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37
颗粒名称: 卷二十七 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19
摘要: 私塾宋代,都昌私塾已相当发达,延至元、明、清各朝,县内私塾林立。其形式有3:一为少数富户,专聘先生至家教授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为先生设馆招生,居家教授,称家塾;三为姓族筹资或好公益事者捐产聘请先生,于公共场所如家庙、祠堂、祖厅设塾,学生无分贫富,凡族内子孙免费入学,称义塾或义学。私塾教学,只1名先生,学生则不限年龄、人数、程度,全采取个别授课方式教学。私塾行体罚,对顽皮不上进者,除罚站、罚跪、关学外,还有打手心、打屁股等。民国38年8月,都昌已解放数月,县文教科调查统计,全县尚有私塾564所,仅县城即有20所,塾生达5380人。
关键词: 教育方法 科举教育

内容

私塾宋代,都昌私塾已相当发达,延至元、明、清各朝,县内私塾林立。其形式有3:一为少数富户,专聘先生至家教授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为先生设馆招生,居家教授,称家塾;三为姓族筹资或好公益事者捐产聘请先生,于公共场所如家庙、祠堂、祖厅设塾,学生无分贫富,凡族内子孙免费入学,称义塾或义学。私塾教学,只1名先生,学生则不限年龄、人数、程度,全采取个别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有识字、写字、讲解、回讲、背课、作文等。初入学谓启蒙,始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进而《七言杂字》、《昔时贤文》、《幼学》等,程度较高的才开讲《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私塾行体罚,对顽皮不上进者,除罚站、罚跪、关学外,还有打手心、打屁股等。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后,私塾依然兴旺,及至民国,县人求学还多先入私塾。以至民国34年(1 945年)县府38次行政会议还专门讨论这一问题,认为“本县私塾林立,影响国教进展之巨”,着“保甲长应即报请县府或乡镇公所严格取缔”,但无法禁绝。民国38年8月,都昌已解放数月,县文教科调查统计,全县尚有私塾564所,仅县城即有20所,塾生达5380人。
  书院书院之名始于唐,都昌之有书院始于南宋。书院先生多为名儒,学生程度亦较高,教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同治壬申《都昌县志》载,自宋至清,都昌相继办有宝林、去非、东斋、云住、汇东、南山、古南等书院。
  第二节官学县学唐咸通年间(860年-873年)知县陈呆建文庙,除祀孔子诸先贤外,历代均于庙中设立儒学,亦即县学。县学学额清前无考,清顺治四年(1647年)始规定为取生20名,增广生20名,后历年有增加,最高增取生7名。县学自明万历间知县吴英等捐田23亩始,历代陆续有捐田者,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有学田54亩余,学田租金主要用于资助诸贫生。
  社学元制50家为l社,每社设社学l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都昌社学始于明洪武初,从诸生员中择有学行者,负责训迪民间子弟。每年农历十月初开学讲诵,腊月中止。教材及教学内容有《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以及御制大诰、当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正统元年(1 436年)还规定社学学生中优秀者可补弟子员。弘治十七年(1504年)又规定凡补生员者必出于社学。社学教育以礼仪为主要内容,都昌自陈澔注《礼记》后又极重此道,故社学在明代都昌很发达,除乡间各社均设有外,嘉靖三年(1524年)县城亦于陶公庙前设一示范性社学。社学至清康熙间依然在兴办,并沿旧习将考取县学诸生列名送社学雀查。康熙后,都昌社学方停办。
  第二章学校教育第一节幼儿教育县幼儿园民国34年(1945年),于陶公庙创办都昌第一所幼儿园。次年改为县城小学附设。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导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民国36年12月,县教育局不得不“即予裁撤”。建国后于1952年在县实验小学重办幼儿园,初为1个班,2名教师,入学幼儿40人。1959年,幼儿园单设,并迁至邵氏大祠教学,时已有3个班、6名教师,招收幼儿49人。1966年“文革”动乱,停止招生。至1968年被撤销,校舍亦被工厂占用。1974年,县政府将停办的县石英矿厂厂房让出重办幼儿园,3个班,幼师8人,入学幼儿105人。1981年,迁入县城小学附设为幼儿班。1982年,筹资于原县城广场兴建县幼儿园新校舍。至1984年1 0月,县中心幼儿园(原县幼儿园易名)新校舍竣工开学。1989年止,全园有教职员43人,其中幼师40人,入学幼儿524人,共10班。
  乡镇幼儿园 1958年,全县办乡镇幼儿园16个,入学儿童445人,至1959年,发展到180所。“文化大革命”中,均陆续停办。1975年,都昌镇红旗居委会兴办县内第一所街道幼儿园,有幼师3人,招收幼儿50余人。1981年,县提出每公社(场)办1中心幼儿园,至年底,兴办14个。1989年止,全县已有乡镇幼儿园35所,有幼师61人,入学幼儿1134人。
  企事业单位幼儿园 1978年,县皮革厂创办县内第一所单位幼儿园,有幼师1人,入学幼儿20余名。1981年,县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发展到1l所。1 982年,发展至19所。1984年县中心幼儿园开学后,单位幼儿园多数并入。至1989年,县内尚有单位幼儿园3所,幼师10人,入学幼儿254人。
  第二节小学教育清末小学教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通令县级书院均改为高等小学堂。都昌古南书院亦应运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算术、地理、历史等课程,但国语仍以《四书》、《五经》为课本,学生修业4年。其时,县以下行政区划设10团,每团设初等小学堂1所。学童7岁入学。修业期初为5年,后改4年。宣统元年(1909年),县城又创设义务女子小学堂l所,招收女生10余人,设国语、算术、社会、刺绣等课。
