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425
颗粒名称: 卷二十六 科技
分类号: F204
页数: 12
摘要: 县农业推广所民国33年1月建立。负责县内农业科技宣传、实验、推广事项,实际只经营和引进了少量良种。场地设县城东门外周家咀,共有10人。下设1农场于今新妙乡大桥村方家坂,有田地120亩。该所在民国38年3月撤销。1983年前视同乡级单位,行政上受县政府领导,1984年归属县农牧局。全场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1588亩。辖8个分场,165户774人。配备国家干部12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国编农工350人。都昌水位站隶属江西省鄱阳湖水文气象实验站。1952年建站时称波浪站,1962年改现名。主要从事鄱阳湖北部湖区水文资料搜集工作,为鄱阳湖治理和上海气象局等部门及当地提供有关水文资料。现有3名专业人员。由当地政府和县农业局双重领导。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组织

内容

县农业推广所民国33年(1944年)1月建立。负责县内农业科技宣传、实验、推广事项,实际只经营和引进了少量良种。场地设县城东门外周家咀(今东湖水产场所在地),共有10人。下设1农场于今新妙乡大桥村方家坂,有田地120亩。该所在民国38年3月撤销。
  县良种场 1950年在徐埠乡刘芳里创办。1952年正式命名为都昌县农场,1963年改称都昌县良种示范繁殖场,1968年更现名。1983年前视同乡级单位,行政上受县政府领导,1984年归属县农牧局。全场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1588亩。辖8个分场,165户774人。配备国家干部12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国编农工350人。1985年前,以繁殖常规水稻种子为主,近年来主要搞杂交水稻制种。
  都昌水位站隶属江西省鄱阳湖水文气象实验站。位于印山。1952年建站时称波浪站,1962年改现名。主要从事鄱阳湖北部湖区水文资料搜集工作,为鄱阳湖治理和上海气象局等部门及当地提供有关水文资料。现有3名专业人员。
  县农业技术指导站1953年4月建立,后改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设大沙乡,次年迁北山乡生水垅村。由当地政府和县农业局双重领导。1956年,先后建立区农业技术推广站7个,形成当时县内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以后几经撤并,1981年4月分为粮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推广站2个单位。
  县科学院 1958年12月成立,设东山乡(今大树乡)县农业生产指挥部内。1960年撤销。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始建于大沙乡彭家坂,1 960年冬迁到县城北郊郑家村,1962年停办。1 963年搬迁到徐埠马矶山,附设在县良种场内。1969年冬在场内调拨土地,购置设备,配备人员,正式组建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县农科所),开展试验活动。1979年冬又迁往石嘴桥原共大都昌分校至今。1980年9月与新设县棉花原种场合署办公,隶属县农牧局。主要从事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等作物良种区域化试验,生产示范及棉花原种繁育等科研活动。
  县气象站 1958年建立,隶属县农经委。主要从事气象预报及气象服务等工作。1978年曾组织在北山、三汊港等地进行人工降雨,获得成功。现有科技人员14名。 县林业科学研究所隶属县林业局。1959年9月设在县园林场,1967年撤销。1972年在武山林场重设,次年迁至狮山乡长垅,1976年并入县朝阳林场。主要从事林业新技术的试验推广,优良树种的引进及林木病虫害的防治,还负责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举办乡级林业员技术培训班等工作。
  县病虫测报站 1964年建立,隶属农牧局。始设大沙竹林乡,1968年撤销。1971年恢复,设大沙王家湾村。1973年迁县城北门外张家湾。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大面积病虫防治和植物检疫工作。现有专业人员7名。
  县标准计量所隶属县计委。1973年3月建立。主要从事计量和标准化管理及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县水产科学研究所隶属县水产局,建于1976年,设东湖水产场内。1 984年撤销,1988年在矶山湖“2799项目”基地重建。主要从事新品种引进、研究,提高养殖产量,防治鱼病等工作。
  县生物防治试验站隶属县林业局,其前身是白僵菌厂,1977年建立,1983年4月改现名。有科技干部4名,工人12名。除进行白僵菌生产技术研究外,还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和食用菌生产,并承担森林病虫害测报工作。
