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油保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3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粮油保管
分类号: TS2
页数: 1
摘要: 民国时期,县乡有粮食保管委员会,推选公正殷实人员参加。前期主要负责积谷的派、收、管事宜,后期从民国30年起,负责征、购、贮粮和特种工程军粮的管理。全县每年共有2500至3500吨粮食分别在各个征粮办事处及军粮采购所接收,收购量大于仓容量,虽边收购边外运,存储粮仍很大。当时千担谷粮仓配管理员1人。但由于多用民房、祠庙因陋就简存储,防虫、防湿条件差,加上管理人员挪用舞弊,粮损程度很大。据民国38年3月的一次清库资料,全县粮仓短缺稻谷达606.5吨,占储粮的33.370。但出入库粮油质量仍为手感目测的感观鉴定。1 958年全县粮仓“四无”发展为“七无”。1 982年,九江地区质量评比,都昌获第一名,成为全省10个“四无”粮仓先进县之一。
关键词: 食品工业 粮油保管

内容

民国时期,县乡有粮食保管委员会,推选公正殷实人员参加。前期主要负责积谷的派、收、管事宜,后期从民国30年(1941年)起,负责征、购、贮粮和特种工程军粮的管理。全县每年共有2500至3500吨粮食分别在各个征粮办事处及军粮采购所接收,收购量大于仓容量,虽边收购边外运,存储粮仍很大。当时千担谷粮仓配管理员1人。但由于多用民房、祠庙因陋就简存储,防虫、防湿条件差,加上管理人员挪用舞弊,粮损程度很大。据民国38年3月的一次清库资料,全县粮仓短缺稻谷达606.5吨,占储粮的33.370。
  建国后,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采用科学方法存储粮食,严格管理制度。1 954年,县乡成立护仓委员会,民兵与四邻(仓库周围群众)结合起来保卫粮库安全。同时,改变以人工为主进行杀虫、灭鼠及降温出晒的防治方法,逐步采用药物密闭仓库熏蒸方法防害,实现了“仓内上不漏、下不湿,仓外杂草、垃圾、积水三不留”标准保粮。但出入库粮油质量仍为手感目测的感观鉴定。
  1955年,县粮食局在县城黄家祠仓库试行“四无”(无虫、霉、鼠害、事故)粮仓,并制定《粮油保管防治检验奖惩办法》在全县施行。1 958年全县粮仓“四无”发展为“七无”(无虫、霉、鼠、雀、变色、异味、事故)。
  1962年10月,县粮食局制定《粮油仓储管理办法》,明确防化员与保管员的职责和定期测检制度。
  1971年以后,粮食质检力量加强,各类粮油检验仪器增多,逐步改变了简单的感观鉴定。同时,开展低温、低氧、低药的“三低”综合防治,特别是单一的低药量防治害虫,取得显著效果。
  80年代,县内继续开展“三低”综合防治,进行地槽机械、通风降温、防虫新药等保粮试验,做到粮仓内外清洁化,库房周围绿荫化,“四无”粮仓质量进一步提高。1 982年,九江地区质量评比,都昌获第一名,成为全省10个“四无”粮仓先进县之一。
  1986年,设立县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组织专人抓全县粮油质检。
  1987年底,县储运部门研制的排风负压通风储粮技术,在全省粮食系统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运用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并于1989年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