  民国小学教育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堂长改称校长,教习改称教员。民国时期,学校分县立、地方公立和私立3种形式开办,其中属高等(级)的寥寥,只有县立及少数私立的几所。地方公立及多数私立的,仍属初等(级)小学。至民国23年,全县有公立小学27所,私立小学67所,在校学生3561名。民国38年(1949年),有县、乡、保公立小学158所,在校生1 2458名,教师356名;私立学校4所,学生328名,教师1 2名。
  建国后小学教育民国38年5月都昌解放,陆续恢复完全小学19所。有学生1478名;私立1所,学生80名。经整顿,1951年底,全县有区完小10所,学生747名;乡村初级小学104所,学生2724名。1953年,完全小学发展到20所,初小352所,在校学生18729人。至1 956年,全县有完小21所,初小476所(其中,民办162所),在校学生29797人。1958年“大跃进”,全县提出“激战十昼夜,普及小学教育”的口号,增办民办小学151所,至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不少学生退学,部分民办小学停办。1962年,全县公立小学进行整顿,至1963年,全县有民办小学545所,占学校总数60%;民办小学学生19939人,占在校学生总数33%。1965年,又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发展半工(农)半读教育,全县公立小学347所,而半工(农)半读小学发展到1381所。1 966年6月,中共都昌县委T作组进驻学校,领导开展“文化大革命”,学校开始瘫痪。8月,各学校成立“红小兵”组织,停课“闹革命”。1968年9月,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始“复课闹革命”。1 971年起,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由学生自愿升学。是年,县提出“小学生读书不出生产队,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中学盲目发展,小学骨干教师大批抽调办中学,造成小教师资奇缺。
  1978年,各校贯彻《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9月起,全县小学始用十年制全国统编教材,结束了“文革”以来在教材上的混乱状况。随之全县调整学校网点,恢复升学、升留级及考试制度,恢复语文、算术、政治、历史、地理、常识、体育、音乐、美术、珠算等课程,学校秩序走上正轨。1 985年,全县小学1365所(含村教学点),其中完小320所,在校学生100340名。1989年,经整顿,全县有小学332所,其中完小248所;自然村教学点854所。共268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190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5.3% 附:县城第一小学县城第一小学 1950年7月,将旧政府留下的县立示范中心国民小学(设陶公庙)与邵氏弘毅高等小学(设邵氏大祠)合并,称县城镇完全小学,有高小1班,初小4班,学生1 80人,教职员1 2人。校址位于陶公庙(今县城解放路11号)。1.958年,进行教改实验,更名为县实验小学,有高小4班,初小8班,学生690人,教职员29人。1979年,改称县城第一小学,时有22班,在校学生1 496人,教职员65人。1985年,兴建1041.25平方米教学楼。至1989年,全校总面积1 3亩,校舍建筑面积4701平方米,共设28班,有学生1590人,教职员110人。1986年该校被命名为省文明单位。
  [=此处为表格(1989年全县小学教育概况)=]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全县若干年度小学教育概况)=] 说明:初小学校数含教学点。
  [=此处为表格(全县1980年来适龄儿童入学概况)=] 第三节中学教育民国中学教育清末至民国初,都昌尚无中学教育。光绪三十四年(1 908年),曾与星子、建昌(今永修)、安义等县合办1所南康府中学堂。设于星子县。民国20年(1931年),都昌曾试图创办县初级中学,并招了班学生,然因省教育厅不予备案而未办成。直至民国28年,都昌始出现第一所中学。
  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8年,以原县立乡村师范校产及部分教职员为基础创办,校长由县长兼任。同年,日机轰炸县城,学校迁至今大沙乡茅铺桃树岭沈家祠堂。民国34年抗战胜利,复又迁回县城圣庙。民国31年县中开始有毕业班,到民国38年暑期,共毕业9个班(民国35年有一春季毕业班),毕业生300余人。都昌解放时,县立初级中学共设初中7班(内有简师1班),学生240人,教师12人。解放后并入县立联合初级中学。
  私立任远中学:民国36年春,县人向法宜筹备创办私立中学,得到刘士毅的支持,搞到善后救济面粉30袋,加之在景德镇进行了一些募捐。作为办学经费。校址设磨剑池旧址,校名初以刘士毅别号“任夫”命名,经刘士毅改为任远,取“任重而道远”之意。校长向法宜,有教员11人,开办时,招收学生3个班。都昌解放时,该校有初中5班,学生160人,解放后并入县立联合初级中学。
  建国后中学教育建国初,都昌只有县立联合初级中学1所,校址设任远中学旧址。初办时,有学生152人,教职员8人。刚刚解放,国家缺乏干部,新政府输送部分学生去九江民政干校等地培训,至1950年上学期,该校仅有学生59人,分2个班、教职员5人,以后逐年发展壮大(详见本章附录:都昌中学)。 1957年秋,三汊港开办了都昌第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是年,全县2所初中招收新生276人,在校中学生达775人。
  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全县中学猛增至20所,县中增设高中部,首批招收高中生1班13人。三汊港、张岭2所公社初级中学为全日制,其余公社初级中学均为半农半读的民办中学或农中。在校学生共1625人,其中女生143人。
  1969年,部分中学调整合并,汪墩、源头港2所完小附设初中班,全县计有全日制中学5所,民办中学1 0所,在校学生2223人,其中高中1 39人;民办702人。
  1960年,周溪、南峰2所完小附设初中班。民办中学撤销,部分并入全日制初中。 1961年,大港完小附设初中班。北炎农中改为全日制民办初中。是年,全县在校中学生2137人,其中高中生171人;民办82人。同年,县中首届高中毕业生33人,有25人考入大学本、专科。
