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油调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3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粮油调运
分类号: TS2
页数: 3
摘要: 民国时期,县政府征购粮多数外运以应军需。民国30年至民国38年4月,按县、乡、村3级分成比额,全县每年平均起运稻谷286. 75吨。建国后,执行国家“全面安排,统一调拨”的政策,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合理流转,节约费用的精神调拨粮食。油脂调拨除1954年、1960年至1 963年5年外,每年调出均在500吨以上。调出油脂中,棉籽折油占0.23%,菜籽油占88. 77%。工具与流向民国时期,都昌粮食出入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波阳临近都昌边境地区的余粮流入南峰、芗溪、万户、周溪等地。同时制订调拨检验、包装管理、运输定额损耗等规则、制度。1974年,县粮食局直属汽车队建立,始有货车3辆,至1985年各式运输货车增至1 7辆。粮货主要运输一直由县粮食局汽车队承担。
关键词: 食品工业 粮油调运

内容

民国时期,县政府征购粮多数外运以应军需。民国30年(1 941年)至民国38年4月,按县、乡、村3级分成比额,全县每年平均起运稻谷286. 75吨。
  建国后,执行国家“全面安排,统一调拨”的政策,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合理流转,节约费用的精神调拨粮食。1954年至1982年,收运夏粮(含内部平衡)1 98620吨,年平均6500吨。1953年至1989年,调入粮食21 91 55吨,调出粮食286535吨,进出两抵为国家提供贸易粮67380吨。
  油脂调拨除1954年、1960年至1 963年5年外,每年调出均在500吨以上。至1989年,总调入37797.2吨,总调出1985916.9吨,进出两抵为国家贡献油脂1948119.7吨。调出油脂中,棉籽折油占0.23%,菜籽油占88. 77%。
  工具与流向民国时期,都昌粮食出入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主要经吴城、南昌一线。县内粮食起运点,据民国31年资料反映,共24个,按枯水终点里程,由徐埠、码矶等乡运至南河头35公里,土塘至周溪30公里,南溪至凤凰嘴1 5公里,塘下山至周溪1 0公里,县城至南河头2.5公里。
  建国后,县内粮食调运有计划进行。波阳临近都昌边境地区的余粮流入南峰、芗溪、万户、周溪等地。鸣山、北炎、徐埠、春桥的粮食则流向湖口、九江。同时制订调拨检验、包装管理、运输定额损耗等规则、制度。
  50年代初期,县内尚无公路运输,调拨粮食仍赖于水运。1957年,随着都蔡公路通车,汽车运输业务方逐渐开展。
  1970年以后,全县各公社基本通车,山区边角地区的粮食可以全部汽车运出。
  1974年,县粮食局直属汽车队建立,始有货车3辆,至1985年各式运输货车增至1 7辆。1989年止,全县粮食货运量达到245吨以上,货运周转量达到6万吨公里以上。粮货主要运输一直由县粮食局汽车队承担。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历年粮油经营盈亏情况)=]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