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流通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3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流通货币
分类号: F031.2
页数: 1
摘要: 清代,境内货币以银为本,制钱(铜钱)为辅币。银以两为单位,小数为钱、分、厘,50两1只银锭叫“元宝”,100两1只银锭称“升子底”,5两1只银锭日“星五两”,大剪2成小块名为“散银”或“细银”。时,乡镇多用制钱,制钱通行于清顺治、康熙时,10钱为1两,铜钱。实际100文只99枚,称“九九钱”,后100文只98枚,叫“九八钱”,还有“八五”、“八四”,均算100文。外地纸币流入都昌,均由经商者携入,货币名目繁杂,市民多请教行商者确认后才肯收受。1987年,流通使用新版人民币,面额有100元、50元、1 0元、5元、2元、5角、2角、1角9种,先后在全县市场参与流通。
关键词: 货币 流通

内容

清代,境内货币以银为本,制钱(铜钱)为辅币。
  银以两为单位,小数为钱、分、厘,50两1只银锭叫“元宝”,100两1只银锭称“升子底”,5两1只银锭日“星五两”,大剪2成小块名为“散银”或“细银”。
  时,乡镇多用制钱,制钱通行于清顺治、康熙时,10钱为1两,铜钱。双股麻绳穿之则日“钱串”,200文为l束,5束为l串,1串又叫“千文”。实际100文只99枚,称“九九钱”,后100文只98枚,叫“九八钱”,还有“八五”、“八四”,均算100文。
  清末,随着外国银元的流入,清政府始自铸银元,亦称之为“洋钱”。民国初期,通用货币沿袭清制,都昌市场作为辅币流通的有“光绪通宝”,“宣统通宝”等,100枚换银元1块,民国3年(1914年),都昌市场流通的银元最多的有“中山”(上铸有孙中山头像),“袁头”、龙洋、鹰洋、杂洋次之。时政府发薪,以洋计算,用铜元折合,以1串加200折洋1元的比价付薪,并作为法价,至民国10年未改。
  民国2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法币,以禁止银元流通。
  民国27年,法币流入都昌。时,都昌流通的货币还有江西省裕民银行发行的5分、1角、5角辅币,中央银行发行的5分、10分、20分辅币,以及中国农业银行、四明银行、安徽、浙江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外地纸币流入都昌,均由经商者携入,货币名目繁杂,市民多请教行商者确认后才肯收受。
  抗战期间,都吕流通使用江西省裕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元、5元、10元的钞票。民国31年,县境内流入“关金券”,以1元关金折合20元法币的比价并行使用。
  民国36年,国民政府制订银楼业收兑及制造金饰管理办法,但县内市民持银元照样流通。当时,县有饶德泰、永泰楼、詹永发、宝和楼、詹太兴5家银器店。民国37年,境内始用“金圆券”,以1比3000000的比价兑收法币,以停止法币再行流通。
  1949年5月,全县开始统一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面额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1 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
  1955年,改用新版人民币,主币面额为1元、2元、5元,辅币面额为l角、2角、5角及1分、2分、5分,是年2月23日开始以1元新币折合10000元旧币的比例收兑,至是年6月10日结束,全县共收回旧币166.7亿元,计2738捆,由县公、检、法等部门抽员组成监销,就地销毁。
  1957年12月1日,全县开始流通使用面值为1分、2分、5分的人民币金属辅币,以及面额为10元的纸质人民币主币。1961年,开始收回1953年版由苏联代印的3元、5元纸币,全县共回收2277291元。1969年,始回收1963年版1元券,发行1960年版1元、5元面值的人民币。
  1980年4月,面额为1角、2角、5角、1元4种金属人民币开始流通使用,但市场上极为少见。
  1987年,流通使用新版人民币,面额有100元、50元、1 0元、5元、2元、5角、2角、1角9种,先后在全县市场参与流通。此后,至1989年,未再有新版货币在全县市场流通。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