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教学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5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教学设施
分类号: G46
页数: 2
摘要: 清末及民国,都昌城乡校舍,除县城少数官立学校,多以祠堂、庙宇和私宅改造使用,低矮简陋,光线阴暗。建国初,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沿用1日舍,逐年拨款修建拆建。至60年代末,学校蓬勃发展,各地依靠集体力量,因陋就简,建了一批“干打垒”校舍。后因年久失修,至80年代初,中小学校校舍危房率达70%。1 984年起,贯彻“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方针,采取群众集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办法,开辟了13条集资渠道,数次掀起改造中小学危房高潮。至1989年底,全县集资达895.8万元,国家补助2455万元,改造危房19.5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32. 18万平方米,危房率下降到5. 34%。卫生设备从清末到民国,都昌学堂、学校均无卫生设备。
关键词: 教育行政 教育管理

内容

清末及民国,都昌城乡校舍,除县城少数官立学校,多以祠堂、庙宇和私宅改造使用,低矮简陋,光线阴暗。建国初,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沿用1日舍,逐年拨款修建拆建。至60年代末,学校蓬勃发展,各地依靠集体力量,因陋就简,建了一批“干打垒”校舍。后因年久失修,至80年代初,中小学校校舍危房率达70%。1 984年起,贯彻“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方针,采取群众集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办法,开辟了13条集资渠道,数次掀起改造中小学危房高潮。至1989年底,全县集资达895.8万元,国家补助2455万元,改造危房(包括修建、扩建)19.5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32. 18万平方米,危房率下降到5. 34%。
  图书清末古南书院(后为县官立高等小学堂)藏有图书,民国初迁校于城内,图书转县通俗图书馆,县内各类学校即无甚藏书。建国后,国家拨专门经费,逐年为学校添置教学参考书和师生阅览书刊,条件较好的学校建立了图书室。都昌中学图书室至1989年藏书1. 275万册,都昌师范图书室藏书0.05万册。
  实验室建国后,国家帮助各类学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中学始相继建立实验室、楼。1979年10月,县成立教学仪器站,专为各学校配备教学仪器。1 986年5月,县召开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研究会。至1989年,全县各学校配备的理、化、生仪器价值19万余元,有实验室2003平方米、仪器储藏室1274.7平方米,其中仅都昌中学就拥有理化生仪器价值5.3万余元。
  卫生设备从清末到民国,都昌学堂、学校均无卫生设备。建国后,县、乡(公社)卫生机构定期到学校为师生作疾病防治,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陆续设立卫生室或医疗站,配备专职校医或兼职卫生员为师生诊病治疗。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