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问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问艺术
分类号: G24
页数: 3
摘要: 民歌 1953年始,都昌组织专门文艺工作者对全县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民舞都昌民间舞蹈源于地方祀神、灯彩游艺和灾民地戏。舞蹈动作简朴粗犷,节奏强烈,有中原遗风,该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音乐清亮激扬,动作简练明晰,该舞曾多次由县文化馆改编赴九江、南昌汇演并获奖,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该舞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问舞蹈集成·江西卷》。曲艺都昌曲艺多为盲人说唱,表演形式有道情、堂鼓、竹板书、唱曲、讲传。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民间艺术

内容

民歌 1953年始,都昌组织专门文艺工作者对全县民歌进行收集整理。至1980年,陆续收集的都昌民歌有350余首。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渔歌、田歌、山歌、灯歌、儿歌、船歌、小调,其风格特点为:渔歌,滨湖乡村盛行,渔民于劳作之余吟唱,悠扬于浩月碧波间,地方特色鲜明;田歌,在田间耕作时所唱,往往一唱众和,音高,拖腔长,全县流行,土塘乡尤盛;山歌,在山间行进或劳动时所唱,形式多样,此唱彼接,最流行者有《过山丢》;灯歌,为灯节演唱,有简单情节,亦可归小调类,如《打岔伞》,《螃蟹歌》,气氛热烈,元霄前后,到村村舍舍祝太平、贺新春,全县流行;儿歌,又称牛歌,牧童放牧山坡湖洲时嘻戏歌咏,如《清早放牛到山坡》;船歌,类似号子,船工集体劳动时一唱众和,高亢,有浓郁的水乡风味;小调,多为戏中小曲,尤以采茶调为主要曲种,优美婉转,情绪活跃,如都昌著名民歌《捧香茶》,即由采茶调小曲《双望郎》演变而成,全县流行,徐埠乡尤盛。经不断搜集整理,1 982年选编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的都昌民歌有:山歌《毛主席带来好时光》、《红旗招展蓝天笑》、《禾秆杪上出黄金》、《不会唱歌跟俺学》、《放牛歌(一)(二)》、《隔条河水唱山歌》、《闺女盼郎》、《情姐难梳凤凰头》;渔歌《新打渔船仓连仓》、《扯起一网金丝鲤》;小调《只见花黄不见郎》、《捧香茶》、《想郎》;风俗歌《散花调(一)、(二)》;船歌《嚎船歌》;儿歌《角对角》;灯歌《姑嫂望郎》、《瓢鼓舞》、《叫花子唱茶》、《豁拳》。
  民舞都昌民间舞蹈源于地方祀神、灯彩游艺和灾民地戏。
  打岔伞:灯彩舞蹈。民国间河南大批灾民流入都昌大港地区,带入此舞,经当地不断丰富,并与地方音乐、语言交融而演变为都昌地方舞。领舞者丑行打扮,右手执“盖伞”状彩灯,左手执扇;男女伴舞各4,头扎黑皱纱,额前戴大红绒球,男伴舞各执竹板,女伴舞各捏彩巾。唱唱说说,内容不拘,见物说物,见人说人,词多为吉祥如意、四季发财之类,即景变化,所以谓之“打岔”。因此领舞者尤要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诙谐风趣。舞蹈动作简朴粗犷,节奏强烈,有中原遗风,该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扎花子:又名“瓢鼓舞”,是都昌徐埠地区典型的民俗舞,主要在婚庆闹洞房时表演,“扎”即扮的意思。洞房花独夜,人们为逗趣取乐,由1人扮花子头领舞,2男2女扮小花子伴舞,演员反穿羊皮背心,手执葫芦瓢、竹棒,在唢呐声中击瓢歌舞。音乐清亮激扬,动作简练明晰,该舞曾多次由县文化馆改编赴九江、南昌汇演并获奖,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大撒帐:属民俗舞蹈。由都昌高腔戏《红袍》一折分孽而出,故演员歌唱时尾句和衬句全部由旁者帮腔吊尾,由3男子分别扮1丑旦2小旦,脸谱丑俗、滑稽。演员左手托茶盘,内装茶、盐、谷、米,意为盐米夫妻,白头偕老,演唱吹打同步,节奏极为明快,为民间闹洞房传统节目。该舞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问舞蹈集成·江西卷》。
  傩舞:跳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干戚、器物等,表现驱鬼捉鬼内容,并逐步引入戏剧,如县内高腔、弹腔戏班出红台时演出的《魁星点斗》、《天官赐福》、《灵官踩台》、《跳加官》等,均为傩舞演化。其中《魁星点斗》 -舞,为都昌所有,演出时演员戴面具,右手握印,左手握朱笔,在打击乐中独舞,动作刚健,节奏强烈,都昌收集后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
  玩春牛:灯彩舞蹈。3人表演,2人用已扎好的道具(竹片、纸扎的牛头、黑布做牛身、棕做牛尾)装扮为牛,1丑行扮农夫扶犁。表现人对牲口不能蛮干,要顺性哄抚。动作诙谐,锣鼓伴奏,时而夹入乡土气息浓郁的儿歌。该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
  瑜珈焰口手印:又名“列诀”。为道教舞蹈。系道教应门弟子为丧葬或祭祀而举行封斋法事的一部分。表演场地设置“灵堂”,表演时1人头戴昆庐冠,身披赤红道袍在“坐坛”时诵经念咒,双手十指依次做出1 30余种手印。随着法师逐年亡故,现仅有左里尚存。该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 此外,还有秧大麦、浪子踢球、跑布马、摆五倡、耍金扇、车仂灯、蚌壳舞、摇夫船、打莲湘、花篮舞、茶盘舞、猴舞等。
  杂耍建国前及至60年代,都昌灯会、庙会以及节日,尚有各种杂耍,现除盘龙、打狮外,余多失传。
  盘龙:布制长龙,lO余人举行,龙头前1人执绣球引逗,众人随之盘舞。今多为1龙,无引逗者,龙随打击乐节奏盘舞。
  打狮:2人共披1布制狮皮,街头戏行。
  表演时,狮作睡状,另有武术队以拳及各种器械相继引逗,实为武术表演,最后狮作醒、怒状,与武术者对舞。
  搭布:端午划龙船,船至,亲朋贺礼,船中1人在船尾表演各种杂技,同时将礼品中的布帛搭至船尾玄耀。南峰、芗溪、万户地区盛行,但因搭布危险性极火,能玩者甚少。
  扎抬阁:将八仙桌反置扎成花轿状,置儿童于上,并将儿童扮装成各种戏曲人物,尔后众人抬行。间或有随之奏乐歌咏者,为灯彩杂耍。
  拖磨:元末,县人于中秋相约杀元人,尔后拖到湖边丢入水中,由此演化出拖磨、铲缸瓦片等杂耍。50年代前,每至中秋,城乡有花岗石通道外,即有儿童将废旧磨盘装上木柄,用长索系之,1人扶木柄坐磨上,众人去拖,数磨追逐,沿路响彻,意趣盎然。
  铲缸瓦片:类似拖磨,用破缸片盛1人,另数人推行。
  曲艺都昌曲艺多为盲人说唱,表演形式有道情、堂鼓、竹板书、唱曲、讲传。 美术都昌民间美术围绕建筑、服饰及祭祀活动而形成,为应用美术,表现形式有木雕、石雕、屋檐画(以上用于建筑)、剪纸、刺绣(用于服饰)、纸扎(用于灯彩、祭祀活动)等。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