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粮油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34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粮油加工
分类号: TS21
页数: 2
摘要: 清末民初,县内加工粮食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均系人工操作。主要工具为土砻、石碾、风车,加工2担稻谷需2人劳动1天时间。农民加工数升或数斗,则用手推石磨脱壳或以石碓春米。由于税收过重,全民国l 9年该厂倒闭。民国25年以后,县城相继出现一批畜力加工户,专门代客加工大米、小麦等。县、乡仓民国初期,有县仓50廒,额贮积谷870吨,乡仓345廒,额贮谷1 600吨。民国30年田赋征实.大量增加仓容。民国33年,县成立建仓委员会,并以农村5个征粮办事处为基点,对乡仓改修扩建。至民国37年底,全县实有粮仓仅77廒,总容量为2294.7吨。
关键词: 商业产品 粮油加工

内容

清末民初,县内加工粮食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均系人工操作。主要工具为土砻、石碾、风车,加工2担稻谷需2人劳动1天时间。农民加工数升或数斗,则用手推石磨脱壳或以石碓春米。
  民国13年(1921年),始有土塘人江汉在县城官塘开办厚森米厂。该厂有8匹马力柴油机1台,日加工稻谷百余担。由于税收过重,全民国l 9年该厂倒闭。民国21年,又有人接用厚森米厂设备,于县城学前街开设联营加工米厂,历3载,复破产。
  民国25年以后,县城相继出现一批畜力加工户,专门代客加工大米、小麦等。民国36年穗丰粮食加工厂于梅坡角创办,盛时有工人百余人,日加工稻谷1 50担,除代政府加工粮食外,也从外地购入原粮加工投放市场。
  1 949年,县城创办新民米厂。1952年增设华昌米厂,次年,两厂合并为国营供给米厂(即县粮食加工厂前身)。时仅有1 20、1 85马力柴油机各l台,配套机械3台,日产大米7.5吨。60年代,通过革新改造,加工效益提高。并发展到能加工小麦,厂房面积扩大到579平方米。至70年代,配有砻谷机、碾米机、升降机、收灰机、剔石机、提升风机、18马力煤气机、420瓦电动机等机械设施,日产大米1 5吨。同时,大部分基层粮油所也加工大米,农村机械加工粮油增多。
  80年代,全县粮食部门加工业务集中到县粮食加工厂。1982年,经营方式由委托加工改为价拨加工。至今,该厂加工设备已实行半自动化,除加工稻谷、小麦、还能加工精粉、面条、年糕与各种油料、饲料等,年产大米6000吨,面粉2600吨,糠油57吨,面条220吨,全年总产值300万元,利润3万元以上。
  1985年,县粮食加工厂在全省县级粮办企业中第一个实行面粉精标联产技术改造,并获得成功,既满足了市场需要,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7年,村级加工业务多由专业户包揽,主要有:机米机、磨粉机等。当年农村共有机米机2109台,手摇风车18336部,碾面机680台,淀粉加工机660台。
  1989年,新建的第二大米加工厂50吨组联大米加工设备投产,使县大米加工能力提高一倍。
  第二节油脂加工建国前,城乡食用油均靠木榨加工,每台木榨日加工油菜籽175至250公斤。民国年间,全县共有木榨208个,土塘乡多达40个。榨油作坊有季节经营和常年经营两种,一般’为农民集资兴办或富户独办。油榨主要加工油菜籽,间有加工花生、棉籽和芝麻。正常年景,百斤菜籽出油16至1 7公斤;芝麻22至23公斤;花生12.5至l3公斤;棉籽4至5公斤。北炎、春桥等地乡民使用传统小型木榨,2人操作便可启用,每榨可加工菜籽30公斤,50公斤菜籽出油1 6至16.5公斤。
  建国初,油脂加工仍沿旧例。1954年起,国家统一经营油脂油料,收购入库的油料,由粮食部门委托乡村油坊加工或调往南昌、九江加工。60年代,农村部分地区的油料加工和集镇社(队)的油料加工逐步实行半机械化。
  1973年,县城新建油脂加工厂l座,有150马力动力机、榨油机各1台,日加工棉籽10吨。1984年增设菜籽加工设备,日加工菜籽30吨。
  1986年,油脂化工厂扩建,厂址迁往黄金山。同年,县粮食加工厂开发的机榨芝麻香油项目通过省级鉴定,为全省改革“水代法”加工小磨麻油传统工艺开创了先例。
  至1 987年,基层粮油所的油脂加工业务统归油脂化工厂。该厂有剥壳机、扎皮机、榨油机、滤油机、锅炉、180马力发电机组与1 20吨容积钢板油罐及油脂精炼等设备。年产菜油245吨,棉油246吨;年总产值99. 50万元,创毛利4. 33万元。
  1 989年止,全县(包括乡、村油坊)榨油机达200余部。
  第三节饲料加工建国前,都昌无专门饲料加工行业。建国后,一度由米厂兼营饲料加工。至1980年,县粮食加工厂始正式投产“三七糠”(30%的糠饼拌以70%的谷壳)供应市场,年供应量达千余吨。
  1981年,县粮食局在城北门官垅岭新建l座机械化浓缩饲料厂,至1 989年,县饲料厂拥有105瓩电动机、提升机、粉碎机、混合机、颗粒机、电控仪、除尘器、电子自动秤等设备,能生产配合饲料、颗粒饲料等24个品种,产品畅销省内外,尤其是颗粒饲料的生产,为全省县级饲料企业之首创。是年总产值达186. 61万元,利润31.8万元。
  第三章粮油储运第一节粮油仓储存留仓明《南康府志》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县知事盂泰在县城谯楼西建l所存留仓,共l O问,存贮积谷。为赈济民众用于公益,年年向富绅大户与小康农户募集积谷,随用随补,逐年增加。故廿四年又勘测地势,分别在孝行乡十五都、汇泽乡三十四都、新城乡二都、清化乡三十六都设立东西南北4仓。不久均废。
  义仓明隆庆二年(1568年),知县曹铸在县城马房遗址建义仓。清代,义仓情况无详考。民国初期,全县有义仓119廒,额贮积谷400吨。民国中后期,义仓储粮减少。
  民仓又名便民仓、起运仓,旧志载清代曾设于县城大堂旧址右科房后东西两廊,1 0余间,每年收贮漕粮。清咸丰四年(1 854年),停漕运,民仓搁毁。
  社仓清乾隆六年(1 742年)由知县黄登谷手建于各社,后归并,共9处,额贮谷111.1吨。
  此外,清代还有常平仓之设,全县32廒(所),额贮谷800吨。
  县、乡仓民国初期,有县仓50廒,额贮积谷870吨,乡仓345廒,额贮谷1 600吨。当时的县、乡仓均为储存公产租谷及积谷用,县仓为政府所建,乡仓为乡民集资或捐款就地修建而成。抗日战争期间,积谷停募(以后曾恢复),仓库年久失修,部分仓被日军炸塌,大多数县、乡仓毁坏。民国30年(1941年)田赋征实.大量增加仓容。除原有木板式积谷仓17廒,额贮382.5吨外,分别在伍家祠、土桥街、塘下山、白水塘临时借用民房祠庙修建木板仓d座13廒,贮谷250吨,不足部分向民众派料囤粮。民国33年,县成立建仓委员会,并以农村5个征粮办事处为基点,对乡仓改修扩建。这些新粮仓、储点,结构简陋,用料陈1日,管理十分困难。至民国37年底,全县实有粮仓仅77廒,总容量为2294.7吨。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