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粮油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34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粮油储运
分类号: TS2
页数: 4
摘要: 明《南康府志》载,明洪武五年,县知事盂泰在县城谯楼西建l所存留仓,共l O问,存贮积谷。为赈济民众用于公益,年年向富绅大户与小康农户募集积谷,随用随补,逐年增加。故廿四年又勘测地势,分别在孝行乡十五都、汇泽乡三十四都、新城乡二都、清化乡三十六都设立东西南北4仓。民国初期,全县有义仓119廒,额贮积谷400吨。民国中后期,义仓储粮减少。民国33年,县成立建仓委员会,并以农村5个征粮办事处为基点,对乡仓改修扩建。至民国37年底,全县实有粮仓仅77廒,总容量为2294.7吨。1 982年,九江地区质量评比,都昌获第一名,成为全省10个“四无”粮仓先进县之一。粮货主要运输一直由县粮食局汽车队承担。
关键词: 食品工业 粮油储运

内容

明《南康府志》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县知事盂泰在县城谯楼西建l所存留仓,共l O问,存贮积谷。为赈济民众用于公益,年年向富绅大户与小康农户募集积谷,随用随补,逐年增加。故廿四年又勘测地势,分别在孝行乡十五都、汇泽乡三十四都、新城乡二都、清化乡三十六都设立东西南北4仓。不久均废。
  义仓明隆庆二年(1568年),知县曹铸在县城马房遗址建义仓。清代,义仓情况无详考。民国初期,全县有义仓119廒,额贮积谷400吨。民国中后期,义仓储粮减少。
  民仓又名便民仓、起运仓,旧志载清代曾设于县城大堂旧址右科房后东西两廊,1 0余间,每年收贮漕粮。清咸丰四年(1 854年),停漕运,民仓搁毁。
  社仓清乾隆六年(1 742年)由知县黄登谷手建于各社,后归并,共9处,额贮谷111.1吨。
  此外,清代还有常平仓之设,全县32廒(所),额贮谷800吨。
  县、乡仓民国初期,有县仓50廒,额贮积谷870吨,乡仓345廒,额贮谷1 600吨。当时的县、乡仓均为储存公产租谷及积谷用,县仓为政府所建,乡仓为乡民集资或捐款就地修建而成。抗日战争期间,积谷停募(以后曾恢复),仓库年久失修,部分仓被日军炸塌,大多数县、乡仓毁坏。民国30年(1941年)田赋征实.大量增加仓容。除原有木板式积谷仓17廒,额贮382.5吨外,分别在伍家祠、土桥街、塘下山、白水塘临时借用民房祠庙修建木板仓d座13廒,贮谷250吨,不足部分向民众派料囤粮。民国33年,县成立建仓委员会,并以农村5个征粮办事处为基点,对乡仓改修扩建。这些新粮仓、储点,结构简陋,用料陈1日,管理十分困难。至民国37年底,全县实有粮仓仅77廒,总容量为2294.7吨。
  国库 1 949年秋,全县公粮入库任务近1 0000吨。除接收旧仓储存750吨外,借用民房、仓41 9座,存谷3400吨;祠庙76座,存谷6250吨。
  50年代,全县除建有都昌镇、三汊港、土塘、南峰、徐埠5个基层中心仓库,汪墩、左里等7个分库外,并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相继在水陆交通便利地方先后新建苏山、盐田、大沙等10个基层仓库。60年代,先后建置土油池11个,白铁油柜110个,钢板油罐40个,钢板油池2个,总容量880吨。
  1969年,强调“深挖洞,广积粮”,粮食部f]修建土圆仓51座,容量1445吨。但因圆仓为泥草结构,不耐风雨,不到一年大都倒塌。 至80年代,全县粮食部门已无民房、祠庙代仓,仓库建筑质量亦普遍提高。
  1989年止,全县30个粮油所及第一、二直属粮库、贸易公司、中转站,合计有基建仓155座,简易仓15座,拱型仓7座,砖圆仓1座,总容量达696335吨。
  国代民储:50年代始,除农村社队储粮外,粮食部门还为完成征购任务的生产队与社员储存周转粮。代储粮进出按统购价。1 963年至1 980年,全县共代储粮食34285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此种形式储粮停办。
  第二节粮油保管民国时期,县乡有粮食保管委员会,推选公正殷实人员参加。前期主要负责积谷的派、收、管事宜,后期从民国30年(1941年)起,负责征、购、贮粮和特种工程军粮的管理。全县每年共有2500至3500吨粮食分别在各个征粮办事处及军粮采购所接收,收购量大于仓容量,虽边收购边外运,存储粮仍很大。当时千担谷粮仓配管理员1人。但由于多用民房、祠庙因陋就简存储,防虫、防湿条件差,加上管理人员挪用舞弊,粮损程度很大。据民国38年3月的一次清库资料,全县粮仓短缺稻谷达606.5吨,占储粮的33.370。