  县水土保持站隶属县水利局,1978年9月在多宝西山建立,1984年改名为多宝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主要开展有关水土保持的试验、示范、种苗繁育、技术推广以及人员培训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名。
  都昌蒸发实验站隶属省鄱阳湖水文气象实验站,1979年建站周家咀。从事测定鄱阳湖水面蒸发量等工作。现有科技人员4名。 县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推广站 1981年4月由县农技站拆分而成,县农牧局下属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担负全县粮、油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现有专业人员5名。
  县经济作物生产技术推广站 1981年4月由县农技站拆分而成,县农牧局下属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担负全县经济作物高产技术指导。现有专业人员5名。
  县建筑设计室隶属县建委,1982年12月建立。主要从事工业、民用建筑等设计工作。现有技术人员7名。
  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隶属县水产局,1984年4月建立。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的试验、推广、指导服务工作。现有技术人员4名。
  县技术市场开发中心原名县科技市场,隶属县科委,1984年10月成立。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商品贸易,开展技术转让、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1986年3月改现名,有科技人员3名。
  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隶属县建委,1985年5月建立。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的监督管理。
  县科学技术情报站隶属县科委,1986年6月正式成立。主要进行科学技术情报的收集、整理、传递与情报调研等工作。现有科技人员2名。
  第二节科技队伍民国38年(1949年)5月以前,县内科技人员屈指可数,未形成队伍。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将科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就地培训科技人员,技术力量逐年增强。1956年县科协成立,有科普会员24人,是当时全县科技队伍的骨干力量。至1957年4月,共发展5批会员149人。1963年有科协会员23846人,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推广农业技术的科技队伍。
  60年代初,陆续有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县内。至1965年,全县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科技人员68人。
  1966年夏,大批科技人员下放农村劳动,有的改行另谋生路,科技队伍缩小。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工作恢复,科技人员逐步返回岗位,科技部门有专职人员36人。
  1983年,全县专业科技人员716人(其中大专以上毕业122人,中专毕业358人,其它236人),科研部门专职人员69人,乡镇科技人员1人。分属国家补贴的农业技术员、林管员、水产员、畜牧兽医专业人员近300人。
  随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分配来都昌,科技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至1 986年底,全县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754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l150人,占30.6%),占全县职工总数的17. 9%,占全县人口的6.6%。
  1989年底止,全县获各类各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有5705人,其中720人为农民技术员。科技人员素质显著提高。
  [=此处为表格(1989年伞县科技人员一览表)=]说明:没有获专业技术职务的来计算在内第二章科技工作第一节科普活动科普宣传 1956年始,运用印发资料、举办展览、巡回讲演、广播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破除迷信、技术革新、血吸虫病防治、卫生保健、科学避孕、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把科学知识送到群众中去。县科协成立以后的一年时间里,进行科技讲演244次,编印科学小册子600份。
  1963年至1 966年初,着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
  1973年至1 978年,县科委、科协先后出版《科技动态》、《都昌科技》等刊物。