  1962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形势,全县中学调整,保留县中、三汊港、张岭、大港4所中学和汪墩、周溪、源头港、南峰4所附中,初中学生1 446人,高中学生1 89人。
  1965年,在中央“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方针指导下,全县中学又增至26所,其中有县中、三汉港、张岭、大港、周溪、南峰、汪墩7所全日制中学,其余均为农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停课,教师挨批,全部中学处瘫痪状态。1-968年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始“复课闹革命”,但在所谓“革命”的口号下,取消升学升级考试,否定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办学原则,并取消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外语、政治等文化课,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0年,再次强调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要求没有办中学的公社都创办中学,使全县中学增至35所。学额虽然有所增长,质量却再次下降。1 972年,社会动乱有所整治,中学教学趋于规范,都昌在教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从部分中学抽调36名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教学参考资料,藉以帮助各中学教好文化课。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展,全县中学重新陷入混乱。1975年l1月学校再次取消文化课,考试题目公开,要求学生“宁红勿专”,办农场,学“三机一泵”,搞文艺演出。全县中学39所,办农场38个。时有在校学生1 8582人(初中14202人,高中4380人)。
  1977年,全县中学44所,各公社均有高中,1/4的大队附设了初中班。在校学生高中5139人,初中17695人。是年,中学教育拨乱反正,普遍建立教师、学生守则,制订政治、业务学习、备课、听课、作业批改、考勤、考核等规章制度。1978年,全县46所中学(其中完中29所、高中3所、初中14所)学制均恢复“三·三”制,县中及大港、三汊港、徐埠中学被批准为县、地重点中学,县中同时还为省重点中学。
  1979年,对全县高中网点布局调整,把完(高)中调整为都昌中学、北山二中、汪墩中学、三汊港高中、周溪一中、土塘中学、双桥中学、大港中学、芗溪中学、徐埠中学、左里中学、北炎中学、大沙一中,其他公社则保留初中,大队初中班撤销,并入公社中学。是年,全县中学执行教育部颁《中学生守则》,校风、学风进一步好转,当年大中专升学考试都昌理科考试成绩居地区第二。1980年,全县升入大中专443人,其中大专126人,中专317人,录取人数占九江地区1/6。
  1981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都昌分校改为都昌第二中学。1983年,完(高)中调整为县中、县二中、三汊港中学、大港中学、芗溪中学、大沙一中、北山二中7所。1984年,大沙一中、北山二中高中部撤销。至1989年,全县有普通中学40所,其中初级中学35所。高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2所,另有其它学校附设初中6所。在校学生29142人。
  自1 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至1989年底,都昌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2691人,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4181人。历年均居全市(地区)前列。
  附:都昌中学、三汉港中学都昌中学位于县城焦子巷1号。民国38年9月,县人民政府将位于圣庙(今公安局内)的县立初级中学并入任远中学,易名为县立联合初级中学,学生1 52人,分3班复式教学,教职员8人。1950年改今名。1 952年,在土地改革的推动下,学生增至405人,教职员16人。1 956年,学生695人,分1 1个教学班,有教职员22人。1958年,都昌中学首次设高中班,向完全中学过渡。共收高中生43人。1961年,首届高中生33人毕业,30人参加升学考试,25人被高等院校录取。1967年,停止招生,在校生停课“闹革命”,图书大部分被毁。1969年,改名都昌镇“五七”学校,并开始招生。不久又复名都昌中学。1978年,被列为省重点中学,面向全县招生。1989年止,学校占地面积43. 26亩,总建筑面积达14378平方米。新建了2幢教学大楼及实验楼,增添了电化教学室、图书馆等设施。校内设初中部12班,学生824人;高中部20班,学生1341人。教职员140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自1978年至1989年,该校高、初中毕业生共5263人,其中考取大、中专院校1661人。
  三汉港中学创办于1 957年。当时仅招收初中l班45人,附设于三汉港中心完小,是都昌在农村办的第一所中学。1958年秋,中学独立设校,并建校于下山蚴(即今校址),有教室3问,1班初二、2班初一。1 959年又招2班,全校学生241人,教师10人。1960年首届初中生毕业,此后每年招收2班,毕业2班。该校在艰苦的环境下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每年升学考试都名列全地区(市)前茅。1964年定为九江地区第一所农村重点中学。1965年定为全省9所重点农村中学之一。1969年改成“五七”中学,办起了卫生、会计、机械等班,随后又迁校至距三汉港镇1 0华里的幸福水库,改成三汉港共大。至1975年方搬回原址,复名三汉港中学,并始办高中。
  1978年奉命停招初中生,至1 980年便只办高中。自1977年至1989年,毕业高中生1 3届,有78 1人升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有72人攻读硕士研究生,7人攻读博士研究生。1989年止,全校有学生1035人,教职员55人。校园占地面积2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298平方米。图书室藏书7320余册,实验室仪器价值4万余元。
