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乡储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3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城乡储蓄
分类号: F83
页数: 2
摘要: 民国时期,都昌办理储蓄业务始于民国31年,由县邮政局经办,举办有建国储蓄,乡镇公益储蓄,有奖储蓄等。当时,储蓄存款以任务形式摊派,是年县邮政局收储21.1万元,民国36年,全省储蓄任务为27亿元,都昌承派500万元。建国初,市场物价尚不稳定,群众存钱信心不足,1 959年,为此而始举办保本保值定期储蓄和折实储蓄。此外,办理的储蓄种类主要有整存整取定期储蓄、活期储蓄。同年11月,县邮政局举办邮政储蓄。致使当天入账,储户就要取款,或以公款存作储蓄。是年至1 959年,全县储蓄存款虽猛增,然而储蓄信誉受到损害。1 989年,全县储蓄存款达4223万元,其中城镇储蓄占61. 9%,人均为699元;农村储蓄人均为302元。
关键词: 金融 存款

内容

民国时期,都昌办理储蓄业务始于民国31年(1942年),由县邮政局经办,举办有建国储蓄,乡镇公益储蓄,有奖储蓄等。当时,储蓄存款以任务形式摊派,是年县邮政局收储21.1万元,民国36年,全省储蓄任务为27亿元,都昌承派500万元。
  建国初,市场物价尚不稳定,群众存钱信心不足,1 959年,为此而始举办保本保值定期储蓄和折实储蓄。此外,办理的储蓄种类主要有整存整取定期储蓄、活期储蓄。
  1952年,随着物价的渐趋稳定,停办折实储蓄,举办定期定额爱国储蓄。是年,全县储蓄余额为9.1万元,比1 95 1年增加8.3万元。
  1 953年,为支持农村统购统销中的收购工作,办理优待售粮储蓄。收蓄人民币83000万元(旧版)。同年11月,县邮政局举办邮政储蓄。
  1 958年,搞大破大立,临柜业务上折除柜台,取消传票,转账发工资,将其全部存入充当储蓄。致使当天入账,储户就要取款,或以公款存作储蓄。是年至1 959年,全县储蓄存款虽猛增,然而储蓄信誉受到损害。三年困难时期的后2年及至1962年,全县储蓄余额逐年下降2.8万元。1962年,储蓄余额为40万元,其中全县城镇储蓄占18.5%,人均为1.15元;农村人均储蓄0.66元。
  1963年,都昌县各单位建立互助储金会组织,农村信用社积极组织社员储蓄,是年全县储蓄余额开始回升。1965年,全县储蓄余额上升到84万元,其中农村储蓄占60.7%。
  “十年动乱”期间,全县储蓄工作受到干扰,一度刮起:“化名分散,无息存款”之风,甚而出现冻结储蓄存款的现象,储蓄存款余额升降不定。
  1978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长,加之全县银行大力宣传,增设服务网点,多次调高利率,储蓄存款不断上升。1979年,储蓄余额为399万元,比1 976年增长2.6倍。至1 985年,储蓄余额增至201 7万元,其中农村储蓄占51.l%。1986年,恢复邮政储蓄,当年吸储10.3万元。
  1987年,全县举办的储蓄种类主要有7 种,是年储蓄余额3759万元。1 989年,全县储蓄存款达4223万元,其中城镇储蓄占61. 9%,人均为699元;农村储蓄人均为302元。
  [=此处为表格(全县几个年份各项存款年末余额概况 )=]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