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油仓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3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油仓储
分类号: TS2
页数: 2
摘要: 存留仓明《南康府志》载,明洪武五年,县知事盂泰在县城谯楼西建l所存留仓,共l O问,存贮积谷。为赈济民众用于公益,年年向富绅大户与小康农户募集积谷,随用随补,逐年增加。故廿四年又勘测地势,分别在孝行乡十五都、汇泽乡三十四都、新城乡二都、清化乡三十六都设立东西南北4仓。清代,义仓情况无详考。民国初期,全县有义仓119廒,额贮积谷400吨。民国中后期,义仓储粮减少。民国30年田赋征实.大量增加仓容。民国33年,县成立建仓委员会,并以农村5个征粮办事处为基点,对乡仓改修扩建。至民国37年底,全县实有粮仓仅77廒,总容量为2294.7吨。1 963年至1 980年,全县共代储粮食34285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此种形式储粮停办。
关键词: 食品工业 粮油仓储

内容

存留仓明《南康府志》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县知事盂泰在县城谯楼西建l所存留仓,共l O问,存贮积谷。为赈济民众用于公益,年年向富绅大户与小康农户募集积谷,随用随补,逐年增加。故廿四年又勘测地势,分别在孝行乡十五都、汇泽乡三十四都、新城乡二都、清化乡三十六都设立东西南北4仓。不久均废。
  义仓明隆庆二年(1568年),知县曹铸在县城马房遗址建义仓。清代,义仓情况无详考。民国初期,全县有义仓119廒,额贮积谷400吨。民国中后期,义仓储粮减少。
  民仓又名便民仓、起运仓,旧志载清代曾设于县城大堂旧址右科房后东西两廊,1 0余间,每年收贮漕粮。清咸丰四年(1 854年),停漕运,民仓搁毁。
  社仓清乾隆六年(1 742年)由知县黄登谷手建于各社,后归并,共9处,额贮谷111.1吨。
  此外,清代还有常平仓之设,全县32廒(所),额贮谷800吨。
  县、乡仓民国初期,有县仓50廒,额贮积谷870吨,乡仓345廒,额贮谷1 600吨。当时的县、乡仓均为储存公产租谷及积谷用,县仓为政府所建,乡仓为乡民集资或捐款就地修建而成。抗日战争期间,积谷停募(以后曾恢复),仓库年久失修,部分仓被日军炸塌,大多数县、乡仓毁坏。民国30年(1941年)田赋征实.大量增加仓容。除原有木板式积谷仓17廒,额贮382.5吨外,分别在伍家祠、土桥街、塘下山、白水塘临时借用民房祠庙修建木板仓d座13廒,贮谷250吨,不足部分向民众派料囤粮。民国33年,县成立建仓委员会,并以农村5个征粮办事处为基点,对乡仓改修扩建。这些新粮仓、储点,结构简陋,用料陈1日,管理十分困难。至民国37年底,全县实有粮仓仅77廒,总容量为2294.7吨。
  国库 1 949年秋,全县公粮入库任务近1 0000吨。除接收旧仓储存750吨外,借用民房、仓41 9座,存谷3400吨;祠庙76座,存谷6250吨。
  50年代,全县除建有都昌镇、三汊港、土塘、南峰、徐埠5个基层中心仓库,汪墩、左里等7个分库外,并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相继在水陆交通便利地方先后新建苏山、盐田、大沙等10个基层仓库。60年代,先后建置土油池11个,白铁油柜110个,钢板油罐40个,钢板油池2个,总容量880吨。
  1969年,强调“深挖洞,广积粮”,粮食部f]修建土圆仓51座,容量1445吨。但因圆仓为泥草结构,不耐风雨,不到一年大都倒塌。 至80年代,全县粮食部门已无民房、祠庙代仓,仓库建筑质量亦普遍提高。
  1989年止,全县30个粮油所及第一、二直属粮库、贸易公司、中转站,合计有基建仓155座,简易仓15座,拱型仓7座,砖圆仓1座,总容量达696335吨。
  国代民储:50年代始,除农村社队储粮外,粮食部门还为完成征购任务的生产队与社员储存周转粮。代储粮进出按统购价。1 963年至1 980年,全县共代储粮食34285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此种形式储粮停办。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