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品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9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商品经营
分类号: F715
页数: 10
摘要: 清代至民国时期,县内百货购销由私营商家经营。商品多用景德镇瓷器交换,从浔阳、金陵、苏州、武汉、南昌、鄱阳、吴城、湖口等地采购。建国后,1950年,实行商品物资统一调拨体制。商品基本上按经济区域组织流通,由国营商业部门调入并批发。1984年始,取消生猪派购,放开其购销价格,免票供应,市场更为活跃。一部分由食品部门收购供应。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食盐供应。为了及时支援农业生产,农资供应部门及时了解货源供需情况,适时组织货源供应给用户。
关键词: 商业发展 工业经营

内容

清代至民国时期,县内百货购销由私营商家经营。商品多用景德镇瓷器交换,从浔阳、金陵、苏州、武汉、南昌、鄱阳、吴城、湖口等地采购。
  建国后,1950年,实行商品物资统一调拨体制。商品基本上按经济区域组织流通,由国营商业部门调入并批发。1952年,调拨制度更具体化,商晶一般按计划向本经济区的二级站调入;二级站不能满足的,或质次价高的品种,则跨经济区选购;县内生产的工业品,由县国营批发单位购进。1954年9月,对棉布实行统购统销,按人定量,凭票供应。1956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经营分工,国营商业负责县城供应,供销合作社负责农村供应,城乡商品的分配比例实行三七开(即农村70%,县城30%)。
  ‘1959年后,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部分日用工业品供应紧张,农副产品价格大涨。对肥皂、手表等部分商品也实行凭票(证、券)供应。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好转,逐步减少了凭票(证、券)供应的品种,大部分商品敞开供应。
  1966年至1978年,生产比例失调,商品改按行政区域流通,加之有很多花色品种被当成“封、资、修”的东西停止生产,造成市场商品单调,品种减少,已取消凭证供应的商品重新恢复凭证供应,且原敞开供应的商品,也有很多实行凭证供应。
  1979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商品流通加快,市场商品丰富,品种繁多。1983年12月,棉布实行免票供应,同时其它凭证商品也相继敞开。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待业商店,乡办的经理部,城镇居民和农民开办的个体商店同国营、供销商业一起,多条渠道经营百货,市场臼趋活跃。
  五金交电化工建国前,元钉、铁丝等五金商品由私营百货店铺兼营。
  建国后,1957年前,县内五金类商品由国营公司、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私营百货店兼营。以后,随着五金交电及化工商品增多,将其从百货业内分出,由五金商店和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承担购销业务,供销合作社和合作商店设专柜零售。市场品种分五金、交电、家电和化工4大类。五金类:窗纱、合页、插销、暗门锁、木螺丝、铁丝布、锉刀、手用钢锯条、扳手、钢丝钳、木工锯条、木工刨刀、元钉、镀锌铁丝等21个品种。交电类:自行车及内外胎和其它配件、打气筒、花线、胶质线、灯泡、日光灯管、镇流器、保险丝、闸刀开关、电度表等17个品种。家电类: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扩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12个品种。化工类:纯碱、小苏打、硫磺块(粉)、石蜡、明矾、染料、油漆等8个品种.,1 962年自行车高价销售,名牌电视机仍实行凭票供应。1986年始,各种电视机、自行车、元钉、铁丝均敞开供应。
  医药器械县内药材商业历史悠久。至民国37年(1948年),有国药店46家,经营品种大部分为中药材和中成药,只有少量西药。中药材多从樟树进货,部分在县内收购加工后出售。
