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林科技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林科技成果
分类号: G3
页数: 3
摘要: 1970年起,县林业局先后派出10多名技术人员,主持对全县面积较大的残次林进行更新改造。他们遵循森林演替规律,针对不同林相,采取“封山、抚育、改造、补植补播”等营林措施,使林相杂乱、疏密不均、生长缓慢、蓄积量低的次生林生长量成倍增长,质量显著提高,,与人工造林相比,具有投资省、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至1985年底,残次林改造总面积占全县山林总面积的49. 4%,其中】985年增加林木蓄积量14. 05万立方米,柴薪99. 16万担,价值1706.9万元。1985年,该项成果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推广二等奖。赣北“六白”猪杂交组合对比试验赣北“六白”猪又称都昌小型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瘦肉率高、肉质好等特点,但其体型矮小,日增重偏低。
关键词: 科技工作 科技成果

内容

1970年起,县林业局先后派出10多名技术人员,主持对全县面积较大的残次林进行更新改造。他们遵循森林演替规律,针对不同林相,采取“封山、抚育、改造、补植补播”等营林措施,使林相杂乱、疏密不均、生长缓慢、蓄积量低的次生林生长量成倍增长,质量显著提高,,与人工造林相比,具有投资省、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至1985年底,残次林改造总面积占全县山林总面积的49. 4%,其中】985年增加林木蓄积量14. 05万立方米,柴薪99. 16万担,价值1706.9万元。1985年,该项成果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推广二等奖。
  沼气建设 1974年7月,县沼气推广领导小组成立,县科技组派出工作组赴南峰公社设点示范。同年1 0月,南峰公社南峰大队第二十生产队用人畜粪、稻棉杆做原料试办沼气成功,全队22户建池1 8个,利用沼气照明、做饭的1 4户,为全面推广沼气作出示范。县科技组2次举办沼气技术训练班,具体实践挖池、建池,验水、验气、用气、管理等一系列操作技术,并研究提高池子质量的措施。1980年,建成新妙、东风沼气电站各1座。1984年,全县77%的乡(镇、场)设点建池,共建池340个,其中南峰乡1 21个。1 987年,建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720个,总容量4480立方米。为全县节煤、节电,为农村提供肥料等起到一定作用。
  推广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改良牛种技术1978年,县畜牧站在杨世和主持下,开始种牛改良工作。运用冷冻精液技术,引进印度摩拉水种公牛与本地滨湖水母牛进行人工授精,并采用辛地红、西门塔尔、夏络东、海伏特等黄公牛精液与本地黄母牛进行人工配种,培育出杂交役奶、役肉兼用牛种,改良了本地单纯役用的矮个子牛种。1981年,此项成果获九江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二等奖。
  推广“徐州142”实现一县一种 1979年,鉴于县内棉花单产过低,县种子站开始引进棉花新品种——“徐州142”。通过试验,示范种植,证明该品种适应丘陵红壤地带种植,随之在全县推广种植,到1982年,全县棉花面积扩大到10.8万亩,丘陵红壤植棉首次亩产突破百斤关,总产皮棉达到10.8万担,实现了1县1种。1982年,该项成果获省农业厅科技推广三等奖。
  绿茶半机械初制机具试制与推广 1 979年,县经作站与鸣山、苏山农机厂合作,制成全套手摇茶叶初制机具,包括杀青机、揉捻机、炒胚机、再干机。全套设备500元成本费,比手工加工茶叶提高工效5-6倍,安装简便,制茶品质好,劳动强度轻。经九江地区茶叶学会鉴定,认为适合社队茶场推广。至1980年底,全县推广38套,实现小茶场加工半机械化,同时湖口、彭泽、武宁亦引进10余部。该成果在1981年获九江行署科技成果四等奖。