  1980年,县科协围绕全面质量管理、遗传学、水稻与棉花的生理生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展规律以及人口理论等内容,举办科普讲座,共有1400名群众听课。同年,县科协与文化馆在县城举办科普美术创作展览,4000余人次参展。1984年又下乡举办《破除迷信》图片巡回展览,参观人数逾万人次。1981年以来,县科委、科协和农口有关单位配合电影放映部门,举办“农业科教影片汇映月”活动1次,其它科教片放映近300场,观众逾百万人次。徐埠乡科协放映科教影片11部,观众逾万人次。全县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热潮。
  1985年,县城二小成立小制作小组,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学生江韵旭制作粉笔省法器,其成果和为此撰写的论文获全省1986年小制作创造发明三等奖。县教育学会注重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指导全县多数中小学成立了科技活动辅导小组。
  1985年始,县科协编发《都昌科普》报。当年免费发行8000份至各单位和农村生产大队(村)。
  1986年3月,县科委创办《科技报》,向县内广泛发行。不久,县科协又创办《农民之友》刊物发行。
  至1989年,各学会创办《农经动态》、《虫情测报》、《教育简讯》、《水利学会简讯》、《气象信息与咨询》等专业学刊10余种,辅助科普工作。县科协也印发了《病虫测报》、《棉花用药、施肥规范》、《油稻稻栽培模式》和《科技告示》等20多种科技资料。万户乡科协自1985年成立以来,编印各种科技资料15种3.5万份,送到农民手中。15个乡科协,辟有画廊墙报543块,面积700多平方米;阅览室9个,图书92种4000余册,报刊62种;自办科技资料59种,广播站15个。杭桥乡科协创建3个科普文明村,村村设有科技文化馆。周溪乡科协设有《农科知识》专题广播。
  科技培训 1955年3月,县工会联合会举办为期1月的技术革新业余训练班,有30人参加学习。
  1963年2月,县科协与农业局在茅铺公社举办农民技术员培训班,257人参加了学习。不久,县科协在县城举办了都昌县第一次技术培训班,训练农民技术员3423人,为全县农村群众性科技活动造就了骨干队伍。
  70年代开始,科技部门与农业部门配合,多次组织专业队赴海南岛租田繁种,学习杂交水稻育种与繁殖等技术。实验人员回县后,通过培训、实地指导和定点试验,普及杂优水稻制种知识。
  1979年起,县科协举办各种学术讲座、讨论会,并推荐有特长的技术人员出县进行专业学习。当年开办1次业余英语讲座,62名学员可以借助工具书翻译简短文章。1 983年8月,县水利水电学会,选择抗洪抢险、圩堤与库坎加固课题,组织全体会员实地考察,为抗洪抢险积累经验。县农学会分别在1985年和1987年组织科技人员,对如何振兴都昌、开发都昌,开展学术讨论,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1986年,县农经学会邀请中国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关顺作“都昌县水产考察”专题报告,1 00余人听课;林学会邀请江西农大林名康、冼自强副教授,为全县林业工作者作学术报告。各类学术讲座的开展,科技人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得到更新与提高。1987年止,学会收到论文、报告491份,其中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147篇,获市级以上科技论文奖41篇。
  1981年,各专业学会配合挂靠单位,创办病人护理、畜牧兽医、农机、农技、粮食防化等学校,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培训职工3000余人。以后,此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常年开展。
  1987年8月,县老建办、县科委等单位编辑《都昌县老区扶贫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近十年来,县科协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8次,培训专业人员3000余人次,受训者至少掌握了1至2项实用技术。农学会、水利水电学会、林学会等专业学会,根据农事季节,先后举办杂交水稻、棉花、油菜高产、植物保护、营林造林、残次林改造、农田水利等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2000人以上。各乡科协根据农业生产需要,以村干部、复员军人、回乡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采取请技术人员、专业户进行技术讲座、办“农民夜校”、短期培训或以会代训等形式,传授作物栽培、植物保护、肥料应用、水产养殖、生产食用菌、林业生产、畜禽饲养等实用技术,每年培训人员在2万人次以上。其中徐埠乡科协举办各类培训班49期,适应农民作息习惯,以办农民夜校方式为主传授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第二节科技服务科技情报1953年,县农技站兼做农林技术情报的传递工作。1959年1月8日,县人委发出《关于春节前建成全县科学情报网的紧急通知》,要求“在县人委的各局、室,各公社、厂矿、学校、科研所、医院、邮电运输部门设置科技情报员1-2人”,以适应1959年的更大跃进形势,促进科学事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0年建立县、社、大队、小队4级农科网,形成纵向情报网络,农科情报工作有组织地为农业生产服务。1979年县科委指派专人搜集、传递科技情报。