  [=此处为表格(1989年全县中学教育概况)=]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全县几个年份中学教育概况)=] [=此处为表格(都昌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概况)=]说明:①1966年至1 969年大、中专院校停止招生。 ②1970年至1976年推荐工农兵大、中专学生358人。
  第四节专业教育县立乡村师范民国20年(1931年)秋创办,校址磨剑池,仅设1班,学制2年。民国22年,第1届学生毕业,共36人。随即招收第2届。民国24年第2届学生毕业后,该校停办。
  县简易师范科民国23年9月开办,附设于县立初级中学,每届l班,每班47人,招收本校初中毕业学生及社会上有3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一直坚持到民国38年5月。
  县9币资短训班 1953年开办,附设于县中,招收社会知识青年,在校学习半年即毕业分配。
  县卫校 1958年11月创办,校址设金街岭(今棉麻公司处),首届招生护理班学生44人,学期9个月。1959年9月校址迁石家堰,招收医士班1班,学期2年,学生40人。1961年撤销。至是年,已招护理班3班141人、医士班2班144人、中医班1班50人。撤销时,已毕业的护理班学生141人均先后安排在各医院工作,刚毕业的1班医士班学生40人留县人民医院及区、乡卫生院实习,期满后结业分配。其余精简下放回乡。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都昌分校 1958年,都昌在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形势下,结合'部上山下乡开发建设新山区,先后开办南山、苏I山、徐埠3所分校。同年即并为苏IJJ分校l所。1959年又由苏山迁至今武山垦殖场,易名都昌分校,面向全县招生,以“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为方针,要求实现劳动建校,生活自给,并在教学上实行政治与业务、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劳动、教学与科研5结合。是时有教师1]人,学生231人,设农业、林业、畜牧3个系。师生自力更生,共建校舍2478平方米,开垦荒地80余亩,另有耕地1 40余亩,建立r农艺场、园林苗圃场、畜牧场、果园、竹园、砖瓦厂、瓢厂、蚊香厂、缝纫厂等。1960年迁新妙湖垦殖场,重建校园。1981年,根据该校生源不足,临近的徐埠等6所中学校舍偏紧等情况,经同年6月22日县长办公会研究,将共大都昌分校改为县二中。
  农业(职业)中学 1 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全县兴办农业中学31所,有教师31人,学生651人。1960年.农业中学全部并入普通初级中学。1964年,又陆续办起北炎、源头港、南峰、矶山等4所农业中学。有教师14人,学生273人。1965年,全县农业中学增至1 9所、26班,学生1 082人,教职员51人。农业中学坚持半农半读、勤工俭学和社来社去的方向。以历届和应届未升入全日制中学的高小毕业生作为主要招收对象。学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般2至3年。设政治、语文(以农村应用文为主)、数学(以农村实用数学为主)、财会、簿记、农业生产知识等课。1968年后,农业中学均与普通中学一样改称公社“五七”中学。1983年,恢复北炎农业中学,学制3年,面向全县招收初中毕业生,开设高中文化课以及专业知识、技能、农村经济政策、科学管理等课。首届学生52人,教职员9人。同年还开办苏山农业中学,招收学生10人。1981年,周溪一中在撤办高中后,亦改办为3年制水产职业高中,为都昌培养水产初级专门人才。是年,共招收新生257人(其中初中65人),在校生高中31 7人、初中209人,教职员119人。1 985年,汪墩一中也改办为3年制农业高中。1 987年,周漠水产职业高中从周溪一中分离出来,迁校址于周溪镇,占地面积1 5亩,校舍建筑面积1 400平方米,并拥有50多亩水面的养殖实验基地。1989年止,全县有北炎农中、周溪水产职业高中、汪墩农中、苏山农中4所农(职)业中学,其中高中3所,初中l所,20个教学班,是年毕业学生239人,新招学生475人,在校学生1286人;有教职员87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
  都昌师范 1959年创办。当年秋,招收中师班2班98人。因无校舍,暂附设县中。1960年于城东北郊高家岭兴建新校舍,下半年即迁入。.1962年奉命停办,时在校学生达250人。停办Ⅱ寸,除59级2个中师班毕业,其余学生或转学或下放。校舍移交县委党校,教学设备移交大港中学。1 977年,都昌师范复办,初名九江师范都昌分校,并确定为中级师范专科学校。198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西省都昌师范学校,负责都昌、湖口、彭泽3县小学师资培育任务,并于是年开始招收湖口、彭泽学生。招生与学制,先后有变异。1977年至1 981年普师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82年始,普师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79年始,还另设有民师班,专招民师,学制2年,毕业后与普师一样统一分配。l989年止.在校生13班,692人。校园总面积7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074平方米,教职员106人。至是年,共毕业9届2099人。
  第三章成人教育第一节扫除文盲民国5年(1 926年)春,共产党员刘越在汪墩老屋村创办了都昌第一所“平民夜校”,组织贫困农民读书识字。此后,汪墩、苏山、左里、三汊港等地,也先后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创办“平民夜校”。农民运动高潮中,“平民夜校”遍及全县,掀起了都昌最早的扫盲高潮。大革命失败,“平民夜校”相继解散。
  民国1 7年,县民众教育馆设立后,一度在馆内开办夜校,进行识字教育。学员甚少,并随民教馆迁撤而时常停办。
