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2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技工作
分类号: G3
页数: 6
摘要: 1956年始,运用印发资料、举办展览、巡回讲演、广播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破除迷信、技术革新、血吸虫病防治、卫生保健、科学避孕、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把科学知识送到群众中去。县科协成立以后的一年时间里,进行科技讲演244次,编印科学小册子600份。1963年至1 966年初,着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1973年至1 978年,县科委、科协先后出版《科技动态》、《都昌科技》等刊物。同年,县科协与文化馆在县城举办科普美术创作展览,4000余人次参展。徐埠乡科协放映科教影片11部,观众逾万人次。各专业学会、协会发挥知识密集特长,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咨询活动,获得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 科技工作 科普活动

内容

1956年始,运用印发资料、举办展览、巡回讲演、广播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破除迷信、技术革新、血吸虫病防治、卫生保健、科学避孕、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把科学知识送到群众中去。县科协成立以后的一年时间里,进行科技讲演244次,编印科学小册子600份。
  1963年至1 966年初,着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
  1973年至1 978年,县科委、科协先后出版《科技动态》、《都昌科技》等刊物。
  1980年,县科协围绕全面质量管理、遗传学、水稻与棉花的生理生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展规律以及人口理论等内容,举办科普讲座,共有1400名群众听课。同年,县科协与文化馆在县城举办科普美术创作展览,4000余人次参展。1984年又下乡举办《破除迷信》图片巡回展览,参观人数逾万人次。1981年以来,县科委、科协和农口有关单位配合电影放映部门,举办“农业科教影片汇映月”活动1次,其它科教片放映近300场,观众逾百万人次。徐埠乡科协放映科教影片11部,观众逾万人次。全县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热潮。
  1985年,县城二小成立小制作小组,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学生江韵旭制作粉笔省法器,其成果和为此撰写的论文获全省1986年小制作创造发明三等奖。县教育学会注重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指导全县多数中小学成立了科技活动辅导小组。
  1985年始,县科协编发《都昌科普》报。当年免费发行8000份至各单位和农村生产大队(村)。
  1986年3月,县科委创办《科技报》,向县内广泛发行。不久,县科协又创办《农民之友》刊物发行。
  至1989年,各学会创办《农经动态》、《虫情测报》、《教育简讯》、《水利学会简讯》、《气象信息与咨询》等专业学刊10余种,辅助科普工作。县科协也印发了《病虫测报》、《棉花用药、施肥规范》、《油稻稻栽培模式》和《科技告示》等20多种科技资料。万户乡科协自1985年成立以来,编印各种科技资料15种3.5万份,送到农民手中。15个乡科协,辟有画廊墙报543块,面积700多平方米;阅览室9个,图书92种4000余册,报刊62种;自办科技资料59种,广播站15个。杭桥乡科协创建3个科普文明村,村村设有科技文化馆。周溪乡科协设有《农科知识》专题广播。
  科技培训 1955年3月,县工会联合会举办为期1月的技术革新业余训练班,有30人参加学习。
  1963年2月,县科协与农业局在茅铺公社举办农民技术员培训班,257人参加了学习。不久,县科协在县城举办了都昌县第一次技术培训班,训练农民技术员3423人,为全县农村群众性科技活动造就了骨干队伍。
  70年代开始,科技部门与农业部门配合,多次组织专业队赴海南岛租田繁种,学习杂交水稻育种与繁殖等技术。实验人员回县后,通过培训、实地指导和定点试验,普及杂优水稻制种知识。
