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文学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6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学艺术
分类号:
G24
页数:
7
摘要:
1953年始,都昌组织专门文艺工作者对全县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民舞都昌民间舞蹈源于地方祀神、灯彩游艺和灾民地戏。舞蹈动作简朴粗犷,节奏强烈,有中原遗风,该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音乐清亮激扬,动作简练明晰,该舞曾多次由县文化馆改编赴九江、南昌汇演并获奖,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艺术
内容
1953年始,都昌组织专门文艺工作者对全县民歌进行收集整理。至1980年,陆续收集的都昌民歌有350余首。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渔歌、田歌、山歌、灯歌、儿歌、船歌、小调,其风格特点为:渔歌,滨湖乡村盛行,渔民于劳作之余吟唱,悠扬于浩月碧波间,地方特色鲜明;田歌,在田间耕作时所唱,往往一唱众和,音高,拖腔长,全县流行,土塘乡尤盛;山歌,在山间行进或劳动时所唱,形式多样,此唱彼接,最流行者有《过山丢》;灯歌,为灯节演唱,有简单情节,亦可归小调类,如《打岔伞》,《螃蟹歌》,气氛热烈,元霄前后,到村村舍舍祝太平、贺新春,全县流行;儿歌,又称牛歌,牧童放牧山坡湖洲时嘻戏歌咏,如《清早放牛到山坡》;船歌,类似号子,船工集体劳动时一唱众和,高亢,有浓郁的水乡风味;小调,多为戏中小曲,尤以采茶调为主要曲种,优美婉转,情绪活跃,如都昌著名民歌《捧香茶》,即由采茶调小曲《双望郎》演变而成,全县流行,徐埠乡尤盛。经不断搜集整理,1 982年选编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的都昌民歌有:山歌《毛主席带来好时光》、《红旗招展蓝天笑》、《禾秆杪上出黄金》、《不会唱歌跟俺学》、《放牛歌(一)(二)》、《隔条河水唱山歌》、《闺女盼郎》、《情姐难梳凤凰头》;渔歌《新打渔船仓连仓》、《扯起一网金丝鲤》;小调《只见花黄不见郎》、《捧香茶》、《想郎》;风俗歌《散花调(一)、(二)》;船歌《嚎船歌》;儿歌《角对角》;灯歌《姑嫂望郎》、《瓢鼓舞》、《叫花子唱茶》、《豁拳》。
民舞都昌民间舞蹈源于地方祀神、灯彩游艺和灾民地戏。
打岔伞:灯彩舞蹈。民国间河南大批灾民流入都昌大港地区,带入此舞,经当地不断丰富,并与地方音乐、语言交融而演变为都昌地方舞。领舞者丑行打扮,右手执“盖伞”状彩灯,左手执扇;男女伴舞各4,头扎黑皱纱,额前戴大红绒球,男伴舞各执竹板,女伴舞各捏彩巾。唱唱说说,内容不拘,见物说物,见人说人,词多为吉祥如意、四季发财之类,即景变化,所以谓之“打岔”。因此领舞者尤要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诙谐风趣。舞蹈动作简朴粗犷,节奏强烈,有中原遗风,该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扎花子:又名“瓢鼓舞”,是都昌徐埠地区典型的民俗舞,主要在婚庆闹洞房时表演,“扎”即扮的意思。洞房花独夜,人们为逗趣取乐,由1人扮花子头领舞,2男2女扮小花子伴舞,演员反穿羊皮背心,手执葫芦瓢、竹棒,在唢呐声中击瓢歌舞。音乐清亮激扬,动作简练明晰,该舞曾多次由县文化馆改编赴九江、南昌汇演并获奖,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大撒帐:属民俗舞蹈。由都昌高腔戏《红袍》一折分孽而出,故演员歌唱时尾句和衬句全部由旁者帮腔吊尾,由3男子分别扮1丑旦2小旦,脸谱丑俗、滑稽。演员左手托茶盘,内装茶、盐、谷、米,意为盐米夫妻,白头偕老,演唱吹打同步,节奏极为明快,为民间闹洞房传统节目。该舞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问舞蹈集成·江西卷》。
