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技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2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科技组织
分类号: F204
页数: 3
摘要: 县农业推广所民国33年1月建立。负责县内农业科技宣传、实验、推广事项,实际只经营和引进了少量良种。场地设县城东门外周家咀,共有10人。下设1农场于今新妙乡大桥村方家坂,有田地120亩。该所在民国38年3月撤销。1952年正式命名为都昌县农场,1963年改称都昌县良种示范繁殖场,1968年更现名。1983年前视同乡级单位,行政上受县政府领导,1984年归属县农牧局。辖8个分场,165户774人。配备国家干部12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国编农工350人。都昌水位站隶属江西省鄱阳湖水文气象实验站。主要从事鄱阳湖北部湖区水文资料搜集工作,为鄱阳湖治理和上海气象局等部门及当地提供有关水文资料。现有3名专业人员。由当地政府和县农业局双重领导。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组织

内容

县农业推广所民国33年(1944年)1月建立。负责县内农业科技宣传、实验、推广事项,实际只经营和引进了少量良种。场地设县城东门外周家咀(今东湖水产场所在地),共有10人。下设1农场于今新妙乡大桥村方家坂,有田地120亩。该所在民国38年3月撤销。
  县良种场 1950年在徐埠乡刘芳里创办。1952年正式命名为都昌县农场,1963年改称都昌县良种示范繁殖场,1968年更现名。1983年前视同乡级单位,行政上受县政府领导,1984年归属县农牧局。全场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1588亩。辖8个分场,165户774人。配备国家干部12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国编农工350人。1985年前,以繁殖常规水稻种子为主,近年来主要搞杂交水稻制种。
  都昌水位站隶属江西省鄱阳湖水文气象实验站。位于印山。1952年建站时称波浪站,1962年改现名。主要从事鄱阳湖北部湖区水文资料搜集工作,为鄱阳湖治理和上海气象局等部门及当地提供有关水文资料。现有3名专业人员。
  县农业技术指导站1953年4月建立,后改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设大沙乡,次年迁北山乡生水垅村。由当地政府和县农业局双重领导。1956年,先后建立区农业技术推广站7个,形成当时县内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以后几经撤并,1981年4月分为粮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推广站2个单位。
  县科学院 1958年12月成立,设东山乡(今大树乡)县农业生产指挥部内。1960年撤销。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始建于大沙乡彭家坂,1 960年冬迁到县城北郊郑家村,1962年停办。1 963年搬迁到徐埠马矶山,附设在县良种场内。1969年冬在场内调拨土地,购置设备,配备人员,正式组建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县农科所),开展试验活动。1979年冬又迁往石嘴桥原共大都昌分校至今。1980年9月与新设县棉花原种场合署办公,隶属县农牧局。主要从事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等作物良种区域化试验,生产示范及棉花原种繁育等科研活动。
  县气象站 1958年建立,隶属县农经委。主要从事气象预报及气象服务等工作。1978年曾组织在北山、三汊港等地进行人工降雨,获得成功。现有科技人员14名。 县林业科学研究所隶属县林业局。1959年9月设在县园林场,1967年撤销。1972年在武山林场重设,次年迁至狮山乡长垅,1976年并入县朝阳林场。主要从事林业新技术的试验推广,优良树种的引进及林木病虫害的防治,还负责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举办乡级林业员技术培训班等工作。
  县病虫测报站 1964年建立,隶属农牧局。始设大沙竹林乡,1968年撤销。1971年恢复,设大沙王家湾村。1973年迁县城北门外张家湾。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大面积病虫防治和植物检疫工作。现有专业人员7名。
  县标准计量所隶属县计委。1973年3月建立。主要从事计量和标准化管理及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县水产科学研究所隶属县水产局,建于1976年,设东湖水产场内。1 984年撤销,1988年在矶山湖“2799项目”基地重建。主要从事新品种引进、研究,提高养殖产量,防治鱼病等工作。
  县生物防治试验站隶属县林业局,其前身是白僵菌厂,1977年建立,1983年4月改现名。有科技干部4名,工人12名。除进行白僵菌生产技术研究外,还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和食用菌生产,并承担森林病虫害测报工作。
  县水土保持站隶属县水利局,1978年9月在多宝西山建立,1984年改名为多宝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主要开展有关水土保持的试验、示范、种苗繁育、技术推广以及人员培训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名。
  都昌蒸发实验站隶属省鄱阳湖水文气象实验站,1979年建站周家咀。从事测定鄱阳湖水面蒸发量等工作。现有科技人员4名。 县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推广站 1981年4月由县农技站拆分而成,县农牧局下属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担负全县粮、油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现有专业人员5名。
  县经济作物生产技术推广站 1981年4月由县农技站拆分而成,县农牧局下属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担负全县经济作物高产技术指导。现有专业人员5名。
  县建筑设计室隶属县建委,1982年12月建立。主要从事工业、民用建筑等设计工作。现有技术人员7名。
  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隶属县水产局,1984年4月建立。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的试验、推广、指导服务工作。现有技术人员4名。
  县技术市场开发中心原名县科技市场,隶属县科委,1984年10月成立。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商品贸易,开展技术转让、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1986年3月改现名,有科技人员3名。
  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隶属县建委,1985年5月建立。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的监督管理。
  县科学技术情报站隶属县科委,1986年6月正式成立。主要进行科学技术情报的收集、整理、传递与情报调研等工作。现有科技人员2名。
  第二节科技队伍民国38年(1949年)5月以前,县内科技人员屈指可数,未形成队伍。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将科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就地培训科技人员,技术力量逐年增强。1956年县科协成立,有科普会员24人,是当时全县科技队伍的骨干力量。至1957年4月,共发展5批会员149人。1963年有科协会员23846人,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推广农业技术的科技队伍。
  60年代初,陆续有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县内。至1965年,全县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科技人员68人。
  1966年夏,大批科技人员下放农村劳动,有的改行另谋生路,科技队伍缩小。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工作恢复,科技人员逐步返回岗位,科技部门有专职人员36人。
  1983年,全县专业科技人员716人(其中大专以上毕业122人,中专毕业358人,其它236人),科研部门专职人员69人,乡镇科技人员1人。分属国家补贴的农业技术员、林管员、水产员、畜牧兽医专业人员近300人。
  随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分配来都昌,科技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至1 986年底,全县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754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l150人,占30.6%),占全县职工总数的17. 9%,占全县人口的6.6%。
  1989年底止,全县获各类各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有5705人,其中720人为农民技术员。科技人员素质显著提高。
  [=此处为表格(1989年伞县科技人员一览表)=]说明:没有获专业技术职务的来计算在内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