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3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加工
分类号: TS21
页数: 1
摘要: 清末民初,县内加工粮食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均系人工操作。主要工具为土砻、石碾、风车,加工2担稻谷需2人劳动1天时间。农民加工数升或数斗,则用手推石磨脱壳或以石碓春米。民国13年,始有土塘人江汉在县城官塘开办厚森米厂。该厂有8匹马力柴油机1台,日加工稻谷百余担。由于税收过重,全民国l 9年该厂倒闭。民国21年,又有人接用厚森米厂设备,于县城学前街开设联营加工米厂,历3载,复破产。民国25年以后,县城相继出现一批畜力加工户,专门代客加工大米、小麦等。民国36年穗丰粮食加工厂于梅坡角创办,盛时有工人百余人,日加工稻谷1 50担,除代政府加工粮食外,也从外地购入原粮加工投放市场。
关键词: 商业产品 粮油加工

内容

清末民初,县内加工粮食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均系人工操作。主要工具为土砻、石碾、风车,加工2担稻谷需2人劳动1天时间。农民加工数升或数斗,则用手推石磨脱壳或以石碓春米。
  民国13年(1921年),始有土塘人江汉在县城官塘开办厚森米厂。该厂有8匹马力柴油机1台,日加工稻谷百余担。由于税收过重,全民国l 9年该厂倒闭。民国21年,又有人接用厚森米厂设备,于县城学前街开设联营加工米厂,历3载,复破产。
  民国25年以后,县城相继出现一批畜力加工户,专门代客加工大米、小麦等。民国36年穗丰粮食加工厂于梅坡角创办,盛时有工人百余人,日加工稻谷1 50担,除代政府加工粮食外,也从外地购入原粮加工投放市场。
  1 949年,县城创办新民米厂。1952年增设华昌米厂,次年,两厂合并为国营供给米厂(即县粮食加工厂前身)。时仅有1 20、1 85马力柴油机各l台,配套机械3台,日产大米7.5吨。60年代,通过革新改造,加工效益提高。并发展到能加工小麦,厂房面积扩大到579平方米。至70年代,配有砻谷机、碾米机、升降机、收灰机、剔石机、提升风机、18马力煤气机、420瓦电动机等机械设施,日产大米1 5吨。同时,大部分基层粮油所也加工大米,农村机械加工粮油增多。
  80年代,全县粮食部门加工业务集中到县粮食加工厂。1982年,经营方式由委托加工改为价拨加工。至今,该厂加工设备已实行半自动化,除加工稻谷、小麦、还能加工精粉、面条、年糕与各种油料、饲料等,年产大米6000吨,面粉2600吨,糠油57吨,面条220吨,全年总产值300万元,利润3万元以上。
  1985年,县粮食加工厂在全省县级粮办企业中第一个实行面粉精标联产技术改造,并获得成功,既满足了市场需要,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7年,村级加工业务多由专业户包揽,主要有:机米机、磨粉机等。当年农村共有机米机2109台,手摇风车18336部,碾面机680台,淀粉加工机660台。
  1989年,新建的第二大米加工厂50吨组联大米加工设备投产,使县大米加工能力提高一倍。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