  1979年起,县科协举办各种学术讲座、讨论会,并推荐有特长的技术人员出县进行专业学习。当年开办1次业余英语讲座,62名学员可以借助工具书翻译简短文章。1 983年8月,县水利水电学会,选择抗洪抢险、圩堤与库坎加固课题,组织全体会员实地考察,为抗洪抢险积累经验。县农学会分别在1985年和1987年组织科技人员,对如何振兴都昌、开发都昌,开展学术讨论,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1986年,县农经学会邀请中国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关顺作“都昌县水产考察”专题报告,1 00余人听课;林学会邀请江西农大林名康、冼自强副教授,为全县林业工作者作学术报告。各类学术讲座的开展,科技人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得到更新与提高。1987年止,学会收到论文、报告491份,其中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147篇,获市级以上科技论文奖41篇。
  1981年,各专业学会配合挂靠单位,创办病人护理、畜牧兽医、农机、农技、粮食防化等学校,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培训职工3000余人。以后,此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常年开展。
  1987年8月,县老建办、县科委等单位编辑《都昌县老区扶贫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近十年来,县科协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8次,培训专业人员3000余人次,受训者至少掌握了1至2项实用技术。农学会、水利水电学会、林学会等专业学会,根据农事季节,先后举办杂交水稻、棉花、油菜高产、植物保护、营林造林、残次林改造、农田水利等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2000人以上。各乡科协根据农业生产需要,以村干部、复员军人、回乡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采取请技术人员、专业户进行技术讲座、办“农民夜校”、短期培训或以会代训等形式,传授作物栽培、植物保护、肥料应用、水产养殖、生产食用菌、林业生产、畜禽饲养等实用技术,每年培训人员在2万人次以上。其中徐埠乡科协举办各类培训班49期,适应农民作息习惯,以办农民夜校方式为主传授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第二节科技服务科技情报1953年,县农技站兼做农林技术情报的传递工作。1959年1月8日,县人委发出《关于春节前建成全县科学情报网的紧急通知》,要求“在县人委的各局、室,各公社、厂矿、学校、科研所、医院、邮电运输部门设置科技情报员1-2人”,以适应1959年的更大跃进形势,促进科学事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0年建立县、社、大队、小队4级农科网,形成纵向情报网络,农科情报工作有组织地为农业生产服务。1979年县科委指派专人搜集、传递科技情报。
  1986年6月,正式建立县科技情报站,配备1名专职人员,从事科技情报的搜集、整理、报道、调研、服务,并组织情报系统。至1987年底,与外省、市、县93个单位,本省地、市、县210个单位建立情报交流服务联系点。1987年,县科技情报站由省科委办公室推荐(江西省有4县)参加国家科委办公厅调研处主建的科技信息网络。
  1986年至1987年,2次开展科技情报调研。《试论“科技立县”》、《用系统工程来指导我县果树生产》科研论文录入县委宣传部《探索中的思考》1书。“科技立县”观点得到重视。
  咨询服务 1 964年2月,县科协组织千名科技工作者及经验丰富的老农,深入和合、武垦等9个公社(场)的37个大队1 04个生产队,举办124次科技知识巡回讲座,解答了红花草播种、管理、留种,苎麻行间深挖,果树栽培等195个生产上的技术疑难问题,2316人次参加听讲。
  在1978年、1980年、1983年、1985年、1987年等几个年度,县内多次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会,式业、农业、卫生等系统科技人员与县政府领导一起,讨论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等问题,提出建议60多条,并编制了科技振兴都昌的规划。
  1985年12月下旬,县科委与县委宣传部、团县委、文化馆在文化馆联合举办都昌县首届信息发布、科技咨询会。会上表演了节柴炉应用技术,放映厂科教片,设立了“两栏”(人才需求栏、难题招标栏)、“两处”(洽谈处、新产品展销处)和“两台”(科技新书服务台、农、林、牧、副、渔、工、商、医8类科技咨询服务台)。参加会议者达500多人次。
  1988年,成立都昌县科学技术咨询服务部。有条件的县级专业学会,组成r专业咨询服务小组。