傩舞:跳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干戚、器物等,表现驱鬼捉鬼内容,并逐步引入戏剧,如县内高腔、弹腔戏班出红台时演出的《魁星点斗》、《天官赐福》、《灵官踩台》、《跳加官》等,均为傩舞演化。其中《魁星点斗》 -舞,为都昌所有,演出时演员戴面具,右手握印,左手握朱笔,在打击乐中独舞,动作刚健,节奏强烈,都昌收集后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
玩春牛:灯彩舞蹈。3人表演,2人用已扎好的道具(竹片、纸扎的牛头、黑布做牛身、棕做牛尾)装扮为牛,1丑行扮农夫扶犁。表现人对牲口不能蛮干,要顺性哄抚。动作诙谐,锣鼓伴奏,时而夹入乡土气息浓郁的儿歌。该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
瑜珈焰口手印:又名“列诀”。为道教舞蹈。系道教应门弟子为丧葬或祭祀而举行封斋法事的一部分。表演场地设置“灵堂”,表演时1人头戴昆庐冠,身披赤红道袍在“坐坛”时诵经念咒,双手十指依次做出1 30余种手印。随着法师逐年亡故,现仅有左里尚存。该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 此外,还有秧大麦、浪子踢球、跑布马、摆五倡、耍金扇、车仂灯、蚌壳舞、摇夫船、打莲湘、花篮舞、茶盘舞、猴舞等。
杂耍建国前及至60年代,都昌灯会、庙会以及节日,尚有各种杂耍,现除盘龙、打狮外,余多失传。
盘龙:布制长龙,lO余人举行,龙头前1人执绣球引逗,众人随之盘舞。今多为1龙,无引逗者,龙随打击乐节奏盘舞。
打狮:2人共披1布制狮皮,街头戏行。
表演时,狮作睡状,另有武术队以拳及各种器械相继引逗,实为武术表演,最后狮作醒、怒状,与武术者对舞。
搭布:端午划龙船,船至,亲朋贺礼,船中1人在船尾表演各种杂技,同时将礼品中的布帛搭至船尾玄耀。南峰、芗溪、万户地区盛行,但因搭布危险性极火,能玩者甚少。
扎抬阁:将八仙桌反置扎成花轿状,置儿童于上,并将儿童扮装成各种戏曲人物,尔后众人抬行。间或有随之奏乐歌咏者,为灯彩杂耍。
拖磨:元末,县人于中秋相约杀元人,尔后拖到湖边丢入水中,由此演化出拖磨、铲缸瓦片等杂耍。50年代前,每至中秋,城乡有花岗石通道外,即有儿童将废旧磨盘装上木柄,用长索系之,1人扶木柄坐磨上,众人去拖,数磨追逐,沿路响彻,意趣盎然。
铲缸瓦片:类似拖磨,用破缸片盛1人,另数人推行。
曲艺都昌曲艺多为盲人说唱,表演形式有道情、堂鼓、竹板书、唱曲、讲传。 美术都昌民间美术围绕建筑、服饰及祭祀活动而形成,为应用美术,表现形式有木雕、石雕、屋檐画(以上用于建筑)、剪纸、刺绣(用于服饰)、纸扎(用于灯彩、祭祀活动)等。
第三节戏剧艺术声腔剧种都昌戏剧渊源悠久,先后流行乐平腔、青阳腔、饶河调、采茶调、文字调、黄梅调、绍兴调,尤以青阳腔、饶河调经久不衰。
乐平腔:中国4大声腔之一,弋阳腔的一个支派。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经由景德镇瓷业工人传入都昌,流传至明万历间,青阳腔兴,方被取代。
青阳腔:弋阳腔另一支派。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由皖南经景德镇传入都昌。其时,青阳腔被称之为南北时尚的徽池雅调,且其曲文系出文人之手,以至县人争相传抄。手抄本家藏户有。特别是农村,既通过它学曲,又通过它识字,于是在都昌经300余载而盛行不衰。青阳腔无丝竹伴奏,只是帮唱托唱,打击乐伴奏,加之曲文高雅,曲调高亢,县人称之为高腔。1955年,县文化主管部门发现高腔报省文化局,即派专人来县考察,经研究,认定系早为中国戏曲界所公认“绝响”的剧种青阳腔,立即引起全国轰动。同年9月1日新华社播发了江西发现青阳腔的电讯稿。1957年,戏剧家流沙等撰文《从江西都昌、湖口高腔看明代的青阳腔》,向国内外详为介绍。经清理,都昌共保留青阳原始曲牌378支,通过对剧目保留下来的流行唱腔整理,有青阳腔曲牌600余支。