  1986年6月,正式建立县科技情报站,配备1名专职人员,从事科技情报的搜集、整理、报道、调研、服务,并组织情报系统。至1987年底,与外省、市、县93个单位,本省地、市、县210个单位建立情报交流服务联系点。1987年,县科技情报站由省科委办公室推荐(江西省有4县)参加国家科委办公厅调研处主建的科技信息网络。
  1986年至1987年,2次开展科技情报调研。《试论“科技立县”》、《用系统工程来指导我县果树生产》科研论文录入县委宣传部《探索中的思考》1书。“科技立县”观点得到重视。
  咨询服务 1 964年2月,县科协组织千名科技工作者及经验丰富的老农,深入和合、武垦等9个公社(场)的37个大队1 04个生产队,举办124次科技知识巡回讲座,解答了红花草播种、管理、留种,苎麻行间深挖,果树栽培等195个生产上的技术疑难问题,2316人次参加听讲。
  在1978年、1980年、1983年、1985年、1987年等几个年度,县内多次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会,式业、农业、卫生等系统科技人员与县政府领导一起,讨论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等问题,提出建议60多条,并编制了科技振兴都昌的规划。
  1985年12月下旬,县科委与县委宣传部、团县委、文化馆在文化馆联合举办都昌县首届信息发布、科技咨询会。会上表演了节柴炉应用技术,放映厂科教片,设立了“两栏”(人才需求栏、难题招标栏)、“两处”(洽谈处、新产品展销处)和“两台”(科技新书服务台、农、林、牧、副、渔、工、商、医8类科技咨询服务台)。参加会议者达500多人次。
  1988年,成立都昌县科学技术咨询服务部。有条件的县级专业学会,组成r专业咨询服务小组。
  各专业学会、协会发挥知识密集特长,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咨询活动,获得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1 987年,县农学会土壤组在中馆、鸣山、左里3乡进行测土施肥技术承包,使3900亩稻田增产60万斤,农民增收1 0万元,土壤组获得服务费2000元。农学会气象组同全县农、 工、商等单位签订专业气象咨询服务合同42个,趋利避害,创社会效益40万元,气象组获得服务费1.1万元。农学会经作组同市经作站合作,在北炎乡签订千亩西瓜技术合同,平均亩产达4000多斤,经作组得服务费500元。1 988年,县气象学会与工业、农业、交通、乡镇企业等单位签订咨询服务合同50个,服务收入1.5万元,趋利避害创效益450万元。农学会经作组为北山、北炎瓜农供良种,传技术,推广杂交西瓜120亩,创效益8万多元。1989年,徐埠、北炎、汪墩的桔园,因县农学会科技人员的常年咨询服务,都获得大面积丰收。
  科技扶贫 1982年,徐埠乡科协在袁宣搞文明村试点。组织科技人员承包农户生产技术,使该村生产面貌发生变化。农户袁昌师3.1卣责任田,推广水稻栽培配套措施,单位面积产量创当地历史最高水平,二季稻亩产550公斤提高到705公斤,增产近30%。
  1985年,化民乡科协组织科技人员深入7个村委会的67个村民小组,检查虫、旱情,提供技术服务,使这些村粮食产量均增。当年全县大部分的粮食因旱灾减产,化民乡却比1984年丰产年增收稂食30余吨。化民、万户、北山等乡科协还创办农技服务公司,苎麻、油菜、西瓜、食用菌等研究会,为粮农、菇农和瓜农提供种子、设备、技术、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致富。
  1986年4月,县科委开始在左里乡旧山江默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至1 987年底,帮助该村修建r公路,架设高压线点起了电灯,10亩荒山栽上杉树,家庭搞起了庭院经济,稻谷单产增长35.6%.人均收入由192元增到387元。
  1986年至1987年,县科协以递信息、传技术、定目标、订措施等方式,与新妙乡重兴村委会新生村民小组挂钩扶贫。2年中通过兴建电灌站,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 00余亩,加上综合技术措施,1 987年粮食总产比1985年增加23万斤,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 00元增加到170元,16户的村庄1 5户特困户全部打下脱贫基础。同时,县科协加强与农林科技示范户的技术联系,先后推荐1 0名养鸭、粮食、养殖、育珍珠等专业户出席省、市百业科学致富经验交流会。
  技术市场 1984年10月,县科技市场成立,以“技术贸易技术服务为主”开展工作。 1985年7月,县技术市场从省科委引进开发基金1 0万元,与县建材厂共同开发建材涂料产品。
  1986年3月,县科技市场更名县技术市场开发中心,配备4名专职人员,聘请8名部委(科级)负责人和有名望的科技人员组成“中心顾问委员会”,120余名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服务人员,组成农业、水产、畜牧、林业、水电、地质、机电、农机、造船、轻化、建筑、建材、乡镇企业、法律、财会、医务等1 3个专业组,开展各类技术服务活动。