  1949年始,都昌由群众教育馆与部分小学办冬学识字班,组织城乡扫盲活动。1 951年,全县各区普遍成立工农夜校与识字班,共563处,学员17349人。1952年8月,成立县识字运动委员会,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正副主任,下设办公室负责扫盲具体组织工作。各区亦成立相应组织。1 2月,改设县扫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县政府内,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人,临时抽调工作人员20人,专职教员13人。从当年8月至1 953年1月底,6个月开办了4期速成识字师训班,共培训不脱产扫盲教师351名,随后在全县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掀起了一次全县性识字扫盲高潮。共办夜校及识字班486班,学员971 9人。1953年组织测验,有562人脱盲。
  195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都昌扫盲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增至16人。县、乡普遍成立扫盲协会,再次掀起群众扫盲高潮。全县乡乡有校,社社办学。父子同校,夫妻共班,母女比赛,姑嫂挑战的新人新事层出不穷。3月,县召开扫盲积极分子誓师大会,进一步推动了扫盲运动的发展。是年全县共组织义务教员1441人,先后办班1728个。参加扫盲学习34642人,其中农民学员33693人,年终检查,1121人脱盲。1 958年,全县开展“万人教,全民学”突击扫盲运动,发动群众创造了班级教学、包教包学、记工识字、见物识字、田间识字、送字上门、识字站等多种扫盲方式。据统计,当年脱盲人数75075人,加上历年脱盲人数,共78566人脱盲。并出现阳峰、竹林等大批“无盲乡”。九江专署于是年在阳峰乡召开地区扫盲现场会,表彰了都昌扫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宣布都昌基本实现“无盲县”。但据县文教局1960年初调查,自1958年底至1959年上半年,全县回生复盲69250人。1961年,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开展扫盲运动和业余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从党团员抓起,掀起冬季扫盲高潮。1964年,县文化教育局在阳峰公社株桥大队推行扫盲教育试点,在《江西教育》发表《劳动人民知识化》的经验。此项扫盲活动坚持到1 965年,累计办扫盲班4540班,先后参加扫盲学习的达53675人(次)。1966年,全县扫盲班1692班,随即因“文化大革命”动乱,扫盲工作中止。
  1978年,组织农村扫盲教育工作调查,全县又有青年文盲16266人,半文盲24398人;壮年文盲57973人,半文盲30536人,合计达1291 23人。尤其妇女文盲居多,占总数74%。1981年3月,为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县人民政府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经数年努力,1986年2月,九江市政府对都昌扫盲进行验收,结果为:12至40岁青壮年无盲率为87.8%,其中少年无盲率96. 2%,青年无盲率92.2%;适龄儿童入学率97%,1985年秋季扫盲学员巩固率99%。经市人民政府审定批准,同年11月宣布都昌为基本无盲县,并报省政府备案。
  第二节文化补习 1951年,为提高干部、职工文化素质,组织了各种临时性学习班,前后招收学员218人进行文化补习。1952年8月,县识字运动委员会与文化馆合办了1个工人识字实验班,先后办了3期,招收学员470人,在突击识字的基础上,施行初小教育。1953年始,又开办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配备专职教员。补习学校内设初级班和中级班,初级以扫盲为主,并进行初小补习,中级班则开设高小课程。1954年,又增设初中班。至是年下学期,该校有教员8人,其中专职1人;初小1班,学员25人;高小2班,学员73人;初中l班,学员39人。同年,农村也在扫盲基础上,开办业余小学,设7班,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文化补习,共招收学员139人。1956年,都昌依靠现有中小学师资、设备、校舍,在全县广泛开展干部职工和农民的业余文化补习教育,共开设21班,聘请兼职教员45人,招收各类学员526人,其中初中4班,学员73人;高小12班,学员321人;初小5班,学员132人。1958年与突击扫盲同时开展了突击文化补习,城乡参加业余小学学员达36659人,参加业余初中学员达1069人。
  1960年至1962年3年经济困难时期,县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停办;但农村’尚存部分业余小学,3年共办946班,学员9660人。1 963年,由县总工会、文教局联合组织恢复干部职工业余学校,主要进行初中文化补习。1965年,又有4个工厂相继办起了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合计共设中学班l班,学员71人;高小班4班,学员81人;初小班2班,学员34人。同年,县成立半农半读领导小组,组织全县农村开办半农半读小学和农中,至年底,共办半农半读小学1225所,农中19所,招收学员11 413人。
  1970年,全县各生产队曾一度开办“政治夜校”、工厂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但都流于形式,未产生实际效果。1975年7月,县成立业余教育领导小组,同年,县总工会恢复业余文化补习学校。1982年,县成立职工“双补”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在“文化大革命”中毕业的高初中学生进行文化补习。1 981年县职工“双补”教育领导小组改为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同年,各单位纷纷创办职工教育学校,对职工进行文化补习。1982年,县人民政府还举办了1期业余英语学习班,帮助科以上干部补习英语,参加学习30余人。
  第三节职业培训民国期间,都昌职业培训主要是师资培训。建国后,发展了卫生、农技以及厂矿职工岗位培训。1981年,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特别是1 986年基本完成扫盲任务后,社会教育的重点转向职业培训。1985年,组织厂长经理53人去九江轮训,51人取得国家统考合格证。至1989年,全县组织厂矿企业班组长、车间、科室负责人培训1 052人次,工人上岗培训l142人次,参加其他各方面职业培训的职工达22568人。历年职工教育均列全省、全市前列。
