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流通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37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流通货币
分类号: F031.2
页数: 3
摘要: 清代,境内货币以银为本,制钱(铜钱)为辅币。银以两为单位,小数为钱、分、厘,50两1只银锭叫“元宝”,100两1只银锭称“升子底”,5两1只银锭日“星五两”,大剪2成小块名为“散银”或“细银”。时,乡镇多用制钱,制钱通行于清顺治、康熙时,10钱为1两,铜钱。双股麻绳穿之则日“钱串”,200文为l束,5束为l串,1串又叫“千文”。实际100文只99枚,称“九九钱”,后100文只98枚,叫“九八钱”,还有“八五”、“八四”,均算100文。民国2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法币,以禁止银元流通。凡现金收付数目较大的单位要求其向银行报送现金收支计划,是年货币净回笼为55.3万元。
关键词: 货币 流通

内容

清代,境内货币以银为本,制钱(铜钱)为辅币。
  银以两为单位,小数为钱、分、厘,50两1只银锭叫“元宝”,100两1只银锭称“升子底”,5两1只银锭日“星五两”,大剪2成小块名为“散银”或“细银”。
  时,乡镇多用制钱,制钱通行于清顺治、康熙时,10钱为1两,铜钱。双股麻绳穿之则日“钱串”,200文为l束,5束为l串,1串又叫“千文”。实际100文只99枚,称“九九钱”,后100文只98枚,叫“九八钱”,还有“八五”、“八四”,均算100文。
  清末,随着外国银元的流入,清政府始自铸银元,亦称之为“洋钱”。民国初期,通用货币沿袭清制,都昌市场作为辅币流通的有“光绪通宝”,“宣统通宝”等,100枚换银元1块,民国3年(1914年),都昌市场流通的银元最多的有“中山”(上铸有孙中山头像),“袁头”、龙洋、鹰洋、杂洋次之。时政府发薪,以洋计算,用铜元折合,以1串加200折洋1元的比价付薪,并作为法价,至民国10年未改。
  民国2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法币,以禁止银元流通。
  民国27年,法币流入都昌。时,都昌流通的货币还有江西省裕民银行发行的5分、1角、5角辅币,中央银行发行的5分、10分、20分辅币,以及中国农业银行、四明银行、安徽、浙江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外地纸币流入都昌,均由经商者携入,货币名目繁杂,市民多请教行商者确认后才肯收受。
  抗战期间,都吕流通使用江西省裕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元、5元、10元的钞票。民国31年,县境内流入“关金券”,以1元关金折合20元法币的比价并行使用。
  民国36年,国民政府制订银楼业收兑及制造金饰管理办法,但县内市民持银元照样流通。当时,县有饶德泰、永泰楼、詹永发、宝和楼、詹太兴5家银器店。民国37年,境内始用“金圆券”,以1比3000000的比价兑收法币,以停止法币再行流通。
  1949年5月,全县开始统一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面额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1 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
  1955年,改用新版人民币,主币面额为1元、2元、5元,辅币面额为l角、2角、5角及1分、2分、5分,是年2月23日开始以1元新币折合10000元旧币的比例收兑,至是年6月10日结束,全县共收回旧币166.7亿元,计2738捆,由县公、检、法等部门抽员组成监销,就地销毁。
  1957年12月1日,全县开始流通使用面值为1分、2分、5分的人民币金属辅币,以及面额为10元的纸质人民币主币。1961年,开始收回1953年版由苏联代印的3元、5元纸币,全县共回收2277291元。1969年,始回收1963年版1元券,发行1960年版1元、5元面值的人民币。
  1980年4月,面额为1角、2角、5角、1元4种金属人民币开始流通使用,但市场上极为少见。
  1987年,流通使用新版人民币,面额有100元、50元、1 0元、5元、2元、5角、2角、1角9种,先后在全县市场参与流通。此后,至1989年,未再有新版货币在全县市场流通。