  各专业学会、协会发挥知识密集特长,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咨询活动,获得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1 987年,县农学会土壤组在中馆、鸣山、左里3乡进行测土施肥技术承包,使3900亩稻田增产60万斤,农民增收1 0万元,土壤组获得服务费2000元。农学会气象组同全县农、 工、商等单位签订专业气象咨询服务合同42个,趋利避害,创社会效益40万元,气象组获得服务费1.1万元。农学会经作组同市经作站合作,在北炎乡签订千亩西瓜技术合同,平均亩产达4000多斤,经作组得服务费500元。1 988年,县气象学会与工业、农业、交通、乡镇企业等单位签订咨询服务合同50个,服务收入1.5万元,趋利避害创效益450万元。农学会经作组为北山、北炎瓜农供良种,传技术,推广杂交西瓜120亩,创效益8万多元。1989年,徐埠、北炎、汪墩的桔园,因县农学会科技人员的常年咨询服务,都获得大面积丰收。
  科技扶贫 1982年,徐埠乡科协在袁宣搞文明村试点。组织科技人员承包农户生产技术,使该村生产面貌发生变化。农户袁昌师3.1卣责任田,推广水稻栽培配套措施,单位面积产量创当地历史最高水平,二季稻亩产550公斤提高到705公斤,增产近30%。
  1985年,化民乡科协组织科技人员深入7个村委会的67个村民小组,检查虫、旱情,提供技术服务,使这些村粮食产量均增。当年全县大部分的粮食因旱灾减产,化民乡却比1984年丰产年增收稂食30余吨。化民、万户、北山等乡科协还创办农技服务公司,苎麻、油菜、西瓜、食用菌等研究会,为粮农、菇农和瓜农提供种子、设备、技术、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致富。
  1986年4月,县科委开始在左里乡旧山江默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至1 987年底,帮助该村修建r公路,架设高压线点起了电灯,10亩荒山栽上杉树,家庭搞起了庭院经济,稻谷单产增长35.6%.人均收入由192元增到387元。
  1986年至1987年,县科协以递信息、传技术、定目标、订措施等方式,与新妙乡重兴村委会新生村民小组挂钩扶贫。2年中通过兴建电灌站,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 00余亩,加上综合技术措施,1 987年粮食总产比1985年增加23万斤,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 00元增加到170元,16户的村庄1 5户特困户全部打下脱贫基础。同时,县科协加强与农林科技示范户的技术联系,先后推荐1 0名养鸭、粮食、养殖、育珍珠等专业户出席省、市百业科学致富经验交流会。
  技术市场 1984年10月,县科技市场成立,以“技术贸易技术服务为主”开展工作。 1985年7月,县技术市场从省科委引进开发基金1 0万元,与县建材厂共同开发建材涂料产品。
  1986年3月,县科技市场更名县技术市场开发中心,配备4名专职人员,聘请8名部委(科级)负责人和有名望的科技人员组成“中心顾问委员会”,120余名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服务人员,组成农业、水产、畜牧、林业、水电、地质、机电、农机、造船、轻化、建筑、建材、乡镇企业、法律、财会、医务等1 3个专业组,开展各类技术服务活动。
  1986年4月至5月间,县科委指导县水产局、左里乡先后建立了水产专业技术市场和第一个乡农村技术市场。
  .1987年8月,县科委《略沦技术市场》 -文被国家科委录用,并参加第二届全国技术市场理论研讨会交流。11月,县技术市场开发中心从省科委引进开发基金J 6万元,帮助周溪输湖水产场开发人工繁殖珍珠、特种水产等立体养殖项目。
  同年12月,县科委作为先进单位出席了“全国中小城市和地县技术市场工作座谈会”。
  县技术市场开发中心从成立至1 989年底,共洽谈项目29项,在县内开展科技咨询2000人次,技术培训8000人次,为部分乡文化站、科协赠送各类科技书籍500余册,为农村专业户订购实用技术书籍700余套3000多册。
  第三节科技管理计划管理70年代末,开始项目课题的管理。1985年3月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加快了科研攻关和重点科技项目课题的实施。同时,实行科研拨款制度改革:改无偿拨款为有偿拨款,拨款改贷款,并区别情况采取贴息、低息等,实行技术合同制。
  1986年始,县科委正式下达年度计划,省、市、县课题项目统由县科委管理。
  1980年至1989年底止,全县共下达科技计划项目、课题130项,其中省级11项,市级36项,县级83项。完成项目已达90%以上。10年中,省级重点科研课题有7项,市级重点科研课题16项,县级重点科研课题28项,“星火计划”项目6项。累计投放资金348. 05万元,其中上级拨款44. 95万元,科技贷款139.1万元,单位自筹164万元。其中主要有: 农业项目:滨湖围田潜育化综合治理、苎麻新品种选育、芦笋引种栽培、蔬菜新品种试验、农业系统工程研究、行麦行油高产示范、芦笋高产栽培及产品开发、低酚棉栽培及利用、油稻稻三杂三熟高产示范推广,共9项。