  县立国语讲习会民国9年(1920年)创设,会长由县知事胡庆道兼,主要培训语文师资,推行汉语注音教学。学员讲习期满经考试及格发给毕业证书。
  县立师范讲习所民国10年9月创设。所长胡庆道,轮训各公、私立学校教员,结业者发给证书,准予办学任教。
  县卫生培训学校 1965年创办,校长由县卫生局长兼。1965年前,都昌曾于县人民医院不定期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先后培训西医学中医47人,中医药110人,新法接生员311人,卫生员299人,针炙82人。1965年,县卫生局办业务培训性质的卫生学校,1 975年易名县卫生培训学校,无固定校址及教师,根据办培训班需要由承办单位临时设置及安排教员。至1989年,先后开办各类培训班l7期,培训学员1064人。
  县教师进修学校 1973年创办。初名县教师培训班,每年暑假开课,至1986年,先后举办汉语拼音、体育、数学、美术、英语及中、小学行政管理训练班27期,培训学员1283人次。同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易名县教师进修学校,并自是年始,每年招收两年制脱产培训学员1班。校址位于东湖边学前路,占地面积2亩,建筑面积711平方米。至1989年,有教职员33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该校还承担电大、函大及卫星电视中师教学辅导。
  农机培训学校 1979年创办,位于东风路91号。1989年止,校舍等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共培训汽车驾驶员422人、大型拖拉机手51 0人、其他农机人员2558人。同年于都蔡公路旁(距县城5公里)购买基地8700平方米,拟3年内迁校址于是地。
  县职工学校 1979年5月由县总工会创办,设县城东街,曾开设语文、代数、几何、机械制图等课。1980年停办。1984年恢复,改设县工人文化宫内,有教职员4名,先后开设文秘、缝纫裁剪、中专补习等班。1989年止,共培训学员13077人。
  县粮食职工培训学校1980年12月创办。初靠借用本系统下属单位房屋教学。1987年动工兴建新校舍于东湖边,占地面积2113.5平方米,有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788.6平方米。教职员10人,建校至1989年,先后开办保管、购销、统计、会计、营业和新职工上岗等班37期,学员总计1402人。
  供销商业职工学校 1981年创办,位于都昌师范旁,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占地面积5亩。有教职员7人,建校至1989年,先后开办中级业务技术补课、统计、会计、季节性业务(如收购)等培训班67期,共培训学员3750人。
  劳动就业培训学校 1982年始,县劳动服务公司开展了社会青年就业前培训活动。至1985年,先后办财会、烹调、理发等培训班4期,学员82人。1985年12月,创办县劳动就业培训学校,本着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至1989年,共开办就业前培训班62期,学员2907人,培训内容为综合型,开设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商业知识、企业管理、珠算等课,每期培训10~15天,校址设东风路1 02号。
  第四节函授教育都昌函授教育始于50年代初,重点为中师函授,学员多系在职教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停顿,1979年恢复。1986年至1987年,县教师进修学校还协助江西师大、江西教育学院开展了本、专科函授教育的教学。另外,县法院、司法局、公安局、广播站等单位职工,还报名参加了本系统举办的法律、电子等专业的函授大学学习。1989年止,全县通过函授等途径,提高了学历的近千人,其中拿到大学本科文凭的27人,拿到专科文凭的420人。
  第五节自学考试 1984年2月,江西省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都昌第一批报考人数112名,其中应考科目分马列主义基础理论50人、法律23人、会计15人、英语6人、汉语言文字18人,同年有55人获得单科合格证。1986年4月,44人通过全部单科考试,于第一届毕业,其中方昌杰、邵天柱2人被评为省优秀毕业生,受到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和奖励。‘至1989年,全县有475人报名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37人毕业,其中5人获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第六节电视大学 1982年,始办电视教育,化学班1班37人,经济管理班]班25人。1984年,办法律班1班23人。1 985年,办汉语言文字班1班27人。至1 988年,上述学员中1 07人相继毕业。1 989年又办师范班,招专科学员103人,中师学员6人,学制3年。
  第四章教育行政第一节学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 905年),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推行“癸卯学制”,即高等小学4年、初等小学5年。
  民国11年(1922年),都昌实施“壬戌学制”高小2年,初小4年。民国28年,县立初级中学学制3年。
  建国初,实行春季始业。1952年,改行秋季始业,城区小学试行5年一贯制,1956年中止,复行“4·2分级制”。1958年,都昌中学设高中,实行“3-3分级制”。1969年执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中学统改为 “2-2制”,小学推行“5年一贯制”。招生亦改为春季,并取消升学、升级考试,实行推荐制。 1972年,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发文:从1973 年起,中小学校春季不招生,改秋季;1973年中、小学毕业生延至秋季毕业,各年级上半年亦不升级,多读半年。
  1977年恢复考试制度,学制亦逐步走上正轨。中学恢复“3·3制”,小学“5年一贯制”。
  第二节教师教师构成学官与塾师:清代学官为教谕、训导,由省委任,为科举出身的举人或拔贡担任。民间塾师,官府不问其去留。一般塾师的资历多系当时的生员(秀才)或屡试不第的老童生。书院山长为有功名的举人或进士,社学社师,则多属廪生或增生,其教学地位略高于一般塾师。
