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副产品收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30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副产品收购
分类号: F304.3
页数: 4
摘要: 粮油详见《粮油·粮油购销》。猪禽蛋主要品种有生猪、牛、鸡、鸭、鹅、鸡蛋、鸭蛋、鹅蛋等。建国初,猪禽蛋仍由私营屠商收购,但属贸易公司归口管理。当年共收购生猪2591头、残牛70头、鲜蛋6吨。1955年成立食品公司后,遂由该公司专营。是年始,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1 961年,又将派购改为定购,采取饲料粮、棉布和化肥奖售。是年收购生猪_已达42335头,家禽20075只,残牛共2347头。1 983年,国家取消生猪派养派购政策,规定一律议购议销。随着购销政策和经营体制的变化,猪禽蛋业发展迅速。1 989年收购生猪64827头,家禽24500只,鲜蛋252.9吨。收购中,严格控制收购质量。
关键词: 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收购

内容

粮油详见《粮油·粮油购销》。
  猪禽蛋主要品种有生猪、牛、鸡、鸭、鹅、鸡蛋、鸭蛋、鹅蛋等。建国前,均由屠商、肉铺收购。
  建国初,猪禽蛋仍由私营屠商收购,但属贸易公司归口管理。1954年8月,改由食品收购站及各基层供销社收购,是年,国家对猪禽蛋实行派购政策,并发放生猪定金,进行预购。当年共收购生猪2591头、残牛70头、鲜蛋6吨。1955年成立食品公司后,遂由该公司专营。是年始,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1 957年,该公司在全县设有土塘、三汊港、徐埠、左里、汪墩、南峰6个经营处,当年收购生猪1 31 02头、残牛666头、家禽3748只,鲜蛋3.9吨。1959年,国家把生猪列为二类商品,实行统一收购和派购。1 961年,又将派购改为定购,采取饲料粮、棉布和化肥奖售。1962年复改定购为派购。1970年,食品公司在全县各公社(场)设有食品站27个,收购网点遍布各公社。是年收购生猪_已达42335头,家禽20075只,残牛共2347头。1978年起,私营屠业恢复,生猪、残牛、家禽出现议购议销。1 983年,国家取消生猪派养派购政策,规定一律议购议销。随着购销政策和经营体制的变化,猪禽蛋业发展迅速。1 989年收购生猪64827头,家禽24500只,鲜蛋252.9吨。
  棉麻建国前,都昌为赣北重点苎麻产地,产品外地客商来县收购。棉花生产则较少,产品多为农家臼用。
  建国后,1952年,由贸易公司各收购站(组)负责收购。1951年后,改由供销社专营,并在棉麻产地设有专门收购站、加工厂,负责收购及加工。是年始,关闭棉麻自由销售市场,实行统购统销。为了扶助棉花生产,国家还发给棉农预购定金,订立收购合同。1961年,棉花被列入一类物资,且实行粮食、棉布、化肥和木材指标奖售。收购中,严格控制收购质量。采取“密码检验”的办法,执行“质优价高、按质定价”的作价原则。当年收购棉花505:25吨、苎麻80. 95吨。l970年归土产公司经营收购业务。同年收购棉花2547.8吨、苎麻107. 55吨。1980年8月,成立棉麻公司专营。为r调动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国家多次调高棉花收购价格,从而使产量不断提高。1989年收购棉花达2822.1吨、苎麻372吨。至同年底收购棉花最多的年份为1982年6045.6吨,苎麻最多的年份为1986年541.9吨。
  木竹详见《林业·木竹购销》。
  药材县内药材资源丰富,其主要品种有都荆子(蔓荆子)、都菊、百合、地参、白芨、半夏、茵陈、前胡、金银花、贝母、玉竹、何首乌、山楂、丹参、地俞、枝子、车前草等。建国前,由药商收购。
  建国后,1955年县医药公司成立后,始由该公司专营,此后在多宝、大港等地设有收购站。在收购的各种药材中,以蔓荆子为多,年收购多达5万公斤以上。l984年,全县各类中药材收购金额达26. 25万元;1986年为24万元;1988年增加到10万元;1989年为5. 91万元。
  水产品详见《水产·水产购销》。
  其它农副产品县内收购的农副产品还有草席、木炭、野生动物皮、桐油及皮木油、晒烟、烤烟、桑蚕茧、棕片、牛皮、猪鬃、猪肠衣等。