  林业项目:马尾松母树林采种基地试验、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小面积低产林改造、猕猴桃人工繁殖试验,共4项。
  畜牧水产项目:高产鱼苗养殖试验、特种水产开发、桑基鱼塘经济效益探讨、精养鱼塘高产试验、多功能消毒剂防治草鱼四病、瘦肉型猪杂交组合试验、河蟹人工池养试验,共7项。
  工业交通与乡镇企业项目:DBSI- 10电子保安器、陶瓷莹光釉研制、微机应用(粮油)、灰铸铁热镀锌技术开发、珍珠液龟甲补酒、调味食品研制、超轻高强特异性水泥砂浆产品开发、多功能电子吊扇开关研制、时间数字显示器、瓷器包装材料开发、废板纸再生利用、传统产品桂花糖、紫皮大蒜深度加工、芒杆造纸技术开发,共14项。
  卫生项目:枯痔疗法、肾功能不全综合症的研究、湿阳法在发热病中的应用、氮芥等药联合治疗慢性肾炎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四结合磁疗胆石症,共5项。
  其它项目:都昌县科技经济发展战略探讨(软课题)、新式刮麻器的研制、科技调研(六五期间科技投资经济效益调研)、四新引进食用菌高产试验、稻草种菇、无粪栽培蘑菇试验、草菇高产栽培试验、人工饲养蝇蛆,共9项。
  “星火计划”项目:1 986年开始实施的旅游工艺瓷(国家级)、名贵中药材蔓荆子开发(县级)、9F- 106型粉碎机(县级)3项,1987年实施的鄱阳湖大水体综合技术开发(国家级)、80-15节能农用泵(地市级)、多功能平口钳(省级)3项。
  成果管理 1 982年,对1979年以后所完成的科技成果进行了评定,以适用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为原则,奖励农业科技成果22项,工业6项,教育卫生等1 9项,共发给奖金1440元。
  1984年起,县内科研项目课题的鉴定验收根据国家科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进行。1987年10月26日以后,按照国家科委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进行。
  1985年至1 989年,经县科委主持或参加的成果鉴定共49项,其中省级11项,市级29项,县级9项。同时,都昌共申请陶瓷莹光、磁疗座垫、混合柴油、多功能平口钳、竹雕座垫、无尘扫帚、内燃机通用燃料、甲醇汽油、节油剂、代用燃料通用添加剂、节煤炉、木珠座垫12项专利。
  近十年间,都昌共有8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部委、省级6项,省厅、市级36项,县级47项。
  科技干部管理 1980年,县科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成立,开始农业、工业、卫生、财会、统计等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至1983年,有712人获技术职称,其中中级45人,初级667人。
  1984年,成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专门领导机构,办理有关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事宜。 1985年3月,由县科委负责统一管理自然科技干部的调配工作。后因多种因素未予实行。
  同年,县科委对参加式作15年的大专毕业生和参加工作20年的中号毕业生,以及未获得中级职称而获地、市以上科技成果奖的自然科技干部在农村的家属子女农转非问题摸底。全1987年底,先后解决这3类人员的家属子女“农转非”44户1 06名。1988年至1989年,又先后为科技人员家属子女106人转商晶粮。
  1986年7月,成立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对科技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全县农业、工程、经济、卫生、统汁、会计、中小学、中专、新闻播音、工艺美术、图书文博、档案资料、艺术、社会科学研究、出版、律师公证16个专业系列,235个事业单位属事业编制的3528名专业人员参加了职称改革。
  1987年1月,县科委开展人才现状和科技人员成果、业绩调研活动,查清了全县3754名各类专业人才的分布、结构、使用等情况,写出《都昌县人才现状及其对策》的专题凋研报告。
  同年,农林水第‘线1 81名科技人员上浮工资。
  1988年与1 989年,先后对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集体编制、农村的科技人员进行职称评聘工作。
  至1989年底,全县评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务5705人,其中高级79人,中级1 275人,初级4351人。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