  建国后,1955年,国营商店增设国药销售业。还有93家私营药店经营药业。1956年后,由县药材公司主管全县中药材、中成药和药品、器械经营业务。全县各医疗机构,为方便病人服药,购进中药材、中成药和其它药品,凭医生处方笺供应。器械由医药公司经营,品种包括体温计、注射器及针头、血压表、x光片、手术刀片、手术剪刀、止血钳、普通镊子、医用胶布等。
  第二节副食品经营猪禽蛋民国时期,肉食品由私营屠商经营,禽蛋产销直接见面。
  建国后,人民政府加强了对肉食品市场管理。1950年,贸易公司对屠商实行归口管理,设屠宰场,并负责肉食品销售。1954年3月后,归口食品收购组(站)经营。1955年9月成立食品公司后,各乡(镇)设食品站负责供应。1959年,猪肉销售203050公斤,是1950年的3倍。1962年始,对猪肉实行凭票供应。1963年,市场供应好转,销售242350公斤,比1961年增长107. 6%。1976年销售量比1963年增长6倍。1984年始,取消生猪派购,放开其购销价格,免票供应,市场更为活跃。
  禽蛋购销,1983年放开价格,随行就市。一部分由食品部门收购供应。1987年后,禽蛋基本上在集市销售。
  食盐民国31年(1942年)始,实行食盐公卖,控制食盐销售量,每月人均0.3至0.4公斤,盐价飞涨。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食盐更为紧张,时1担谷仅能换取掺有砂子的食盐0.5公斤,一些商人趁机到吴城、南昌等地运来食盐,获取暴利。
  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食盐供应。60年代初,在县城及周溪等地建有盐库,以应急需。食盐销售由副食品公司及各乡(镇)供销社经营,货源从湖口盐业公司调进。1988年,按每人每月0.5公斤凭票供应食盐。1989年复敞开供应。
  糖烟酒茶建国前由私营南杂店经营。民国30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糖烟茶专卖,供需由政府控制。民国37年,全县有161家店铺经营此类商品。
  建国后,1949年至1953年,糖烟酒茶购销业务由贸易公司经营。1954至1968年10月,由贸易公司和烟酒专卖公司经营。1968年至1970年3月,由食杂品站经营。1970年4月后,糖烟酒由副食品公司经营,茶叶则由土产杂品公司经营。1 985年下半年始,卷烟由烟草公司专营,其零售业务由副食品公司门市部、南杂店、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和其它兼营单位经营。
  1960年至1962年,对食糖实行高价和凭票供应。1963年后,取消高价。“文化大革命”期间,糖、烟、酒、茶供应紧张。1982年后,供求矛盾日益缓和。糖有赤砂、白砂、绵白、冰糖;卷烟有烤烟型、混合型、雪茄型,且丙、丁级逐渐减少,甲、乙级过滤嘴烟大幅度增加;酒有白酒、红酒、果酒、啤酒、药酒;茶叶品种及档次亦向高档次、多花色发展。
  其它副食品清代、民国时期,糕点、粉丝、水产品、海产品、豆豉及其它豆制品、木耳、香菇、黄花、各种酱醋等副食品均由私营南杂店铺经营。民国37年,经营这类商品的店铺有242家。其中,糕饼店38家、摊贩39家、渔业店4家。
  建国后,由贸易公司和供销部门组织货源供应。1968年后,相继由食杂品站、副食品公司、土杂公司经营,各单位的门市部负责零售。糕点、腐竹、粉丝一度凭粮票供应,豆豉凭券供应。豆腐从60年代至1984年凭票供应。
  蔬菜县内蔬菜供应,一向以农民自产自销,随行就市为主。为解决城镇居民“菜蓝子”问题,1989年,专门设立蔬菜经营部,并由地方财政对国营部门供应蔬菜实行价格补贴。是年,集市与国营部门经营蔬菜的数量比为4:1。
  第三节生产资料供应化肥农药建国后,县内始有化肥、农药供应。50年代,经营品种有硫酸铵、过磷酸钙、石膏、枯饼、腐植酸铵、25%滴滴涕、666粉、土农药等,由基层供销社供应到互助组、农业合作社。60年代,肥料供应品种增多。其中氨水销量最多。70年代,随着双季稻、杂交水稻、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化肥、农药的供应品种、数量迅速增加。时化肥主要品种有:尿素、磷酸氢铵、钙镁磷、氯化钾、复合肥、过磷酸钙、硝酸铵;农药的主要品种有:666”、滴滴涕、乐果、敌百虫、敌敌畏、杀螟松、克瘟灵、富士一号、钾铵磷、杀虫双、叶枯净、杀虫丁、托布津、兴棉宝、有机氮类、菊脂类等。为了及时支援农业生产,农资供应部门及时了解货源供需情况,适时组织货源供应给用户。
