1937年)11月,省第1 37后方医院短期迁驻张岭街,但未收治地方病人。
  建国后,县卫生院医疗业务不断扩大。1950年,门诊13287人次,住院143人次,中小型手术42例,健康检查2511人次,注射病人65557人次。
  至1965年,县人民医院门诊已达57882人次,出诊8234人次,住院301 0人次,各种手术437例,健康检查923人次,注射病人近2万人次,中药处方10744人次,西药处方36238人次。1978年,门诊106583人次,住院4058人次,健康检查1905人次,注射75919人次,中药处方50483人次,西药处方71350人次。
  1981年,全县门诊946692人次。其中:县人民医院11 1951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12%;县中医院56641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5. 9%;乡级卫生院778100人次,占门诊人次的82. 1%。全县病床工作日193061天。其中:县人民医院55231天,占住院总天数的28. 6%;县中医院4875天,占住院总天数的2. 5%;乡级卫生院132958天,占住院总天数的68. 88%。
  1983年,推行岗位责任制,全县100多名医务人员到边远农村办医疗点23个,设家庭病床500余张。当年全县总门诊906335人次。
  1989年,县人民医院各项医疗指标为:门诊116680人次;住院6657人次,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8. 3%,好转率96%,死亡率】%;手术928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8.1%;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95.5%;病床周转次数25.6次,实际使用率90.l%;出院者平均住院12.1天。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