饶河调:又称弹腔、乱弹腔。明末由饶州(今波阳县)传入都昌东、北。饶河调尚丝竹,曲调丰富,优美悦耳,尤其是锁呐(俗称喳子)伴奏(亦称吹腔)的秦腔、高拨子等调,高亢激越,深受赞赏,故传入后发展很快,并由东向西传入星子、湖口等县,声势几与高腔抗衡,但剧本文辞逊于高腔。民间有“高腔曲、弹腔戏”一说,至今,这一剧种依然风靡都昌东部乡村。县人石祁香,为饶河调历史上第一名女旦,并享盛誉于赣东北地区。
采茶调:明代以前,都昌即流行采茶歌。至清,演变为灯戏、踩地戏。但不登台、不唱堂子,只是元霄灯节时随灯彩走村串户,角色多为1旦1丑,或2旦1丑,旦主唱,丑插科打浑,无固定剧本,多为本地生活小事编成的简单节目。清道光间(1 821年-1850年),湖北灾民将该地采茶调带入都昌,与地方采茶歌合流,形成有都昌地方特色的采茶调,逐渐挤身于高、弹2腔间。因其通俗,很快风靡县内,尤其徐埠、左里等地盛行。角色亦由原“二小”、“三小”而发展为生旦净末丑诸种。相传有保留剧目36大本、72小折。县人刘尧生(1911-1983),毕生从事采茶调艺术,曾享盛誉于景德镇。
文字调:清道光间由湖北流入,并与县内民风土俗相交融,形成了有鲜明都昌地方特色的文词戏。腔板有文词、平板、正板、秋江调、彩花凋、正四板、哭四板、数板。抗战间,曾一度被县府推崇为文明戏,加快了它在县内的推广。今县西南乡村,依然盛行这一声腔剧种。
被窝戏:即布袋木偶戏,都昌俗称“撑骨头戏”。清宣统间流入县内。因为这一剧种可1人顶几,演出不择场地,为县内水患区推崇,作为讨生工具。其剧文曲凋,则用都昌盛行的高腔配之,颇受欢迎,农村迎神赛会,消灾了愿,都喜请其出演。建国后,这一剧种在都昌逐渐衰亡。
黄梅戏:1 955年1 0月,由安徽怀宁县传入。是年,有该县一黄梅戏班来县演出,适逢黄梅戏因电影《天仙配》闻名遐迩,传入后很快为县人接受,逐渐成为都昌一主要剧种。
戏班德庆班:咸丰三年(1 853年)成立,为都昌戏班之祖,演唱青阳腔。班主及活动不详。
秀兰班:同治末年(1 870年)设。演唱青阳腔。系在德庆班影响下产生,班主万扁头、江金甯,演出活动地区有都昌及湖口、彭泽、东流、至德、宿松、太湖、怀宁、贵池、青阳等地。
水福班:初即系建于乐平的明经同乐班(今土塘乡刘谷村尚存该班衣箱1只),宣统三年(1911年)建班时,因该班都昌伶工多,名伶李水福(详见传)被拥为班主,演出地区又主要在都昌人聚居的景德镇,世人即将该班称为水福班。最盛时有60多人。民国20年(1 931年),李水福跳班入小金舞台班,该班遂又被称作水福班。主要活动于景德镇、都昌、乐平及赣东北、皖南各县。
胜利同乐班:前身为徐埠、左里等地文词艺人于民国初年创设的半职业班,民国31年,县长曹兆征将逃难到三汊港的文词班改为抗日剧社,其妻子亦进剧社作客串演员。年余,因曹妻与伶工关系暧昧,导致曹夫妇离弃,剧社散。此后伶工徐银泉召原班部分人员继续组班,亦屡遭禁,至几散几聚。抗战胜利时,正式取名为胜利同乐班,巡回于都昌及景德镇。班主先后为周伯托、徐银泉。
此外,民国间县内活跃的班社还有化民江如玉青阳腔班、三汊港段道原爵阳腔班、化民江腊梅采茶班、上塘刘尧生采茶班,以唱堂会为主的半职业班社更是遍及各地。
科班清至民国,都昌城乡常有老艺人开科班教戏,俗称教场,又称教文场(为与教武术的武场相区别)。民国7年,都昌、湖口、鄱阳数县艺人为培育青阳腔后秀,以都昌为青阳腔盛行地,各班名角辈出,遂于都昌张岭乡王圮槐村建科班“菜籽班”。建班后,都湖鄱彭拜师求艺者甚众,先后学员累计盈百,部分佼佼者如查士玉等入秀兰班。
剧团建国后,都昌相继建立黄梅戏、高腔及越剧团。