  第二节流通管理建国初,全县货币流通领域经历l- -个由适度扩大货币投放,用人民币占领金融市场,以消除建困前遗留F的通货膨胀,到渐趋稳定的过程。1 919年至1 951年。共投放货币5/19.7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采购现金支出占76.6%。其问,通过试行现金管理,每年均能有效地组织回笼,其中商品销售回笼占回笼总额的87%,3年净回笼货币为27.8万元。
  为加强流通资金的管理,1952年,对县内36个单位核定现金库存限额。凡现金收付数目较大的单位要求其向银行报送现金收支计划,是年货币净回笼为55.3万元。
  1953年至1955年,全县货币投放额度为400 800万元,每年均为净回笼,总额为228.3万元。
  1956年至1 960年,货币投放额度增大为1200--1900万元,5年货币净回笼为445.7万元。1 961年,货币投放比1 960年减少3%,其中农副产品采购支出下降20.8%,货币回笼则减少8%(其中商品销售回笼下降9。8%)。是年,第一次表现为净投放,金额为41.2万元。年底全县货币流通艇为354万元,其中:农民人均持币8. 90元,干部职工人均持币14.81元,城镇居民人均持币3. 71元。
  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因前货币投放偏多,全县市场货币供过于求,物价上涨,商品供求矛盾突出。为稳定市场,1 962年,县人民银行贯彻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精神,货币投放比1961年下降10. 8%,其中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则比上年增加55. 8%。是年,货币回笼上升,净回笼20.3万元。1963年至1965年,每年均大量回笼,年均货币净回笼136. 36万元,使全县货币流通状况基本改善。1 965年全县货币流通量为205.5万元。其中,农民人均持币3. 92元,城镇居民人均持币3.86元。
  1 966年至1976年,货币投放基本上逐年增大,其额度为1900-3000万元。1 0年中,平均净回笼货巾为221. 85万元。
  1 977年,全县货币净回笼为历史高峰,达428.7万元,次年净回笼372.8万元。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亦随之增大,全县货币投放逐年上升。为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自1 980年起,县人民银行对全县市场货币流通状况每年都进行年终调查。1 981年,对县内1 31个单位再次核定库存限额,超过部分,要求即时归行。是年,全县货币投放为6898.4万元,其中工资支出占27. 6%,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占23. 7%,货币流通量为1 279万元,比已年增长1 4.2%。其中.集团单位库存现金126万元,农民人均持币21.5元,城镇居民人均持币22.4元,其他流动人口持币量为10万元。a2 1983年,因现金管理偏松,各项投放增大。是年,货币净投放比1982年增长44.3 Yo,全县货币流通量增至1 61 8万元,比1982年增大2%。1984年货币净投放继续增大,加上当年信贷规模的失控,全县货币流通量达1715万元。1985年,货币净投放达885万元,比上年增大27.3%。是年,因农副产品采购及全县各地商贩往外地采购商品的现金外流量的增大,全县年末货币流通量比上年下降13. 6%。
  1 987年,全县银根抽紧,控制总量。当年货币收支扭出为入,净回笼62万元。次年净回笼872万元。1 989年,全县实行现金管理登记制度,增加调控能力,是年货币净回笼576万元,年底货币流通总量为1 726万元。其中,农民人均持币24元,城镇居民人均持币72元,其它流动人口人均持币23元。
  [=此处为表格(全县几个年份货币流通状况)=] 第三章存款第一节工商存款民国时期,江西省裕民银行都昌办事处为县内殷商富户办理存款业务,分活、定期存款2种。活期存款分甲、乙2种,凡用送金薄存入,以支票提取者为甲种;以存折办理存款业务的为乙种。其业务详情无考。
  建国后,1949年,县人民银行开始对公私营工商业办理存款业务。因全县工商业基础薄弱,当年存款余额仅为7000元,其中工业存款占57.1%。1951年,将其纳入现金管理后,存款余额逐渐增大。1951年,全县工商业存款余额为15.7万元,公私营工商业有存款的户数为349户,占全县工商业总户数的20.8%,其中公存181户。
  “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县工业的经济效益未能稳步提高,工业存款余额伏起不定。同时,因全县商品经济一度不景气,商业存款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