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影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影电视
分类号: G24
页数: 2
摘要: 1953年下半年,九江行署文教科派巡回放映队首次来县放映《新儿女英雄传》,此后,每年到都昌放映2至3次,间或下乡镇。1955年县成立电影队后,方逐年增加放映场次。农村放映则由县电影队分4片区巡回,年放映1 500至2000场次,经费由各乡镇(社队)集资解决。乡办电影队后,农村放映概由乡队承担,并以个体电影队补充,形成放映网络。经费1983年前从集体提留中解决,后由集体提留、个人集资两种方法解决。至1989年,仅县电影院放映,全年即达650场次,收入15.7万元放映队伍:l 954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27队由九江行署文教科分配驻都昌。1955年改编为都昌电影队,原负责人汪桂龙任队长,有队员2人,苏式1 6毫米放映机和小发电机各1部。
关键词: 群众文化 电影电视

内容

1953年下半年,九江行署文教科派巡回放映队首次来县放映《新儿女英雄传》,此后,每年到都昌放映2至3次,间或下乡镇。1955年县成立电影队后,方逐年增加放映场次。1959年,县城固定35毫米电影队常年售票放映。农村放映则由县电影队分4片区巡回,年放映1 500至2000场次,经费由各乡镇(社队)集资解决。乡办电影队后,农村放映概由乡队承担,并以个体电影队补充,形成放映网络。经费1983年前从集体提留中解决,后由集体提留、个人集资两种方法解决。至1989年,仅县电影院放映,全年即达650场次,收入15.7万元放映队伍:l 954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27队由九江行署文教科分配驻都昌。1955年改编为都昌电影队,原负责人汪桂龙任队长,有队员2人,苏式1 6毫米放映机和小发电机各1部。1956年,县电影2队成立。1958年,电影3队及县城35毫米电影队先后成立。1960年.电影4队成立。至此全县有电影队5个,1 970年,相继于中馆、徐埠、土塘、张岭、南峰5公社建电影队,至1975年.30个公社都有电影队,并在万户公社建立第一个大队电影队,1 978年,周溪、三汊港、阳峰、南峰4公社添置35毫米放映机。1 989年止.全县共有各类电影队74个,其中乡、场、厂、矿办队42个,村办、个体户办队30个,有35毫米放映座机6套.16 毫米放映机62套.8.75毫米放映机11套。
  发行管理:1962年成立县电影管理站,负责电影发行与管理。1979年7月转为电影公司,内设业务股、放映股、行政办公室和七里、徐埠2个农村电影发行管理站,有工作人员48人,发行收入85299元。1987年3月,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单位”称号。4月,又获“全国首届农林科教影片汇映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止,全公司有7人获中级、14人获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是年发行收入达179000元。
  放映场所:1962年前,县城放映场所先后借、租县委大院(今印刷厂)、都昌中学广场、工会俱乐部(今广场路31号)、县大礼堂(即邵氏家庙,今拆除,改建图书馆)、蒋家塘居民院子(今广场路47号旧址)。1962年,县电影院建成后,县城放映则固定在电影院(详见城乡建设卷)。1983年始,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售票放映。1987年,和合乡詹开财创办户办“长乐电影院”。至1989年,全县有规划放映点328个,各类售票点26个,并有周溪等20个乡镇建有比较规范的影剧院。
  电视 1972年始,县广播站购进第一台尺津14时“北京牌825-2型”黑白电子管电视机。1973年,全县有黑白电视机7台,1 978年发展到64台(其中彩电5台),1983年增至795台(其中彩电98台),1987年增至13409台(其中彩电1156台);1989年增至15688台(其中彩电1356台)。
  电视差转台:1984年1月,省广播电视厅批准都昌建1OW小功率差转台,发射频道为1 2频道。1985年4月,县人民政府正式决定于南山主峰(东经116°12',北纬29。15,,海拔l44米)兴建县电视差转台,并拨款3万元,动员机关厂矿集资1 0万元,于同年7月奠基。8月,省又批准都昌差转台由10W扩为50W,新建电视差转台遂按50W要求进行设计施工,1986年7月1日竣工开机,因经费不足,暂装“DCH-lO电视差频转发机”,差转中央电视台一台节目。1987年l 1月,增加卫星地面接收设备1套,进一步解决J-信号源问题,使该台能同时清晰地接收4套节日。1989年止,差频转发机未更新,覆盖半径仍仪只5公里。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