  长江中下游地区油稻稻三熟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县粮油技术推广站在中国油料科研所统一技术要求下,探索适合本地区油稻稻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甘兰型良种,搞好育苗移栽,争秋发,攻冬发,促春发,三发齐进,夺取高产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化民公社潭湖大队按技术要求通过2年示范,产量大幅度上升,全大队菜籽总产由1980年的9.3吨,增加到1982年的86.5吨,亩产由1980年的23.5公斤上升到1982年的86.2公斤;水稻总产由1980年的1170吨增加到1982年的1750吨,增长49. 6%,对全县油菜栽培技术的改进有较大的影响力。全县油菜亩产由1980年的28.5公斤上升到1 982年的56公斤,增长96. 5%;总产由1980年的4307.4吨增加到1982年的7121.1吨,增长54%。近十年来,全县积极推广化民公社谭湖大队的油稻稻三熟高产经验,产量节节上升。1989年,全县油菜播种面积扩大到28. 95万亩。该项成果于198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 985年获国家科委技术改进三等奖。
  多宝沙山综合治理及其效益的研究1980年,县水土保持站在多宝沙山开展综合治理。通过考察、研究和小区试验,摸清了沙山的地理、气候、土壤、植被和社会经济情况;从鄱阳湖形成的地质年代变迁,赣、抚、信、饶、修5水水土流失的原因,江湖水进入鄱阳湖后水体变化,以及风力侵蚀和变迁等4方面,综合分析了沙山形成的原因,沙山流沙危害方式、程度及风沙侵蚀的规律。在7年多的时间里,治理沙面2.5万亩,占总面积的81.7%,其中封山育林(草)15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0.6万亩,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73%。该项成果具有省内先进水平,为滨湖沙丘利用积累了经验。1989年获九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区划 1981年9月,县农业区划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组成农作、畜牧、林业、水电、土肥、水产、气象、农经、能源、农机、社队企业11个专业组和1个综合组,抽调200余名科技人员,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制定农业区划。1983年,经省农业区划委员会评审,认定都昌县农业综合区划报告符合全国农业区划提出的要求,验收合格,授予优秀成果二等奖。综合农业区划对农业资源调查客观,综合性强。提出了“保证粮、棉持续稳定增产,积极开展以水产为重点的多种经营,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逐步实现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业发展方向。近十年来的农业开发,如林业基地、水产基地、粮棉油基地与陶瓷基地建设,在前期论证中,大都依据区划资料进行规划。
  大豆良种“矮脚早”高产栽培技术推广1982年,县农科所、种子公司引进大豆良种“矮脚早”,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结果以苗期亩施5公斤尿素、15公斤钙镁磷,开花期施7、5公斤尿素的产量最高,比传统栽培方法增产83. 4%。从1984年起,县粮油站在春桥朝阳村,大面积推广“矮脚早”大豆良种和高产栽培方法成功。至1986年推广3.12万亩,增产大豆2740吨,增加纯收入258.4万元,亩增纯收入32.5元,全县基本普及该项高产栽培技术。1989年,该成果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推广三等奖。
  赣北“六白”猪杂交组合对比试验赣北“六白”猪又称都昌小型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瘦肉率高、肉质好等特点,但其体型矮小,日增重偏低。1986年,县科委将改良“六白”猪的科研项目下达县家畜品种改良站。试验以“六白”猪为母本,杜洛克、大约克为父本,分杜(洛克)都、大(约克)都、都都3组,以二元杂交方式进行。半年后,试验在瘦肉型肥育技术饲养条件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肥育期平均日增重杜都组496克,大都组492克,比都都组的293克分别提高69.28%和67. 92%;胴体瘦肉率杜都组52. 86%,大都组52. 1%,都都组46.7%;同时每公斤增重饲料费用,杜都、大都组分别比都都组节约39. 08%和31. 93%,且肉质良好。此项成果各项重要指标达到省内同类先进水平。1987年至1988年在全县推广,生猪出栏率1988年比1986年提高16. 67%,养猪商品产值由1986年的1839.5万元提高到1988年的3981万元,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198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 989年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