  教习与教员:清末县官立高等小学堂的教习,多系向外聘请举人、贡生。县以下各团初等小学堂教习,则按当时学部规定,考选县属生员和塾师担任。民国15年(1 926年)后,学校校长由县府委任,教员由校长聘请。据民国38年4月统计,是时都昌公、私立中学教员23名,大学毕业生占5%,专科20%,高中师范科50%,高中普通科5%,其他则为私塾生。中心国民小学教师76名,师范毕业生占70%,其他经检定合格者25%,代用教员5%。私立小学1 2名教员中,师范毕业生占65%,代用教员35%。保国民学校教员280名,师范毕业生60%,检定合格者35%,代用教员5%。
  人民教师:建国后,对人民教师原则上要求高、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分别具有高等和中等专业文凭。但在1 958年、1969年等几个大办教育的年度,凶师资短缺,便从社会上招收了一批高初中毕(肄)业生任教,因此,师资未达到规定标准。
  [=此处为表格(1989各类学校教师学历概况)=] 为提高师资,从1983年起,都昌连年举行中、小学教材教法过关考试,成绩合格者(80分以上)发给合格证书。至1987年,小学教师考核合格2622人,占应考人数93%;初中教师考核合格858人,占应考人数100%。是年,都昌开始教师技术职务评聘,1 989年止,被聘任2354人,其中中学高级(副高)57人,一级(中级)304,二级(初级)544人,三级(初级)285人;小学高级(中级)302人,一级(初级)472人,二级(初级)387人、三级(初级)3人。
  教师待遇都昌历代尊师之风盛,延至民国,不乏县长卸职后改当教师者。民国间,教师薪俸一般不低于同级公务人员,甚至略高。建国前夕,县中教师薪俸除比照县级公务人员办理外,每月另加发稻谷3市石;私立中学教师每月食米3.2市石;高级小学教师每月薪金4. 32万元(法币),折合稻谷3市石;初级小学教员薪金2. 64万元(法币);塾师报酬则由师生面议。
  都昌解放后,学校被接管,至1952年,教师工资由人民政府按月拨给大米,标准:中学校长月米280斤,教导主任月米270斤,教师月米260斤,职员月米200斤;完小校长月米220斤,教师月米200斤;中、小学校工月米150斤;村小教师月米1 20斤至160斤,由当地评议等级后报区审核。1951年,都昌教育工会委员会成立,教师被列为工人阶级一部分。1952年,改大米为工资分制,教师为110至130分,折合人民币月25元左右。同年,国编教师享受公费医疗。1953年;多子女教师可享受困难补助,标准为城市每人每月5至7元,乡村3至5元。1956年改工资分制为工资制。小学月工资人均36. 13元;中学人均48. 36元。1956年暑期,都昌有31名中、小学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46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24名教师定性为“右派言论”,教师地位始下降。1966年“文化大革命”始,全县大批教师被扣上各种莫须有罪名。特别是1968年“三查”中,教师遭受非人迫害者居各类“三孪对象”之首。其后,又将665名中、小学教师编入“五·七”大军,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占当时教师总数的60%,直至1970年10月以后,才陆续召回任教。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师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都得到提高,历次政治运动中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得以昭雪。1977年、1979年先后两次给40%的教师提升一级工资。1979年10月,县教育工会恢复。同年11月,试行中、小学班主任津贴。1981年四季度始,民办教师亦每年每人增加50元补助费。1982年,国家教师再次调资,其中调一级1773人、调二级669人。占全县国编教师总数60.4%。1 983年2月,召开全县中小学教师30年教龄庆贺大会,给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1985年9月10日第‘个教师节中,城乡举行大会以庆贺。同年工资改革,规定中小学教师月工资最低为56. 50元,且凡具有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可享受教龄津贴。1 987年教师节,又对75名长期代课教师的工资进行了调整。是年,凡中教5级、小教3级以上教师吃农业粮的家属全部转为商品粮,并优先安排了1名子女就业。1 989年底止,全县教师巾有工会会员3192人,占教师总数84.6%;全县22所中学、25所小学成立了中共支部或总支,教师党员769人。历年中,有39名教师评为省以上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
  第三节教学研究清末教育与学术研究合一,都昌无专门教研机构,各官学、私塾间少有观摩借鉴之举。民国初,始有教学研究机构,县设教育公所,有学务疑;后改为劝学所,设劝学员;尔后义改教育局(科),设督学。于指导各地办学同时,间或组织学校间教育学术切磋。民国30年(1941年)后,县乡两级还分别成立国民教育研究会。这些机构的设置,对推行学校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但教学研究并未真正开展,教学方法仍以注入式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学研究得到重视。1951年开办师资训练班,对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进行专业培训。1 953年2月,县成立教学研究会,引导教师学习凯洛夫《教育学》,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改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研机构不断完善。1958年,县成立教研室,各公社成立教学辅导站,各学校成立各科教研组,分别负责县、社、校教研活动,构成全县完整的教研网络。“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一度瘫痪,教研走入迷途。1973年县教研室恢复,各学校也逐步开展了试验教学、公开教学、示范教学、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1979年,又推行电化教学,成立了县电化教学站,各中学和中心完小设电化教学组,运用电影、电视、录音、录象以及幻灯等辅导教学,使之形象直观,提高了教学效果。至1989年,全县已购置(包括下拨)各式录音机67台,各种幻灯57台,幻灯片128套,教学投影仪53台,银幕235块。