  1986年4月至5月间,县科委指导县水产局、左里乡先后建立了水产专业技术市场和第一个乡农村技术市场。
  .1987年8月,县科委《略沦技术市场》 -文被国家科委录用,并参加第二届全国技术市场理论研讨会交流。11月,县技术市场开发中心从省科委引进开发基金J 6万元,帮助周溪输湖水产场开发人工繁殖珍珠、特种水产等立体养殖项目。
  同年12月,县科委作为先进单位出席了“全国中小城市和地县技术市场工作座谈会”。
  县技术市场开发中心从成立至1 989年底,共洽谈项目29项,在县内开展科技咨询2000人次,技术培训8000人次,为部分乡文化站、科协赠送各类科技书籍500余册,为农村专业户订购实用技术书籍700余套3000多册。
  第三节科技管理计划管理70年代末,开始项目课题的管理。1985年3月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加快了科研攻关和重点科技项目课题的实施。同时,实行科研拨款制度改革:改无偿拨款为有偿拨款,拨款改贷款,并区别情况采取贴息、低息等,实行技术合同制。
  1986年始,县科委正式下达年度计划,省、市、县课题项目统由县科委管理。
  1980年至1989年底止,全县共下达科技计划项目、课题130项,其中省级11项,市级36项,县级83项。完成项目已达90%以上。10年中,省级重点科研课题有7项,市级重点科研课题16项,县级重点科研课题28项,“星火计划”项目6项。累计投放资金348. 05万元,其中上级拨款44. 95万元,科技贷款139.1万元,单位自筹164万元。其中主要有: 农业项目:滨湖围田潜育化综合治理、苎麻新品种选育、芦笋引种栽培、蔬菜新品种试验、农业系统工程研究、行麦行油高产示范、芦笋高产栽培及产品开发、低酚棉栽培及利用、油稻稻三杂三熟高产示范推广,共9项。
  林业项目:马尾松母树林采种基地试验、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小面积低产林改造、猕猴桃人工繁殖试验,共4项。
  畜牧水产项目:高产鱼苗养殖试验、特种水产开发、桑基鱼塘经济效益探讨、精养鱼塘高产试验、多功能消毒剂防治草鱼四病、瘦肉型猪杂交组合试验、河蟹人工池养试验,共7项。
  工业交通与乡镇企业项目:DBSI- 10电子保安器、陶瓷莹光釉研制、微机应用(粮油)、灰铸铁热镀锌技术开发、珍珠液龟甲补酒、调味食品研制、超轻高强特异性水泥砂浆产品开发、多功能电子吊扇开关研制、时间数字显示器、瓷器包装材料开发、废板纸再生利用、传统产品桂花糖、紫皮大蒜深度加工、芒杆造纸技术开发,共14项。
  卫生项目:枯痔疗法、肾功能不全综合症的研究、湿阳法在发热病中的应用、氮芥等药联合治疗慢性肾炎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四结合磁疗胆石症,共5项。
  其它项目:都昌县科技经济发展战略探讨(软课题)、新式刮麻器的研制、科技调研(六五期间科技投资经济效益调研)、四新引进食用菌高产试验、稻草种菇、无粪栽培蘑菇试验、草菇高产栽培试验、人工饲养蝇蛆,共9项。
  “星火计划”项目:1 986年开始实施的旅游工艺瓷(国家级)、名贵中药材蔓荆子开发(县级)、9F- 106型粉碎机(县级)3项,1987年实施的鄱阳湖大水体综合技术开发(国家级)、80-15节能农用泵(地市级)、多功能平口钳(省级)3项。
  成果管理 1 982年,对1979年以后所完成的科技成果进行了评定,以适用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为原则,奖励农业科技成果22项,工业6项,教育卫生等1 9项,共发给奖金1440元。
  1984年起,县内科研项目课题的鉴定验收根据国家科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进行。1987年10月26日以后,按照国家科委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进行。
  1985年至1 989年,经县科委主持或参加的成果鉴定共49项,其中省级11项,市级29项,县级9项。同时,都昌共申请陶瓷莹光、磁疗座垫、混合柴油、多功能平口钳、竹雕座垫、无尘扫帚、内燃机通用燃料、甲醇汽油、节油剂、代用燃料通用添加剂、节煤炉、木珠座垫12项专利。
  近十年间,都昌共有8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部委、省级6项,省厅、市级36项,县级47项。
  科技干部管理 1980年,县科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成立,开始农业、工业、卫生、财会、统计等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至1983年,有712人获技术职称,其中中级45人,初级667人。
  1984年,成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专门领导机构,办理有关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事宜。 1985年3月,由县科委负责统一管理自然科技干部的调配工作。后因多种因素未予实行。
  同年,县科委对参加式作15年的大专毕业生和参加工作20年的中号毕业生,以及未获得中级职称而获地、市以上科技成果奖的自然科技干部在农村的家属子女农转非问题摸底。全1987年底,先后解决这3类人员的家属子女“农转非”44户1 06名。1988年至1989年,又先后为科技人员家属子女106人转商晶粮。