  1954年,国家曾对木炭、皮张、茶叶、猪鬃、桐油及皮木油、棕片等农副产品物资实行计划收购,由商业部门及基层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
  1958年,县供销合作社成立农副产品经理部,专营各类农副产品收购。1961年,农产品收购全面实行奖售。1967年始,由于片面强调粮食、棉花生产,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受到限制,收购量徘徊不前,甚至呈下降趋势。
  1978年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国家多次调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收购量大幅上升,范围亦扩大。
  1 984年,各类农副土特产品放开购销,自由出售。国营、集体商业部门收购量比重减少,个体商贩和其它性质的商业收购量比重逐年增加,产销直接见面的也占有一定比例。
  草席:70年代引进技术,在全县推广席草种植,因经济效益较好,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农民将收割的席草,加工成草席或直接卖给土杂品公司或当地供销部门。1971年商业部门共收购14850条,1977年达73598条。1983年后,市场放开。
  木炭:多产于大港、张岭、北炎、鸣山、盐田、化民、汪墩、徐埠等山区。建围前,为都昌大宗收购产品,由私商经营。建国后,一度由国家商业部门组织收购。“大炼钢铁”期间,县内掀起烧炭炼钢、炼铁高潮,砍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是年收购量高达3091.5吨。此后,国家严格控制乱砍乱伐,对森林砍伐量严格控制,1973年仅收购34.15吨。
  野生动物皮:县内动物资源丰富,有虎、豹、豺狼、獐、麂、兔、鹿、黄鼠狼、野猫等。建国前即有私商收购各类兽皮。建国后,由土杂品公司专营,各基层供销社亦代为收购,1959年共收购2301 7张。70年代开始,国家为保护生态平衡,严禁对一、二、三类动物猎杀,商业部门的经营量减少.1989年仅收购104张。
  桐油及皮木油:油桐树、乌柏树为县内主要经济树种,栽种范围甚广。建国前,多由油榨作坊收购桐仁及乌桕子加工成油后外销。建国后,由土杂部门或集体油榨组织收购。70年代,全县大面积种植油桐树及乌柏树,桐油及皮木油收购量增加。至1989年止,商业部门共收购1363. 95吨。 晒烟:县内各乡(镇)历代都有种植,西源乡为最,烟叶质量驰名县内外。建国前,生产的烟叶多请师傅加工成黄烟后串户叫卖。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烟叶生产,相继由县土杂公司和烟草公司组织收购。1984年至1989年共收购烟叶1300公斤。
  烤烟:1988年,县人民政府成立烤姻生产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烤烟生产。是年共收购42500公斤。1989年收购量为1 400余公斤。
  桑蚕茧:建国前,县内有少数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或做花线出售。建国后,70年代始,引进改良蚕种和湖桑树,并积极扶持养蚕专业户。1984年至1988年,全县商业部门收购蚕茧27150公斤。
  棕片:历年为县内大宗收购产品。建国前,多自制蓑衣、帚子、绳索等用品,剩余部分则由私商上门收购。建国后,除土杂公司经营收购外,各乡(镇)供销社也兼营。1984年至1989年商业部门共组织收购3250公斤。
  牛皮:属县内大宗收购产品。建国前,由屠商或皮匠铺收购。建国后,初由县土杂公司组织收购,皮革厂投产后,即由该厂专营并加工成皮革制品或出口。至1989年止,共收购56018张。
  猪鬃:建国前,由屠商收购。建国后,由县土杂公司收购,并组织外销,换取外汇。1982年出口量达745箱。1984年至1989年,商业部门共收购8777公斤。
  肠衣:建国前,国家不组织收购,浪费很大。建国后,县内商业部门不仅进行收购,还把肠衣作为大宗出口产品之一,由土杂公司专营,且在各乡(镇)设立收购加工站。1 984年至1989年底,共收购301415根。
  [=此处为表格(历年都昌主要农副产品收购量)=]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