  第四节教学改革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都昌传统的个别教学制始受冲击,逐步改革为课堂班级教学制。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仍较大程度地维持着旧习。
  建国后,贯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旧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系列重大改革。1951年,推行苏教学体系。1958年始,为普及小学,都昌从实际出发,采用两部制教学、复式教学、半日制教学、早晚教学、巡回教学等多种形式推广群众办学。1963年后,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纠正和克服了,忽视教学质量的一些错误做法,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以教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和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等正确原则和方针受到批判。在“斗批改”的口号下,1969年各中、小学强调走“五七”道路,办一塘(养鱼池)二图(中国、世界地图)三场(农场、林场、畜牧场)四室(阶级斗争展览室、科学实验室、形势教育展览室、图书室),提倡“走出去、请进来”,“开门办学”、拜工农为师,实行校队(厂)挂钩,使学校秩序一片混乱。至1976年后,正常教学秩序逐步恢复。1985年,都昌在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首创“三级办学,分级管理”新体制,即县管完全中学、县城小学;乡管初中、中心完小;村管高小点,使各校政治思想工作、教学质量、经费、师资等,都一一落到实处。为此,都昌出席了,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受到了大会表彰。
  第五节教育经费科举时代,都昌私塾经费自筹自给。书院经费由地方筹集及绅民捐助、义田学租解决,或按田粮摊派,官助有限。岁科考试、举贡赴京或贫生膏火补助,亦由学租中解决。国库开支主要是教渝、训导等学官的俸薪。1日志记载,全县绅民累计捐义田62.1亩,岁收租谷44.5石,银17两6钱1分6厘,钱5500文;书院店屋18间,租银54两。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各乡村小学开办之初,皆划有固定的教育专款和牲捐、摊捐及公学…租等,由各地学董及学务委员会经管,不受地方政府支配。
  民国间教育经费,中学、简师、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各项经费开支,比照县级机关标准开支;校舍修缮在国教基金中开支,县岁出教育经费占地方总岁出经费比例较小。民国24年(1935年)全县地方总岁出为法币186313万元,教育经费则5808万元,占3.17%。私立中小学经费在学生交纳的学费和祠堂祭产租谷中支付。保学经费,除中央和省库给予少量补助外,以地方自筹为主。自筹办法则经常变更。民国24年提拔本保公学款产作为保学经费,不足数比照保甲经费、住户等比例摊足。民国25年改保甲经费由县统一支付,取消了以前分等负担保学经费的办法,所有摊拨公学款产后不足数日,改由保内住户均摊负担,或由热心公益人士乐捐来筹足,但由于催收不齐,保管不善,开支不当等原因,往往发不出工资。
  建国后,公办中小学经费主要由罔家下拨,民办教师工资实行民办公助。县城中小学以及农村重点中小学校舍修建,设备添置等,由国家拨款和有关部门资助。农村中小学校舍修建和设备添置,“文化大革命”前由国家拨款,后一般由社队承担,国家酌情补助。大队(行政村)民办公助,村小集体负担。国家拔给教育方面的经费,历年约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0%左右。
  [=此处为表格(1985~1989年全县教育经费概况)=] 第六节教学设施校舍清末及民国,都昌城乡校舍,除县城少数官立学校,多以祠堂、庙宇和私宅改造使用,低矮简陋,光线阴暗。建国初,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沿用1日舍,逐年拨款修建拆建。至60年代末,学校蓬勃发展,各地依靠集体力量,因陋就简,建了一批“干打垒”校舍。后因年久失修,至80年代初,中小学校校舍危房率达70%。1 984年起,贯彻“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方针,采取群众集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办法,开辟了13条集资渠道,数次掀起改造中小学危房高潮。至1989年底,全县集资达895.8万元,国家补助2455万元,改造危房(包括修建、扩建)19.5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32. 18万平方米,危房率下降到5. 34%。
  图书清末古南书院(后为县官立高等小学堂)藏有图书,民国初迁校于城内,图书转县通俗图书馆,县内各类学校即无甚藏书。建国后,国家拨专门经费,逐年为学校添置教学参考书和师生阅览书刊,条件较好的学校建立了图书室。都昌中学图书室至1989年藏书1. 275万册,都昌师范图书室藏书0.05万册。
  实验室建国后,国家帮助各类学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中学始相继建立实验室、楼。1979年10月,县成立教学仪器站,专为各学校配备教学仪器。1 986年5月,县召开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研究会。至1989年,全县各学校配备的理、化、生仪器价值19万余元,有实验室2003平方米、仪器储藏室1274.7平方米,其中仅都昌中学就拥有理化生仪器价值5.3万余元。
  卫生设备从清末到民国,都昌学堂、学校均无卫生设备。建国后,县、乡(公社)卫生机构定期到学校为师生作疾病防治,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陆续设立卫生室或医疗站,配备专职校医或兼职卫生员为师生诊病治疗。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