  1986年7月,成立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对科技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全县农业、工程、经济、卫生、统汁、会计、中小学、中专、新闻播音、工艺美术、图书文博、档案资料、艺术、社会科学研究、出版、律师公证16个专业系列,235个事业单位属事业编制的3528名专业人员参加了职称改革。
  1987年1月,县科委开展人才现状和科技人员成果、业绩调研活动,查清了全县3754名各类专业人才的分布、结构、使用等情况,写出《都昌县人才现状及其对策》的专题凋研报告。
  同年,农林水第‘线1 81名科技人员上浮工资。
  1988年与1 989年,先后对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集体编制、农村的科技人员进行职称评聘工作。
  至1989年底,全县评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务5705人,其中高级79人,中级1 275人,初级4351人。
  第三章科技成果第一节农林科技成果残次林更新改造 1970年起,县林业局先后派出10多名技术人员,主持对全县面积较大的残次林进行更新改造。他们遵循森林演替规律,针对不同林相,采取“封山、抚育、改造、补植补播”等营林措施,使林相杂乱、疏密不均、生长缓慢、蓄积量低的次生林生长量成倍增长,质量显著提高,,与人工造林相比,具有投资省、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至1985年底,残次林改造总面积占全县山林总面积的49. 4%,其中】985年增加林木蓄积量14. 05万立方米,柴薪99. 16万担,价值1706.9万元。1985年,该项成果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推广二等奖。
  沼气建设 1974年7月,县沼气推广领导小组成立,县科技组派出工作组赴南峰公社设点示范。同年1 0月,南峰公社南峰大队第二十生产队用人畜粪、稻棉杆做原料试办沼气成功,全队22户建池1 8个,利用沼气照明、做饭的1 4户,为全面推广沼气作出示范。县科技组2次举办沼气技术训练班,具体实践挖池、建池,验水、验气、用气、管理等一系列操作技术,并研究提高池子质量的措施。1980年,建成新妙、东风沼气电站各1座。1984年,全县77%的乡(镇、场)设点建池,共建池340个,其中南峰乡1 21个。1 987年,建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720个,总容量4480立方米。为全县节煤、节电,为农村提供肥料等起到一定作用。
  推广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改良牛种技术1978年,县畜牧站在杨世和主持下,开始种牛改良工作。运用冷冻精液技术,引进印度摩拉水种公牛与本地滨湖水母牛进行人工授精,并采用辛地红、西门塔尔、夏络东、海伏特等黄公牛精液与本地黄母牛进行人工配种,培育出杂交役奶、役肉兼用牛种,改良了本地单纯役用的矮个子牛种。1981年,此项成果获九江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二等奖。
  推广“徐州142”实现一县一种 1979年,鉴于县内棉花单产过低,县种子站开始引进棉花新品种——“徐州142”。通过试验,示范种植,证明该品种适应丘陵红壤地带种植,随之在全县推广种植,到1982年,全县棉花面积扩大到10.8万亩,丘陵红壤植棉首次亩产突破百斤关,总产皮棉达到10.8万担,实现了1县1种。1982年,该项成果获省农业厅科技推广三等奖。
  绿茶半机械初制机具试制与推广 1 979年,县经作站与鸣山、苏山农机厂合作,制成全套手摇茶叶初制机具,包括杀青机、揉捻机、炒胚机、再干机。全套设备500元成本费,比手工加工茶叶提高工效5-6倍,安装简便,制茶品质好,劳动强度轻。经九江地区茶叶学会鉴定,认为适合社队茶场推广。至1980年底,全县推广38套,实现小茶场加工半机械化,同时湖口、彭泽、武宁亦引进10余部。该成果在1981年获九江行署科技成果四等奖。
  长江中下游地区油稻稻三熟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县粮油技术推广站在中国油料科研所统一技术要求下,探索适合本地区油稻稻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甘兰型良种,搞好育苗移栽,争秋发,攻冬发,促春发,三发齐进,夺取高产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化民公社潭湖大队按技术要求通过2年示范,产量大幅度上升,全大队菜籽总产由1980年的9.3吨,增加到1982年的86.5吨,亩产由1980年的23.5公斤上升到1982年的86.2公斤;水稻总产由1980年的1170吨增加到1982年的1750吨,增长49. 6%,对全县油菜栽培技术的改进有较大的影响力。全县油菜亩产由1980年的28.5公斤上升到1 982年的56公斤,增长96. 5%;总产由1980年的4307.4吨增加到1982年的7121.1吨,增长54%。近十年来,全县积极推广化民公社谭湖大队的油稻稻三熟高产经验,产量节节上升。1989年,全县油菜播种面积扩大到28. 95万亩。该项成果于198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 985年获国家科委技术改进三等奖。
