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志编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志编纂
分类号: G27
页数: 2
摘要: 明嘉靖二十年,县人邵仍辞官归里,杜门著述,私辑县志稿藏于家。万厉七年,都昌第一部志书脱稿付印,今已佚。幸其子孙妥为保管,后成为同治壬申版《都昌县志》的蓝本及基础,今已佚。1981年6月,复成立县志编修委员会及办公室,并组织数人收集了少量口碑材料,旋因故而辍,资料佚。1 983年1月,重设县志编修委员会及办公室,至1988年,除督促各部门单位撰写专业志外,编写《都昌县志通迅》30余期及翻印了同治旧志。1988年5月,编委会及办公室人事调整。至1 989年2月,正式着手新县志编写。
关键词: 档案事业 档案管理

内容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县人邵仍辞官归里,杜门著述,私辑县志稿藏于家。
  明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陈舜咨惧文献无征,嘱县丞胡天禄、主簿陆天衢、学博汪应贞、易道原、施洁,以邵仍所辑县志为基础,进一步考都昌“地舆之广狭,田赋之多寡,建置之因革,以及官师、族姓、虫鱼、草木、古今文艺之属。凡有裨于民风治理者,并得采而书之为志。”万厉七年(1579年),都昌第一部志书脱稿付印,今已佚。
  明万历间,县人黄坤亦曾萧然居家,私辑县志稿,今佚。
  ’明崇祯四年(1631年),知县陈嗣清阅旧志,觉其粗略,且残缺,遂有意重修,遍为咨访,于贡生杜希中家征得其私人订补的一帙志稿,又请余二矶取裁订正,尔后邀请乡绅共为参阅修订。至崇祯六年(1 633年)成书。该志“始于沿革,终于杂记”,共十卷,今亦佚。
  清康熙十二年(1 672年),清廷诏修通志,并要求各地搜集旧志和资料。不久,因兵事而暂停。越数载战火息,复命设官开局。是时,都昌旧志已遭兵燹散无存,知县曾王孙遂奉命重修《都昌县志》,康熙二十二年,邀孝廉徐孟琛设局主纂。二十四年,曾离任,又由知县康烈续办,至二十五年方“勉力编次,粗成简帙”,史称丙寅版,此志现藏北京、上海徐汇图书馆,县内仅见残本‘,粗略且考订多有不实处。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闰五月,知县吴帮宪因丙寅版旧志在县内散失不全,捐俸补刊。此志北京、故宫、上海徐汇等图书馆有藏书,县内仅见残本。
  清嘉庆元年(1796年),孝廉刘豢龙居家自撰县志,成书稿计1 6卷,传诸于家。本志稿纲目体例完备,资料丰富,故虽未刊印,仍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志稿。幸其子孙妥为保管,后成为同治壬申版《都昌县志》的蓝本及基础,今已佚。
  清道光三年(1823年),知县曹光杰任内,聘贡生马奕开、江练、黄慎德总纂《都昌县志》,凡33卷,篇幅浩繁,资料宏富,但考订多有不实,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县内藏书至清同治即剩残篇,同治《都昌县志》称其为“癸未志”,以与刘豢龙所撰“刘稿”相区别。
  同治九年(1870年),知县狄学耕奉命重修《都昌县志》。初请县人、前刑部主政刘庭辉总纂,未及一月刘逝世,又改聘前靖安县教谕、县人黄昌蕃总纂。编修时,一度借鉴“癸未志”,但觉其散失太甚,无所秉承,适此时有刘豢龙孙刘典安嘱族人刘飞熊将“刘稿”予以补辑后送县,黄阅后觉其“搜罗宏富,考订详明”,逐以“刘稿”为基础,辨疑征信,补漏增新,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完成了新,编《都昌县志》。今传世者多为此志。俗称“同治壬申志”。
  清光绪二年(1 876年),知县何庆朝“重修”《都昌县志》,但实系翻印“同治壬申志”,另邀优贡生秦鼎升、廪生余化鲤增补了同治末光绪初若干资料,南京及江西省图书馆均有藏本。
  民国年间,据闻亦有好事者于民间纂修县志,但未见任何稿本传诸于世。民国35年(1946年)11月,县府拟修县志,并委民政科设置修志馆。也只见计划,未见实施。
  1961年10月,都昌成立县志编写领导小组,并没办分室。收集了部分材料,至同年底,草成初稿约10万字,断限为1959年,拟增补材料,旋因国家经济困难等原因而辍。
  1981年6月,复成立县志编修委员会及办公室,并组织数人收集了少量口碑材料,旋因故而辍,资料佚。1 983年1月,重设县志编修委员会及办公室,至1988年,除督促各部门单位撰写专业志外,编写《都昌县志通迅》30余期及翻印了同治旧志。1988年5月,编委会及办公室人事调整。至1 989年2月,正式着手新县志编写。同年8月完成初稿(缺部分)。12月完成送审稿(部分仍为资料剪辑或初稿),共120万字,断限为1987年。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