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举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3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科举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2
摘要: 卷二十七教育第一章科举教育第一节私学私塾宋代,都昌私塾已相当发达,延至元、明、清各朝,县内私塾林立。其形式有3:一为少数富户,专聘先生至家教授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为先生设馆招生,居家教授,称家塾;三为姓族筹资或好公益事者捐产聘请先生,于公共场所如家庙、祠堂、祖厅设塾,学生无分贫富,凡族内子孙免费入学,称义塾或义学。私塾教学,只1名先生,学生则不限年龄、人数、程度,全采取个别授课方式教学。私塾行体罚,对顽皮不上进者,除罚站、罚跪、关学外,还有打手心、打屁股等。民国38年8月,都昌已解放数月,县文教科调查统计,全县尚有私塾564所,仅县城即有20所,塾生达5380人。
关键词: 教育方法 科举教育

内容

卷二十七教育第一章科举教育第一节私学私塾宋代,都昌私塾已相当发达,延至元、明、清各朝,县内私塾林立。其形式有3:一为少数富户,专聘先生至家教授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为先生设馆招生,居家教授,称家塾;三为姓族筹资或好公益事者捐产聘请先生,于公共场所如家庙、祠堂、祖厅设塾,学生无分贫富,凡族内子孙免费入学,称义塾或义学。私塾教学,只1名先生,学生则不限年龄、人数、程度,全采取个别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有识字、写字、讲解、回讲、背课、作文等。初入学谓启蒙,始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进而《七言杂字》、《昔时贤文》、《幼学》等,程度较高的才开讲《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私塾行体罚,对顽皮不上进者,除罚站、罚跪、关学外,还有打手心、打屁股等。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后,私塾依然兴旺,及至民国,县人求学还多先入私塾。以至民国34年(1 945年)县府38次行政会议还专门讨论这一问题,认为“本县私塾林立,影响国教进展之巨”,着“保甲长应即报请县府或乡镇公所严格取缔”,但无法禁绝。民国38年8月,都昌已解放数月,县文教科调查统计,全县尚有私塾564所,仅县城即有20所,塾生达5380人。
  书院书院之名始于唐,都昌之有书院始于南宋。书院先生多为名儒,学生程度亦较高,教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同治壬申《都昌县志》载,自宋至清,都昌相继办有宝林、去非、东斋、云住、汇东、南山、古南等书院。
  第二节官学县学唐咸通年间(860年-873年)知县陈呆建文庙,除祀孔子诸先贤外,历代均于庙中设立儒学,亦即县学。县学学额清前无考,清顺治四年(1647年)始规定为取生20名,增广生20名,后历年有增加,最高增取生7名。县学自明万历间知县吴英等捐田23亩始,历代陆续有捐田者,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有学田54亩余,学田租金主要用于资助诸贫生。
  社学元制50家为l社,每社设社学l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都昌社学始于明洪武初,从诸生员中择有学行者,负责训迪民间子弟。每年农历十月初开学讲诵,腊月中止。教材及教学内容有《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以及御制大诰、当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正统元年(1 436年)还规定社学学生中优秀者可补弟子员。弘治十七年(1504年)又规定凡补生员者必出于社学。社学教育以礼仪为主要内容,都昌自陈澔注《礼记》后又极重此道,故社学在明代都昌很发达,除乡间各社均设有外,嘉靖三年(1524年)县城亦于陶公庙前设一示范性社学。社学至清康熙间依然在兴办,并沿旧习将考取县学诸生列名送社学雀查。康熙后,都昌社学方停办。
  第二章学校教育第一节幼儿教育县幼儿园民国34年(1945年),于陶公庙创办都昌第一所幼儿园。次年改为县城小学附设。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导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民国36年12月,县教育局不得不“即予裁撤”。建国后于1952年在县实验小学重办幼儿园,初为1个班,2名教师,入学幼儿40人。1959年,幼儿园单设,并迁至邵氏大祠教学,时已有3个班、6名教师,招收幼儿49人。1966年“文革”动乱,停止招生。至1968年被撤销,校舍亦被工厂占用。1974年,县政府将停办的县石英矿厂厂房让出重办幼儿园,3个班,幼师8人,入学幼儿105人。1981年,迁入县城小学附设为幼儿班。1982年,筹资于原县城广场兴建县幼儿园新校舍。至1984年1 0月,县中心幼儿园(原县幼儿园易名)新校舍竣工开学。1989年止,全园有教职员43人,其中幼师40人,入学幼儿524人,共10班。
  乡镇幼儿园 1958年,全县办乡镇幼儿园16个,入学儿童445人,至1959年,发展到180所。“文化大革命”中,均陆续停办。1975年,都昌镇红旗居委会兴办县内第一所街道幼儿园,有幼师3人,招收幼儿50余人。1981年,县提出每公社(场)办1中心幼儿园,至年底,兴办14个。1989年止,全县已有乡镇幼儿园35所,有幼师61人,入学幼儿1134人。
  企事业单位幼儿园 1978年,县皮革厂创办县内第一所单位幼儿园,有幼师1人,入学幼儿20余名。1981年,县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发展到1l所。1 982年,发展至19所。1984年县中心幼儿园开学后,单位幼儿园多数并入。至1989年,县内尚有单位幼儿园3所,幼师10人,入学幼儿254人。
  第二节小学教育清末小学教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通令县级书院均改为高等小学堂。都昌古南书院亦应运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算术、地理、历史等课程,但国语仍以《四书》、《五经》为课本,学生修业4年。其时,县以下行政区划设10团,每团设初等小学堂1所。学童7岁入学。修业期初为5年,后改4年。宣统元年(1909年),县城又创设义务女子小学堂l所,招收女生10余人,设国语、算术、社会、刺绣等课。
  民国小学教育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堂长改称校长,教习改称教员。民国时期,学校分县立、地方公立和私立3种形式开办,其中属高等(级)的寥寥,只有县立及少数私立的几所。地方公立及多数私立的,仍属初等(级)小学。至民国23年,全县有公立小学27所,私立小学67所,在校学生3561名。民国38年(1949年),有县、乡、保公立小学158所,在校生1 2458名,教师356名;私立学校4所,学生328名,教师1 2名。
  建国后小学教育民国38年5月都昌解放,陆续恢复完全小学19所。有学生1478名;私立1所,学生80名。经整顿,1951年底,全县有区完小10所,学生747名;乡村初级小学104所,学生2724名。1953年,完全小学发展到20所,初小352所,在校学生18729人。至1 956年,全县有完小21所,初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