  多宝沙山综合治理及其效益的研究1980年,县水土保持站在多宝沙山开展综合治理。通过考察、研究和小区试验,摸清了沙山的地理、气候、土壤、植被和社会经济情况;从鄱阳湖形成的地质年代变迁,赣、抚、信、饶、修5水水土流失的原因,江湖水进入鄱阳湖后水体变化,以及风力侵蚀和变迁等4方面,综合分析了沙山形成的原因,沙山流沙危害方式、程度及风沙侵蚀的规律。在7年多的时间里,治理沙面2.5万亩,占总面积的81.7%,其中封山育林(草)15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0.6万亩,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73%。该项成果具有省内先进水平,为滨湖沙丘利用积累了经验。1989年获九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区划 1981年9月,县农业区划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组成农作、畜牧、林业、水电、土肥、水产、气象、农经、能源、农机、社队企业11个专业组和1个综合组,抽调200余名科技人员,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制定农业区划。1983年,经省农业区划委员会评审,认定都昌县农业综合区划报告符合全国农业区划提出的要求,验收合格,授予优秀成果二等奖。综合农业区划对农业资源调查客观,综合性强。提出了“保证粮、棉持续稳定增产,积极开展以水产为重点的多种经营,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逐步实现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业发展方向。近十年来的农业开发,如林业基地、水产基地、粮棉油基地与陶瓷基地建设,在前期论证中,大都依据区划资料进行规划。
  大豆良种“矮脚早”高产栽培技术推广1982年,县农科所、种子公司引进大豆良种“矮脚早”,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结果以苗期亩施5公斤尿素、15公斤钙镁磷,开花期施7、5公斤尿素的产量最高,比传统栽培方法增产83. 4%。从1984年起,县粮油站在春桥朝阳村,大面积推广“矮脚早”大豆良种和高产栽培方法成功。至1986年推广3.12万亩,增产大豆2740吨,增加纯收入258.4万元,亩增纯收入32.5元,全县基本普及该项高产栽培技术。1989年,该成果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推广三等奖。
  赣北“六白”猪杂交组合对比试验赣北“六白”猪又称都昌小型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瘦肉率高、肉质好等特点,但其体型矮小,日增重偏低。1986年,县科委将改良“六白”猪的科研项目下达县家畜品种改良站。试验以“六白”猪为母本,杜洛克、大约克为父本,分杜(洛克)都、大(约克)都、都都3组,以二元杂交方式进行。半年后,试验在瘦肉型肥育技术饲养条件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肥育期平均日增重杜都组496克,大都组492克,比都都组的293克分别提高69.28%和67. 92%;胴体瘦肉率杜都组52. 86%,大都组52. 1%,都都组46.7%;同时每公斤增重饲料费用,杜都、大都组分别比都都组节约39. 08%和31. 93%,且肉质良好。此项成果各项重要指标达到省内同类先进水平。1987年至1988年在全县推广,生猪出栏率1988年比1986年提高16. 67%,养猪商品产值由1986年的1839.5万元提高到1988年的3981万元,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198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 989年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第二节工业科技成果 220KW (300HP)长江监督艇 1982年6月,根据交通部计划安排设计施工。总体设计由交通部武汉物管处高级工程师崔登泰主持,都昌造船厂技术科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分部设计及组织施工,未及半年即制造成功。经交通部内部船舶监测中心测试,认为该艇稳性、适航性、航速、油耗、振动、噪音、轴系功率等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为国内先进水平。由于其造型美观、性能良好、操纵灵活、维修费用少,已成批建造,成为我国内河先进的工作船舶。1 984年,该艇获交通部优秀船型设计奖。1985年获省优质产品证书。1987年评为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同时获交通部优质产品证书。1988年获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由县造船厂工程技术人员主持制造的279KW (380HP)长江公安艇,亦于1987年6月获得成功。该艇体型小、马力大、速度快,提高了我国长江水上公安国际能力。1 987年评为省优新产品,获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耐热不锈钢烤花窑具 1983年由县五金机械厂试制,1986年获得成功。