  农具药械清代、民国时期,以锄头、铁锹、铁耙、刀、斧、木犁、篾箩、土箕、斗笠、蓑衣、水车等为主要生产工具。多数由农户请工匠到家制造,少数则向铁、本、篾匠店铺购买。
  建国后,农具等山县生资公司及各基层供销社组织供应。50年代,仍以铁、木、篾制农具为主。进入60年代,供应农具增多,但主要还是一些小型农具。70年代,农药器械、农用薄膜、人力打谷机供应增多,供销部门采取就地加工订货和从外地采购解决货源。
  农用机械原由生产资料经理部供应。1969年,改由县农机服务站经营。1973年成立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后,由该公司专营,主要品种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机电产品、中小型拖拉机、半机械小型农具、机动车配件及各类农机配件约3200余种。至1989年止,共销售各种大中型拖拉机304台、小型拖拉机1825台、农用运输车135辆、各种柴油机及汽油机1495台、电动机283台、各类机引农具91 2件、农用水泵4427台、农产品加工机械5176台、手推车18515辆、喷雾器8575只及大批农机配件。
  第四节计划物资供应石油民国时期,市场经销的有美孚、光华、亚细亚等牌号的煤油(亦称洋油),均为官商垄断。
  建国后,由国营商业部门组织货源供应。50年代,煤油销量稍大外,其它品种销量很少。60.年代,先后由石油五交化商店、生资站、生资公司经营,是时,煤油供应凭票,汽油、柴油供应凭证。1971年后,归燃料公司经销。1980年12月,成立石油公司,并于次年始,实行石油统一进货,统一分配,定量供应办法。县城单位用油和农村用汽油、润滑油均由石油公司直接供应农村用煤油、柴油、机油则由基层供销社从石油'2司调入,再由供销社供应给用户。1989年,全县柴油供应量4532吨、汽油1363吨、煤油617吨、润滑油105吨。
  煤炭建国后县内始供应煤炭。1964年5月,成立煤建商店,在县城、周溪设2个售煤点。1970年后,先后归生资公司、生资站经销。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自60年代起,煤炭供应范围逐步扩大到南峰、芗溪、万户、西源、和合、大沙、三汊港、杭桥、东山等乡,由基层供销社负责供应。1974年,成立燃料公司统一组织购销业务。1980年12月改由煤炭公司专营,在保证城镇居民生活用煤的前提下,同时还担负滨湖地区30万人口生活用煤的调拨和工业用煤、砖瓦窑用煤、小型修理用煤的供应。居民生活用煤一直是价格倒挂,地方财政给予补贴。1982年后,全县大部分地区采取以煤代柴,煤炭供应量逐年上升。
  建筑材料建国前,县内需用木材部分在自家柴山砍伐,一部分向经营木材的私商购买,根据进货地点不同,分“白槎材”(修水、武宁、永修地方购进)、“东河材”(浮梁、婺源等地购入)。扎成树排,水运至都昌。
  建国后,木材由林业局所属营业机构经营(详见《林业·竹木购销》)。
  玻璃、钢材、水泥,建国后始有经营。1962年前,基本建设规模小,建筑材料消耗少,由水利局兼管上述物资购销。1962年,成立物资局。次年初开展购销业务。1971年,随着购销量增加,增建仓库2栋。1 989年止,累计销售钢材1 991 7吨、水泥84668吨、玻璃1579重量箱。
  [=此处为表格(建国后历年社会商品零售额 )=]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建国后部分主要生活资料销售概况)=] [=此处为表格=] 第五节农副产品收购粮油详见《粮油·粮油购销》。
  猪禽蛋主要品种有生猪、牛、鸡、鸭、鹅、鸡蛋、鸭蛋、鹅蛋等。建国前,均由屠商、肉铺收购。
  建国初,猪禽蛋仍由私营屠商收购,但属贸易公司归口管理。1954年8月,改由食品收购站及各基层供销社收购,是年,国家对猪禽蛋实行派购政策,并发放生猪定金,进行预购。当年共收购生猪2591头、残牛70头、鲜蛋6吨。1955年成立食品公司后,遂由该公司专营。是年始,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1 957年,该公司在全县设有土塘、三汊港、徐埠、左里、汪墩、南峰6个经营处,当年收购生猪1 31 02头、残牛666头、家禽3748只,鲜蛋3.9吨。1959年,国家把生猪列为二类商品,实行统一收购和派购。1 961年,又将派购改为定购,采取饲料粮、棉布和化肥奖售。1962年复改定购为派购。1970年,食品公司在全县各公社(场)设有食品站27个,收购网点遍布各公社。是年收购生猪_已达42335头,家禽20075只,残牛共2347头。1978年起,私营屠业恢复,生猪、残牛、家禽出现议购议销。1 983年,国家取消生猪派养派购政策,规定一律议购议销。随着购销政策和经营体制的变化,猪禽蛋业发展迅速。1 989年收购生猪64827头,家禽24500只,鲜蛋252.9吨。