  建国后,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采用科学方法存储粮食,严格管理制度。1 954年,县乡成立护仓委员会,民兵与四邻(仓库周围群众)结合起来保卫粮库安全。同时,改变以人工为主进行杀虫、灭鼠及降温出晒的防治方法,逐步采用药物密闭仓库熏蒸方法防害,实现了“仓内上不漏、下不湿,仓外杂草、垃圾、积水三不留”标准保粮。但出入库粮油质量仍为手感目测的感观鉴定。
  1955年,县粮食局在县城黄家祠仓库试行“四无”(无虫、霉、鼠害、事故)粮仓,并制定《粮油保管防治检验奖惩办法》在全县施行。1 958年全县粮仓“四无”发展为“七无”(无虫、霉、鼠、雀、变色、异味、事故)。
  1962年10月,县粮食局制定《粮油仓储管理办法》,明确防化员与保管员的职责和定期测检制度。
  1971年以后,粮食质检力量加强,各类粮油检验仪器增多,逐步改变了简单的感观鉴定。同时,开展低温、低氧、低药的“三低”综合防治,特别是单一的低药量防治害虫,取得显著效果。
  80年代,县内继续开展“三低”综合防治,进行地槽机械、通风降温、防虫新药等保粮试验,做到粮仓内外清洁化,库房周围绿荫化,“四无”粮仓质量进一步提高。1 982年,九江地区质量评比,都昌获第一名,成为全省10个“四无”粮仓先进县之一。
  1986年,设立县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组织专人抓全县粮油质检。
  1987年底,县储运部门研制的排风负压通风储粮技术,在全省粮食系统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运用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并于1989年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第三节粮油调运粮食调拨民国时期,县政府征购粮多数外运以应军需。民国30年(1 941年)至民国38年4月,按县、乡、村3级分成比额,全县每年平均起运稻谷286. 75吨。
  建国后,执行国家“全面安排,统一调拨”的政策,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合理流转,节约费用的精神调拨粮食。1954年至1982年,收运夏粮(含内部平衡)1 98620吨,年平均6500吨。1953年至1989年,调入粮食21 91 55吨,调出粮食286535吨,进出两抵为国家提供贸易粮67380吨。
  油脂调拨除1954年、1960年至1 963年5年外,每年调出均在500吨以上。至1989年,总调入37797.2吨,总调出1985916.9吨,进出两抵为国家贡献油脂1948119.7吨。调出油脂中,棉籽折油占0.23%,菜籽油占88. 77%。
  工具与流向民国时期,都昌粮食出入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主要经吴城、南昌一线。县内粮食起运点,据民国31年资料反映,共24个,按枯水终点里程,由徐埠、码矶等乡运至南河头35公里,土塘至周溪30公里,南溪至凤凰嘴1 5公里,塘下山至周溪1 0公里,县城至南河头2.5公里。
  建国后,县内粮食调运有计划进行。波阳临近都昌边境地区的余粮流入南峰、芗溪、万户、周溪等地。鸣山、北炎、徐埠、春桥的粮食则流向湖口、九江。同时制订调拨检验、包装管理、运输定额损耗等规则、制度。
  50年代初期,县内尚无公路运输,调拨粮食仍赖于水运。1957年,随着都蔡公路通车,汽车运输业务方逐渐开展。
  1970年以后,全县各公社基本通车,山区边角地区的粮食可以全部汽车运出。
  1974年,县粮食局直属汽车队建立,始有货车3辆,至1985年各式运输货车增至1 7辆。1989年止,全县粮食货运量达到245吨以上,货运周转量达到6万吨公里以上。粮货主要运输一直由县粮食局汽车队承担。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历年粮油经营盈亏情况)=]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