该产品首创稀土钢应用于陶瓷烤花,在使用过程中,达到了在1050℃的高温条件下不氧化起皮的要求,使烤花后的陶瓷产品合格率由78%提高到95%,一级率由68%提高到88%;同时在高温中能吸铅元素,使出口瓷降低了含铅量,提高了出口瓷的竞争力。该产品(每条窑具75套)年创社会效益近20万元。已发展了70多家用户,近百条炉窑。1988年还推广到搪瓷行业。1986年,先后获省、市新产品证书,1989年被评为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混合柴油 1985年8月由都昌能源研究所工程师詹小玲研制,至1987年底发明成功。该发明用低碳醇和农林煤或油田、石化的副产品,选用初餾点190。以上,干餾点350。以下的可燃有机液体物质,加入各种必要的添加剂混合而成。其特点是动力大,起动性好,燃烧完全,排烟优于天然柴油,尾气排放污染小,噪音低。同时原料来源广泛,为综合利用农林煤和石化副产品,解决能源贫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产品经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检测,各项指标符合GB252-81《轻柴油》——35号标准;其技术为世界首创。该发明经江西省教委、广西河池地区科委、经委鉴定。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专利证书。1987年被授予省优秀新产品奖,1988年获全国“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奖,詹小玲获中国发明协会铜牌。
  人造珍珠核 1985年由周溪钮扣厂试制成功。它是以优质淡水贝壳为原料,经采用合理的先进工艺加工而成的颗粒珠子,规格有直径4mm至10mm的圆型、方型等多种,为省内首创。其珠核整圆研磨与珠子漂白抛光的2项工艺优于国内厂家,使珠子光滑圆润、晶莹如玉。1987年被列入九江市新产品试制计划。人造珍珠核属人工养珠的半成品,养成后可作为高级工艺装饰品和珍贵药用材料,价格昂贵,出口创汇率高,目前销售到深圳、广西、湖北、江苏、安徽等地。1 987年12月获九江市新产品证书,1988年3月获省轻工业厅优秀新产品奖。
  TCG- 270型陶瓷阳模链式干燥机陶瓷链式干燥机是县陶瓷机械厂研制成果,为当家产品,1981年获县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3月,又在原基础上加以改进.至1989年的4年时间内,试制成功率达100%。1989年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该机设计合理,外型美观,运转平稳。其采用链传动,由链条带动吊篮运载泥坯作定向均匀运行,同时采用多层不对孔风盒均匀送风,小气流喷射干燥,热耗小,干燥时间短,坯体变形小,产品一级率可由45-50%提高到75%。1989年4月,景德镇市科委组织鉴定,认定该产品适合高档瓷生产,填补了省内陶瓷生产的l项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景德镇市宇宙瓷厂以该产品为主体的阳模滚压成型生产线已被省陶瓷公司定为重点推广项目。
  小型酿酒成套设备该成果由县饮料设备制造厂在1987年1月至7月完成。其关键技术在于先进的过滤发酵装置、多层毛细直管冷凝器的设计和新材料的应用。采用该设备生产,出酒率较其它酿酒设备提高1. 8%。既适用粮食酿酒,又可用于果汁酒的生产。该成果通过九江市二轻局鉴定,已被省内外41家酿酒厂采用。1987年获省新产品证书,并被省轻工业厅评为1987年轻工业优秀新产品。
  第三节卫生科技成果肾病治疗 1964年,县人民医院开始肾病疗治的研究,并于1978年组建了肾病房,设立专门病床收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症等肾病患者。1986年,九江市卫生局拨出3000元专款用于该项医疗研究。该院肾病组在主治医师吴景芳主持下,经多年临床研究,总结出“二联”、“三联”、“四联”等药物(主要为去纤维蛋白酶、地塞米松、氮芥、肝素、尿激酶、潘生丁等药物的择用)疗治不同的肾病患者(其中多用“三联”、“四联”方法);运用去纤维蛋白酶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慢性肾衰,较国际通用腹透、血透、肾移植的治疗方法简单,费用低,病人痛苦轻,疗效满意;治疗慢性肾炎与肾病综合症的有效率达94. 3%,治愈率为87. 6%,难治性肾病综合症缓解率达84. 6%。至1989年,收治全国各地肾病患者达千余例。
  四结合治疗胆石症 1987年起,县中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石病的临床实验,其采用内服中药,外用磁疗,耳穴贴籽,配以饮疗(如食猪脚)的4结合方法治疗胆道结石,有效率达96%。1988年4月,设立专门结石医院,收治病人。九江市卫生局也下拨万元科研费用。是年8个月中,住院395人,出院的363人中,治愈、2 02人,为出院总数的55. 7%,好转率为42. 9%,未愈占1.4%,总排石率为98. 6%。其后2年,外地求医者增多,并有港澳地区病人住治。改变了以往病人只出不进的状况。
  [=此处为表格(1981--1989年都昌县获市以上奖励科技成果)=] 说明:在前第一、,二节中记述的成果未列入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