  棉麻建国前,都昌为赣北重点苎麻产地,产品外地客商来县收购。棉花生产则较少,产品多为农家臼用。
  建国后,1952年,由贸易公司各收购站(组)负责收购。1951年后,改由供销社专营,并在棉麻产地设有专门收购站、加工厂,负责收购及加工。是年始,关闭棉麻自由销售市场,实行统购统销。为了扶助棉花生产,国家还发给棉农预购定金,订立收购合同。1961年,棉花被列入一类物资,且实行粮食、棉布、化肥和木材指标奖售。收购中,严格控制收购质量。采取“密码检验”的办法,执行“质优价高、按质定价”的作价原则。当年收购棉花505:25吨、苎麻80. 95吨。l970年归土产公司经营收购业务。同年收购棉花2547.8吨、苎麻107. 55吨。1980年8月,成立棉麻公司专营。为r调动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国家多次调高棉花收购价格,从而使产量不断提高。1989年收购棉花达2822.1吨、苎麻372吨。至同年底收购棉花最多的年份为1982年6045.6吨,苎麻最多的年份为1986年541.9吨。
  木竹详见《林业·木竹购销》。
  药材县内药材资源丰富,其主要品种有都荆子(蔓荆子)、都菊、百合、地参、白芨、半夏、茵陈、前胡、金银花、贝母、玉竹、何首乌、山楂、丹参、地俞、枝子、车前草等。建国前,由药商收购。
  建国后,1955年县医药公司成立后,始由该公司专营,此后在多宝、大港等地设有收购站。在收购的各种药材中,以蔓荆子为多,年收购多达5万公斤以上。l984年,全县各类中药材收购金额达26. 25万元;1986年为24万元;1988年增加到10万元;1989年为5. 91万元。
  水产品详见《水产·水产购销》。
  其它农副产品县内收购的农副产品还有草席、木炭、野生动物皮、桐油及皮木油、晒烟、烤烟、桑蚕茧、棕片、牛皮、猪鬃、猪肠衣等。
  1954年,国家曾对木炭、皮张、茶叶、猪鬃、桐油及皮木油、棕片等农副产品物资实行计划收购,由商业部门及基层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
  1958年,县供销合作社成立农副产品经理部,专营各类农副产品收购。1961年,农产品收购全面实行奖售。1967年始,由于片面强调粮食、棉花生产,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受到限制,收购量徘徊不前,甚至呈下降趋势。
  1978年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国家多次调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收购量大幅上升,范围亦扩大。
  1 984年,各类农副土特产品放开购销,自由出售。国营、集体商业部门收购量比重减少,个体商贩和其它性质的商业收购量比重逐年增加,产销直接见面的也占有一定比例。
  草席:70年代引进技术,在全县推广席草种植,因经济效益较好,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农民将收割的席草,加工成草席或直接卖给土杂品公司或当地供销部门。1971年商业部门共收购14850条,1977年达73598条。1983年后,市场放开。
  木炭:多产于大港、张岭、北炎、鸣山、盐田、化民、汪墩、徐埠等山区。建围前,为都昌大宗收购产品,由私商经营。建国后,一度由国家商业部门组织收购。“大炼钢铁”期间,县内掀起烧炭炼钢、炼铁高潮,砍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是年收购量高达3091.5吨。此后,国家严格控制乱砍乱伐,对森林砍伐量严格控制,1973年仅收购34.15吨。
  野生动物皮:县内动物资源丰富,有虎、豹、豺狼、獐、麂、兔、鹿、黄鼠狼、野猫等。建国前即有私商收购各类兽皮。建国后,由土杂品公司专营,各基层供销社亦代为收购,1959年共收购2301 7张。70年代开始,国家为保护生态平衡,严禁对一、二、三类动物猎杀,商业部门的经营量减少.1989年仅收购104张。
