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
页数: 2
摘要: 民国年间称环境卫生。其时,县内大街小巷,污水四溢,垃圾成堆;农村更是人畜混居,疫病肆行。民国22年,县医院成立,逐渐有人过问公共卫生。民国35年,县府颁发了十二条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规定各家经常大扫除,室内洒石灰水,食、用具皿开水消毒等。但少人宣传、督促,县民能接受者甚少。民国37年5月,始于县警察局内设清道夫8名,负责街面清扫。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各机关团体和区乡政府均建立爱国卫生管理机构。随即,九江专署在阳峰召开全区管水管粪现场会,进一步推动了全县乡村管水管粪活动的开展。鉴于都昌传染病多因饮水不洁引起,人民政府突出抓了饮用水塘、井的改造。
关键词: 医药卫生 卫生预防

内容

民国年间称环境卫生。其时,县内大街小巷,污水四溢,垃圾成堆;农村更是人畜混居,疫病肆行。民国22年(1933年),县医院成立,逐渐有人过问公共卫生。民国35年,县府颁发了十二条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规定各家经常大扫除,室内洒石灰水,食、用具皿开水消毒等。但少人宣传、督促,县民能接受者甚少。民国37年5月,始于县警察局内设清道夫8名,负责街面清扫。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1952年,在全县城乡掀起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大搞“五净”(净道场、房屋、庭院、锅碗、衣被)、“五灭”(灭蚊、蝇、虱、臭虫、蚤)、“一捕”(老鼠)、“城镇四建”(建公共厕所、垃圾箱、水井、卫生制度)和“农村三改”(改良厕所,改建饮水塘、井,改建猪牛栏)活动。1953年4月,成立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机关团体和区乡政府均建立爱国卫生管理机构。1956年,全县实行“爱国卫生日”,发动群众铲杂草,除四害,清污泥野粪、猪牛栏、阴阳沟。1958年8月,中共都昌县委除害灭病指挥部成立,下设办公室,专管城乡爱国卫生。全县于当年4次突击清除垃圾,疏通沟渠,修建厕所,除“七害”(蚊、蝇、老鼠、臭虫、蟑螂、钉螺、跳蚤)、灭“六病”(血吸虫、疟疾、丝虫、钩虫、头癣、性病)。运动中,涌现了6个卫生模范镇、4个卫生模范乡、24个卫生模范社、338个卫生模范村。1959年,全县有64万人次投入除害灭病活动。1 963年,爱国卫生运动再次掀起高潮,当年开展15次卫生运动大突击,有243829人参加。县财政为改建厕所拨出专款2万元。1965年,县防疫站在阳峰进行管水管粪试点。随即,九江专署在阳峰召开全区管水管粪现场会,进一步推动了全县乡村管水管粪活动的开展。
  鉴于都昌传染病多因饮水不洁引起,人民政府突出抓了饮用水塘、井的改造。自1952年至1982年,全县改建水井7113口,并长年坚持药物消毒。1983年县防疫站对全县饮用水进行全面调查,全县饮用井水人口289741人,占总人口50.7%;饮用自来水31539人,占5.5%;饮用塘水173822人,占30. 110/;饮用土井(沟)水36759人,占6. 42%;饮用湖堰水39811人,占6.96%。遂狠抓农村饮水井建设。1985年全县农村新建水井1848口,解决了342000余人饮水问题。1986年县长办公会作出决定,每年从水利经费中提取4万元,重点解决占总人口70%的农村饮水建设。
  同时,自1982年起,全县每年结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展治理城乡“脏、乱、差”的环境,并自1986年始,建立“一日一小扫,一周一大扫,一月一突击,一季一评比”制度,城镇机关、居民普遍实行“门前三承包”(即包卫生、绿化、秩序)责任制。
  食品卫生 50年代始,政府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审查,颁发开业许可证。县防疫站训练从业人员和机关食堂炊事员,并设有5名食品卫生监督员。
  1983年,国家颁布《食品卫生法》,县防疫站印发单行本6300.份,布告1 000张进行宣传。1981年至1986年对食品卫生进行全县性监督4809次,审查1139户,换发卫生许可证1007份,发证率88.4%,对3201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体检,体检率93%,有33名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患传染病被调换工种。
  建国以来,在食品卫生监督中,警告限期改进的710户(次),责令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停止出售69户(次),责令停业改进78户(次),吊销卫生许可证1户,没收和销毁不合格食品10487.1 8吨,罚款110户(次)。
  学校卫生民国36年1 0月,县城180名中小学生体检,占县城学生总数的28%,矫治1 7人。
  1952年,县中学设立校医务室,各中心小学先后设立保健教师。1 980年始,县防疫站在县城中小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至1986年建档3098份。
  劳动卫生 1984年至1 985年,就尘毒测定和职工健康状况,对全县75个乡(镇)、厂(矿)作了调查,发现5000名职工中有2685人接触到粉尘、噪音、锰、铅、苯和高温等有毒有害物质和环境,占在册职工的53.7%。县防疫站就此以人为单位建立监测,建健康档案,建档率为100%。1985年至1986年对县直32个厂(矿)建立综合档案和卫生档案,查明了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和危害人数。1980年始,对城乡农药中毒实行调查和逐级报告制度。
  预防接种民国36年2月25日,县政府指令医生到土塘、大田、张蔡、源头、南溪和梅坡等乡,会同各族(乡)长,广种牛痘防天花。民国37年,江西省卫生处核发都昌卫生院霍乱疫苗1 0瓶(1 0000装)防治霍乱。同年县内多次流行鼠疫,12月浮梁专署电示都昌卫生院防疫。
  建国后,中央卫生部于1950年1 0月颁发《种痘暂行办法》。此后,全县坚持年年开展预防接种,进行各种疫病预防注射。经多年防治,天花、霍乱、鼠疫被彻底消灭。
  从1 980年起,全县实行计划免疫’7岁以下儿童建计划免疫卡98554份,建卡率在90%以上。并以县防疫站为中心,建立了县级医疗单位与厂(矿)医疗所(室)、农村区乡(镇)卫生院(所)联合的疫情报告网,对疫情定专人层层管理,定时间逐级上报,一旦发现则及时扑灭。
  1989年止,全县自建国以来累计注射灰质炎苗1 50641 6人份,注射麻疹苗811467人份,接种卡介苗674332人份,注射百白破苗490700人份,注射乙脑苗640503人份,注射白喉类霉素566546人份,接种牛痘苗2050888人份,注射霍乱苗1 0751 64人份,注射流脑苗51 0850人份,注射伤寒与副伤寒苗285080人份,注射百白混合苗135112人份。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