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机构
分类号: G24
页数: 2
摘要: 民众教育馆民国1 7年,县教育局于城内关帝庙创办民众教育馆,有馆长、勤杂各1人,主要任务为藏书。民国26年曾改称图书馆,迁巴家祠堂。次年8月迁三汊港龙船地罗家,复称民众教育馆。民国33年,馆内编组,设馆长、总务兼教导组长、生计兼艺术组长各1人,民国34年9月迁返县城,仍设巴家祠堂,时编制增至6人,并兼管县体育场,任务为举行通俗演讲,协助乡镇办书报阅览室,办夜校及民众问字处,组织运动会及各种纪念宣传活动。民国37年初,因县财政枯竭而裁撤,至次年初方恢复。1 977年站址迁东风大道41号,次年复称县文化馆。博物馆 1981年12月,成立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保护和管理全县文物。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事业

内容

民众教育馆民国1 7年(1928年),县教育局于城内关帝庙创办民众教育馆,有馆长、勤杂各1人,主要任务为藏书。民国26年曾改称图书馆,迁巴家祠堂。次年8月迁三汊港龙船地罗家,复称民众教育馆。民国33年,馆内编组,设馆长、总务兼教导组长、生计兼艺术组长各1人,民国34年9月迁返县城,仍设巴家祠堂,时编制增至6人,并兼管县体育场,任务为举行通俗演讲,协助乡镇办书报阅览室,办夜校及民众问字处,组织运动会及各种纪念宣传活动。民国37年初,因县财政枯竭而裁撤,至次年初方恢复。
  文化馆建国后,人民政府接管民众教育馆,并于1950年7月易名为人民教育馆,1952年又易名县文化馆,馆址改设东街王家祠堂。时有工作人员8人,任务为开展馆地宣传,辅导农村群众文化,组织业余文艺创作,藏书借书,保护收藏文物,筹办各种展览。1956年至1959年,县文化馆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省、专区先进单位。尤其在1958年,因创造了“面向基层,普及文化”的先进经验,4月与其扶植的东山乡明星俱乐部一道出席了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5月,省文化局又在都昌召开了全省文化馆工作现场会,会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都昌县农村文化工作经验》、《都昌县文化馆工作经验》2本专集。1968年,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但文化业务仍在原地开展,1970年6月,各合并单位分开,改称县工农兵文艺工作站。1 977年站址迁东风大道41号,次年复称县文化馆。1989年止,全馆有工作人员1 5人,馆内设有文学创作、音乐、舞蹈、美术、摄影5个辅导组和老干部活动室、少儿活动室、游艺室、录像厅、舞厅等场所。
  农村文化站(俱乐部) 1 952年始,先后创办土塘、徐埠、大沙桥、三汊港文化站。1954年又增办南峰、周溪2站。1958年在“大跃进”的口号下,全县办公社文化馆18个,大队文化站325个,各种形式农村俱乐部737个。但至1959年就全部撤销。1961年至1963年,相继恢复徐埠、土塘、三汊港3站。1 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全部停办。1978年,3站恢复,并于次年增办张岭文化站。1982年增办大沙等10个文化站,同年还将徐埠、土塘2站转为中心文化站。1984年,全县已建乡文化站24个。至1985年,30个乡(镇)普遍建站。
  图书馆清代,城南界石吴村古南书院(光绪三十一年改县官立高等小学堂)除教学外兼管藏书。民国元年,官立高等小学堂拆迁至县城圣庙东,藏书亦随之搬入县城。民国10年,就其藏书设立了县公立通俗图书馆。民国1 7年改称县民众教育馆,时有藏书3000余册。民国26年,复称县图书馆。同年10月,为避日机轰炸,将藏书搬到七里桥,次年8月,又迁三汊港,并仍改称民众教育馆图书室。抗日战争胜利后方迁返县城。民国37年,图书室随民众教育馆一道裁撤,所有藏书及设备移交县教育局,至都昌解放前夕,藏书散失殆尽。
  建国后,复于1950年8月在人民教育馆内设图书室,面积8平方米,藏书50册。9月,有书店及工青妇干部捐书近300册。至1951年,藏书千余册。次年,县土改委员会转交线装古籍书万余册。1954年,图书室面积增至300平方米,有藏书18000余册。自此至1966年,每年接待读者2万人次。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书籍封存。后因无人管理,大部分有价值的藏书散失。1971年方于县工农兵文艺工作站恢复图书室,但可借之书寥寥。1978年4月,正式成立图书馆,单独建制,由省文化厅定编6人,年事业经费1万元(1981年起,改由地方财政拨给)。借用文化馆145平方米房间开展业务,时仅有藏书24349册,是年接待读者5.6万人次。1983年1 0月,省文化厅拨款,于县城原邵氏家庙旧址兴建县图书馆,建筑面积665平方米。1989年3月竣工,5月新馆开放。1 989年止,全馆有工作人员10人,藏书7.5万册,其中古籍8899册,26800卷,1 881种。是年接待读者7万余人次。在县馆指导下,全县还创办乡、镇、机关单位及个体户图书室80个,藏书近5万册。
  书店民国7年,县教育局委托徐智华(临川人)开办中华书局经销处,经销教科书,兼营少量其他图书,全年经销额约6000元。民国14年,改称商务印书馆经销处。民国15年,又改称世界书局分销处。民国28年日机轰炸县城,徐氏书店迁三汊港,县城又有秦隆康接办书店。民国31年县城沦陷,秦氏书店关闭。
  1950年1月4日,群众文化书店创办营业,经理、店员各1人,店址设东街34号,经营图书品类约400种。1951年6月10日,改称新华书店县支店。1966年,于东街口兴建新华书店大楼。1968年,新华书店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至1 970年依然分开。1 975年后,先后设农村流动发行组及计划发行组。1 985年,于三汊港新建1门市部,次年又于东风大道新建l书店大楼。1989年止,全店有职员28人,年销售图书209万余册,销售额219万元。
  博物馆 1981年12月,成立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保护和管理全县文物。1983年1O月,于南山动工兴建博物馆。是年,根据省、市统一布置,在全县开展文物普查,整理出《都昌县文物资料汇编》、《都昌县文物志》。1 984年1月,县博物馆竣工,6月1日正式开放,展出都昌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有石器、历代陶、瓷器、铜器、钱币、碑刻以及古文化遗址模型、明、清字画等。1985年文物管理所也易名县博物馆。1989年止,有工作人员12人,馆藏文物共1 350件,管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个。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