  桐油及皮木油:油桐树、乌柏树为县内主要经济树种,栽种范围甚广。建国前,多由油榨作坊收购桐仁及乌桕子加工成油后外销。建国后,由土杂部门或集体油榨组织收购。70年代,全县大面积种植油桐树及乌柏树,桐油及皮木油收购量增加。至1989年止,商业部门共收购1363. 95吨。 晒烟:县内各乡(镇)历代都有种植,西源乡为最,烟叶质量驰名县内外。建国前,生产的烟叶多请师傅加工成黄烟后串户叫卖。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烟叶生产,相继由县土杂公司和烟草公司组织收购。1984年至1989年共收购烟叶1300公斤。
  烤烟:1988年,县人民政府成立烤姻生产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烤烟生产。是年共收购42500公斤。1989年收购量为1 400余公斤。
  桑蚕茧:建国前,县内有少数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或做花线出售。建国后,70年代始,引进改良蚕种和湖桑树,并积极扶持养蚕专业户。1984年至1988年,全县商业部门收购蚕茧27150公斤。
  棕片:历年为县内大宗收购产品。建国前,多自制蓑衣、帚子、绳索等用品,剩余部分则由私商上门收购。建国后,除土杂公司经营收购外,各乡(镇)供销社也兼营。1984年至1989年商业部门共组织收购3250公斤。
  牛皮:属县内大宗收购产品。建国前,由屠商或皮匠铺收购。建国后,初由县土杂公司组织收购,皮革厂投产后,即由该厂专营并加工成皮革制品或出口。至1989年止,共收购56018张。
  猪鬃:建国前,由屠商收购。建国后,由县土杂公司收购,并组织外销,换取外汇。1982年出口量达745箱。1984年至1989年,商业部门共收购8777公斤。
  肠衣:建国前,国家不组织收购,浪费很大。建国后,县内商业部门不仅进行收购,还把肠衣作为大宗出口产品之一,由土杂公司专营,且在各乡(镇)设立收购加工站。1 984年至1989年底,共收购301415根。
  [=此处为表格(历年都昌主要农副产品收购量)=] [=此处为表格=] 第六节废旧物资收购建国前,废旧物资利用率很低,收购量极少。
  建国后,始在勤俭建国方针的指引下,变废为宝,组织各类废旧物资收购,品种包括废铁、报废机电设备、废橡胶轮胎、塑料薄膜、水泥袋、破玻璃和麻袋、鞋、布片、棉絮、纸片、纸板及杂骨、鸡毛、酒瓶等。
  50年代废旧物资收购,由土杂公司负责经营,基层供销社也兼营。60年代物资局亦开始经营废旧钢铁和报废的轴承等机电器械业务。8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原材料缺乏,废旧物资收购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收购量不断扩大。不仅物资和供销部门经营,个体户亦参与收购,货郎担遍及城镇大街小巷直至每个村庄。.1989年,全县供销部门的废旧物资收购额达90.51万元,比1976年增长37.5倍。
  第七节对外贸易建国前,县内交通落后,工农业生产落后,对外贸易空白,收购的苎麻、大豆、芝麻、蔓荆子、百合等农副土特产品在国内销售。 建国后,都昌外贸事业发展很快,出口商品种类多样,特别是1985年5月,成立外贸公司后,出口商品有土产品、畜产品、粮油食品、水产品、轻工艺品、矿产品6大类26个品种。其中土产类有苎麻、大蒜、蔓荆子、草席、百合、薄荷油6个品种;畜产品有猪鬃、猪肠衣、羽毛、皮张4个品种;水产类有冻鱼、活杂鱼、银鱼、田螺、珍珠、蛇6个品种;粮油类有大豆、芝麻等4个品种;轻工产品类有劳保手套、贝雕、钮扣3个品种;矿产品类有白钨、花岗石、石英石、型砂4个品种。芝麻、大豆、猪肠衣、劳保手套、苎麻为大宗商品。其中肠衣年产10万余根,质量名列九江市之首,受到日本客商好评,远销西德、荷兰、瑞士、法国、美国、挪威、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苎麻的最高产量年产500吨,远销东南亚各国;劳保手套年产2万打,远销南非、挪威、瑞典、美国;蔓荆子远销中南亚及中非各国。
  1974年,对外贸易额为46.4万元。1 980年112.1万元,至1989年增加到698万元,比1 974年增长1 4倍之多。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