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戏剧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戏剧艺术
分类号: G24
页数: 3
摘要: 声腔剧种都昌戏剧渊源悠久,先后流行乐平腔、青阳腔、饶河调、采茶调、文字调、黄梅调、绍兴调,尤以青阳腔、饶河调经久不衰。乐平腔:中国4大声腔之一,弋阳腔的一个支派。明嘉靖年间,经由景德镇瓷业工人传入都昌,流传至明万历间,青阳腔兴,方被取代。其时,青阳腔被称之为南北时尚的徽池雅调,且其曲文系出文人之手,以至县人争相传抄。经清理,都昌共保留青阳原始曲牌378支,通过对剧目保留下来的流行唱腔整理,有青阳腔曲牌600余支。县人石祁香,为饶河调历史上第一名女旦,并享盛誉于赣东北地区。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民间艺术

内容

声腔剧种都昌戏剧渊源悠久,先后流行乐平腔、青阳腔、饶河调、采茶调、文字调、黄梅调、绍兴调,尤以青阳腔、饶河调经久不衰。
  乐平腔:中国4大声腔之一,弋阳腔的一个支派。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经由景德镇瓷业工人传入都昌,流传至明万历间,青阳腔兴,方被取代。
  青阳腔:弋阳腔另一支派。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由皖南经景德镇传入都昌。其时,青阳腔被称之为南北时尚的徽池雅调,且其曲文系出文人之手,以至县人争相传抄。手抄本家藏户有。特别是农村,既通过它学曲,又通过它识字,于是在都昌经300余载而盛行不衰。青阳腔无丝竹伴奏,只是帮唱托唱,打击乐伴奏,加之曲文高雅,曲调高亢,县人称之为高腔。1955年,县文化主管部门发现高腔报省文化局,即派专人来县考察,经研究,认定系早为中国戏曲界所公认“绝响”的剧种青阳腔,立即引起全国轰动。同年9月1日新华社播发了江西发现青阳腔的电讯稿。1957年,戏剧家流沙等撰文《从江西都昌、湖口高腔看明代的青阳腔》,向国内外详为介绍。经清理,都昌共保留青阳原始曲牌378支,通过对剧目保留下来的流行唱腔整理,有青阳腔曲牌600余支。
  饶河调:又称弹腔、乱弹腔。明末由饶州(今波阳县)传入都昌东、北。饶河调尚丝竹,曲调丰富,优美悦耳,尤其是锁呐(俗称喳子)伴奏(亦称吹腔)的秦腔、高拨子等调,高亢激越,深受赞赏,故传入后发展很快,并由东向西传入星子、湖口等县,声势几与高腔抗衡,但剧本文辞逊于高腔。民间有“高腔曲、弹腔戏”一说,至今,这一剧种依然风靡都昌东部乡村。县人石祁香,为饶河调历史上第一名女旦,并享盛誉于赣东北地区。
  采茶调:明代以前,都昌即流行采茶歌。至清,演变为灯戏、踩地戏。但不登台、不唱堂子,只是元霄灯节时随灯彩走村串户,角色多为1旦1丑,或2旦1丑,旦主唱,丑插科打浑,无固定剧本,多为本地生活小事编成的简单节目。清道光间(1 821年-1850年),湖北灾民将该地采茶调带入都昌,与地方采茶歌合流,形成有都昌地方特色的采茶调,逐渐挤身于高、弹2腔间。因其通俗,很快风靡县内,尤其徐埠、左里等地盛行。角色亦由原“二小”、“三小”而发展为生旦净末丑诸种。相传有保留剧目36大本、72小折。县人刘尧生(1911-1983),毕生从事采茶调艺术,曾享盛誉于景德镇。
  文字调:清道光间由湖北流入,并与县内民风土俗相交融,形成了有鲜明都昌地方特色的文词戏。腔板有文词、平板、正板、秋江调、彩花凋、正四板、哭四板、数板。抗战间,曾一度被县府推崇为文明戏,加快了它在县内的推广。今县西南乡村,依然盛行这一声腔剧种。
  被窝戏:即布袋木偶戏,都昌俗称“撑骨头戏”。清宣统间流入县内。因为这一剧种可1人顶几,演出不择场地,为县内水患区推崇,作为讨生工具。其剧文曲凋,则用都昌盛行的高腔配之,颇受欢迎,农村迎神赛会,消灾了愿,都喜请其出演。建国后,这一剧种在都昌逐渐衰亡。
  黄梅戏:1 955年1 0月,由安徽怀宁县传入。是年,有该县一黄梅戏班来县演出,适逢黄梅戏因电影《天仙配》闻名遐迩,传入后很快为县人接受,逐渐成为都昌一主要剧种。