黄梅戏剧团:1955年1 0月,安徽怀宁县高河乡艺人张光友率一黄梅戏班来县演出并留县,1 956年2月,即以此为基础组建都昌地方国营和声黄梅戏剧团,全团12人。同年夏,又改称都昌黄梅剧团。次年9 月,九江地区将都昌、湖口黄梅剧团。合并为地区剧团。1 959年4月,经协商部分艺人调回都昌,重办县黄梅剧团,至1961年,全团演职员达79人。1968年改称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仅留18人配合中心进行宣传演出,余下放农村。1972年又易名县文艺工作团。1977年县黄梅戏剧团恢复。该团白创办至1989年,共演出移植、创作的大、中、小型古装戏、现代戏200余出,其中改编的大型传统古装戏《孟姜女》、《泪洒相思地》、《秦雪梅吊孝》等,历演不衰,除县内演出外,该团先后巡回演出遍及4省11市18县。
高腔剧团:1957年1 0月,为发掘青阳腔,根据国家及省文化部门要求,集中都昌、湖口2县老艺人10余人,另招收部分学员,成立了都昌高腔剧团,全团演职员55人。鉴于青阳腔濒于绝迹,建团之重点在于抢救、整理而不在:于营业,由县包干这一任务,经济及人力均有较大困难和局限,遂于1958年由省将该团调江西戏校进行整训,随即,将该团老艺人查士玉等1 0余人留省组建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
越剧团:1960年,都昌囚个别负责人欣赏越剧,用高薪自上海、杭州、嵊县等地聘来演职员40余人,组建县越剧团,曾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传书》等剧目。旋因方言限制,卖座率不高,遂于次年11月撤销。
剧场明末清初,都昌戏剧兴盛,城乡遍建万年台,供戏班演出。有建于祠堂、有建于庙宇、亦有建于村坂,惜建国后多数陆续拆毁。现存仅化民乡信和祠堂万年台、化民乡古楼万年台、多宝乡定江上庙万年台数处。建国初,都昌凡来戏班,仍多在邵氏家庙万年台(建国后改称县人礼堂)及各乡万年台演出。1956年,县建人民大会堂,交黄梅戏剧团管理,为县剧团及外来剧团在县城的演出场所。60年代后,各乡亦相继建礼堂、会场,为各剧团巡回演出场所。70年代后期,戏剧兴盛的县东部乡村,又有少数村庄山村民自筹资金建万年台者。
第三节电影电视电影 1953年下半年,九江行署文教科派巡回放映队首次来县放映《新儿女英雄传》,此后,每年到都昌放映2至3次,间或下乡镇。1955年县成立电影队后,方逐年增加放映场次。1959年,县城固定35毫米电影队常年售票放映。农村放映则由县电影队分4片区巡回,年放映1 500至2000场次,经费由各乡镇(社队)集资解决。乡办电影队后,农村放映概由乡队承担,并以个体电影队补充,形成放映网络。经费1983年前从集体提留中解决,后由集体提留、个人集资两种方法解决。至1989年,仅县电影院放映,全年即达650场次,收入15.7万元放映队伍:l 954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27队由九江行署文教科分配驻都昌。1955年改编为都昌电影队,原负责人汪桂龙任队长,有队员2人,苏式1 6毫米放映机和小发电机各1部。1956年,县电影2队成立。1958年,电影3队及县城35毫米电影队先后成立。1960年.电影4队成立。至此全县有电影队5个,1 970年,相继于中馆、徐埠、土塘、张岭、南峰5公社建电影队,至1975年.30个公社都有电影队,并在万户公社建立第一个大队电影队,1 978年,周溪、三汊港、阳峰、南峰4公社添置35毫米放映机。1 989年止.全县共有各类电影队74个,其中乡、场、厂、矿办队42个,村办、个体户办队30个,有35毫米放映座机6套.16 毫米放映机62套.8.75毫米放映机11套。