  戏班德庆班:咸丰三年(1 853年)成立,为都昌戏班之祖,演唱青阳腔。班主及活动不详。
  秀兰班:同治末年(1 870年)设。演唱青阳腔。系在德庆班影响下产生,班主万扁头、江金甯,演出活动地区有都昌及湖口、彭泽、东流、至德、宿松、太湖、怀宁、贵池、青阳等地。
  水福班:初即系建于乐平的明经同乐班(今土塘乡刘谷村尚存该班衣箱1只),宣统三年(1911年)建班时,因该班都昌伶工多,名伶李水福(详见传)被拥为班主,演出地区又主要在都昌人聚居的景德镇,世人即将该班称为水福班。最盛时有60多人。民国20年(1 931年),李水福跳班入小金舞台班,该班遂又被称作水福班。主要活动于景德镇、都昌、乐平及赣东北、皖南各县。
  胜利同乐班:前身为徐埠、左里等地文词艺人于民国初年创设的半职业班,民国31年,县长曹兆征将逃难到三汊港的文词班改为抗日剧社,其妻子亦进剧社作客串演员。年余,因曹妻与伶工关系暧昧,导致曹夫妇离弃,剧社散。此后伶工徐银泉召原班部分人员继续组班,亦屡遭禁,至几散几聚。抗战胜利时,正式取名为胜利同乐班,巡回于都昌及景德镇。班主先后为周伯托、徐银泉。
  此外,民国间县内活跃的班社还有化民江如玉青阳腔班、三汊港段道原爵阳腔班、化民江腊梅采茶班、上塘刘尧生采茶班,以唱堂会为主的半职业班社更是遍及各地。
  科班清至民国,都昌城乡常有老艺人开科班教戏,俗称教场,又称教文场(为与教武术的武场相区别)。民国7年,都昌、湖口、鄱阳数县艺人为培育青阳腔后秀,以都昌为青阳腔盛行地,各班名角辈出,遂于都昌张岭乡王圮槐村建科班“菜籽班”。建班后,都湖鄱彭拜师求艺者甚众,先后学员累计盈百,部分佼佼者如查士玉等入秀兰班。
  剧团建国后,都昌相继建立黄梅戏、高腔及越剧团。
  黄梅戏剧团:1955年1 0月,安徽怀宁县高河乡艺人张光友率一黄梅戏班来县演出并留县,1 956年2月,即以此为基础组建都昌地方国营和声黄梅戏剧团,全团12人。同年夏,又改称都昌黄梅剧团。次年9 月,九江地区将都昌、湖口黄梅剧团。合并为地区剧团。1 959年4月,经协商部分艺人调回都昌,重办县黄梅剧团,至1961年,全团演职员达79人。1968年改称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仅留18人配合中心进行宣传演出,余下放农村。1972年又易名县文艺工作团。1977年县黄梅戏剧团恢复。该团白创办至1989年,共演出移植、创作的大、中、小型古装戏、现代戏200余出,其中改编的大型传统古装戏《孟姜女》、《泪洒相思地》、《秦雪梅吊孝》等,历演不衰,除县内演出外,该团先后巡回演出遍及4省11市18县。
  高腔剧团:1957年1 0月,为发掘青阳腔,根据国家及省文化部门要求,集中都昌、湖口2县老艺人10余人,另招收部分学员,成立了都昌高腔剧团,全团演职员55人。鉴于青阳腔濒于绝迹,建团之重点在于抢救、整理而不在:于营业,由县包干这一任务,经济及人力均有较大困难和局限,遂于1958年由省将该团调江西戏校进行整训,随即,将该团老艺人查士玉等1 0余人留省组建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
  越剧团:1960年,都昌囚个别负责人欣赏越剧,用高薪自上海、杭州、嵊县等地聘来演职员40余人,组建县越剧团,曾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传书》等剧目。旋因方言限制,卖座率不高,遂于次年11月撤销。
  剧场明末清初,都昌戏剧兴盛,城乡遍建万年台,供戏班演出。有建于祠堂、有建于庙宇、亦有建于村坂,惜建国后多数陆续拆毁。现存仅化民乡信和祠堂万年台、化民乡古楼万年台、多宝乡定江上庙万年台数处。建国初,都昌凡来戏班,仍多在邵氏家庙万年台(建国后改称县人礼堂)及各乡万年台演出。1956年,县建人民大会堂,交黄梅戏剧团管理,为县剧团及外来剧团在县城的演出场所。60年代后,各乡亦相继建礼堂、会场,为各剧团巡回演出场所。70年代后期,戏剧兴盛的县东部乡村,又有少数村庄山村民自筹资金建万年台者。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