发行管理:1962年成立县电影管理站,负责电影发行与管理。1979年7月转为电影公司,内设业务股、放映股、行政办公室和七里、徐埠2个农村电影发行管理站,有工作人员48人,发行收入85299元。1987年3月,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单位”称号。4月,又获“全国首届农林科教影片汇映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止,全公司有7人获中级、14人获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是年发行收入达179000元。
放映场所:1962年前,县城放映场所先后借、租县委大院(今印刷厂)、都昌中学广场、工会俱乐部(今广场路31号)、县大礼堂(即邵氏家庙,今拆除,改建图书馆)、蒋家塘居民院子(今广场路47号旧址)。1962年,县电影院建成后,县城放映则固定在电影院(详见城乡建设卷)。1983年始,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售票放映。1987年,和合乡詹开财创办户办“长乐电影院”。至1989年,全县有规划放映点328个,各类售票点26个,并有周溪等20个乡镇建有比较规范的影剧院。
电视 1972年始,县广播站购进第一台尺津14时“北京牌825-2型”黑白电子管电视机。1973年,全县有黑白电视机7台,1 978年发展到64台(其中彩电5台),1983年增至795台(其中彩电98台),1987年增至13409台(其中彩电1156台);1989年增至15688台(其中彩电1356台)。
电视差转台:1984年1月,省广播电视厅批准都昌建1OW小功率差转台,发射频道为1 2频道。1985年4月,县人民政府正式决定于南山主峰(东经116°12',北纬29。15,,海拔l44米)兴建县电视差转台,并拨款3万元,动员机关厂矿集资1 0万元,于同年7月奠基。8月,省又批准都昌差转台由10W扩为50W,新建电视差转台遂按50W要求进行设计施工,1986年7月1日竣工开机,因经费不足,暂装“DCH-lO电视差频转发机”,差转中央电视台一台节目。1987年l 1月,增加卫星地面接收设备1套,进一步解决J-信号源问题,使该台能同时清晰地接收4套节日。1989年止,差频转发机未更新,覆盖半径仍仪只5公里。
第四节文艺创作文学都昌历史上,散文、诗歌创作活跃,尤其宋王室南渡后,延续至清,县内文人辈出,出文集、诗集者不乏其人。民国间,战乱频繁,创作萧条,少数自印诗文者,作品亦多属应答酬唱之作。
1950年,县人吴伞在《农民日报》发表诗作《棉花歌》,成为都昌在建国后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同年,都昌第一个业余创作组春桥凤山诗歌创作组成立,并在省以上报刊发表大量诗作。1954年,县人许文华抒情诗《货郎带来了春天》获《中国青年报》征文甲等奖。1956年,县成立中心创作组,并编辑发行油印文学刊物《野花》等,为业余作者提供创作园地。1958年大跃进中,都昌掀起工农群众业余创作热潮,北山乡农民赛诗会,得国家文化部表彰。同年秋,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率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上海及本省等7省市文化局长来县参加北山乡赛诗会,并即席唱和。11月,农民剧作者冯义统等出席省文艺创作会议,期间,冯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选为该会理事;农民诗作者汪鲜花、工人诗作者张杏花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1960年,县人潘沐林(笔名雷鞭)民歌2首被选入《中国诗选》。“文化大革命”动乱最甚期间,大部分作者搁笔。1 975年,都昌又出现故事创作热,上海《故事会》及省刊物多次发表都昌创作的故事。1985年,县人江南(女).方1 0岁,即与人合编出版2本诗集:《音乐鸟》、《灯海和星海》。1 986年,《上海文学》发表县人万松生(笔名摩罗)中篇系列小说《深的山》,受到国内小说界推崇。1 987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都昌组织采风而编成的《鄱阳湖的传说》。同年,都昌相继成立“鄱湖诗社”和“鄱阳湖文学社”两个群众文学创作组织。至是年底,全县有常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作者1 20余人,其中2人被吸收为国家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5人吸收为省协会会员。1989年,县人王平慧散文《心潮》被选入《江西新时期十年文学作品选·儿童文学卷》。建国40年来,都昌业余作者的文学作品,多次被国家、省级报刊采用。据县文联不完全统计,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故事710篇,诗420首,剧本31个。
书法清代都昌书法以二石最为著称。一为石洪祉,好攻飞白草书,同治时,县人得其尺楮片墨都珍如拱壁。一为石云星,据传光绪间赴京应试,主考官以“文章颇可,字冠京华”录为小京官。在京时,得以与名家朝夕揣摩,博览法帖,遂益有长进。今县博物馆尚藏有其手书联l幅。民国间,好书法者不乏,但无能超清二石者。
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书法新秀不断涌现。1986年8月,县人江国兴、曹达洲,分别获全圈青少年银河杯书法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1987年4月,县成立书法工作者协会,同年8月,县书协主席郭维勤获全国钢笔圆珠笔书法大赛二等奖,作品收入《钢笔圆珠笔优秀字帖》,1988年8月,又获首届国际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1989年止,全县有3人次在国际性书法大赛中获奖,28人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奖,7人次在省获奖,7人次在市获奖,并有6人次作品在全国书法作品集中发表。
美术清代,县人余炳熙工水墨丹青,尤善走兽、翎毛。民国期间,县人万吴、余塞等,相继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受教于名门颜文梁、吕霞光、常书鸿诸先生,并均有大批作品受国人推崇,建国后,2人均曾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副主席。县人柳灵谷、余文襄,则成为景德镇著名陶瓷荚术家,作品享盛誉国内外。
建国后,群众性美术活动在都吕蓬勃开展,特别是1959年前后,全县城乡出现画壁画高潮,是年,阳峰公社农民侯寿林,创作了大批壁画、年画,其中壁画组画《冲破九重霄》被<人民画报》刊用,誉为农民画家,接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近年来,都昌又涌现了一批美术新秀,自1973年以来,至1 989年,先后有7幅作品入选参加省以上展出。
摄影摄影虽在建国前由耶稣教徒传入都昌,但只是于建国后始作为艺术为县人追求。县人刘成龙,自1 956年从事摄影艺术创作以来,有作品近万张,其代表作《脱弦之箭》获第三届全国体育摄影比赛一等奖和省一等奖;对摄影理论亦有较深研究,先后发表论文《视觉效果》等多篇。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西分会副主席、江西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近年,县内攝影爱好者及工作者,亦有大量作品被全国、省以上刊物录用或参加影展。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