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村市场
分类号: F715
页数: 1
摘要: 清朝末期,县内有农村集市18个,其中商业较发达的集市有徐埠、三汊港、柴棚、南峰、土塘等。上市品种主要有木柴、棉花、烟叶、桐油、菜油、木炭、苎麻等。民国26年至34年,徐埠成为县内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并出现了较大的商行,如裕农、亦诚、合和商行及安平庄等。民国37年,5大集镇共有杂货店66家,国药店38家,旅社23家,理发店6家,糕饼’店20家,镶牙店3家,南货店39家,布匹店41家,百货店56家,屠宰店64家,五金店4家,钮扣店1 7家,文具店2家,行商11家,摊贩30家,从业人员359人。1951年始,先后建立13个区供销合作社,担负着全县农村商品购销业务。1 958年“大跃进”期间,农村集市贸易被取缔。其中个体网点3585个,从业人员4657人。
关键词: 商业发展 农村市场

内容

清朝末期,县内有农村集市18个,其中商业较发达的集市有徐埠、三汊港、柴棚、南峰、土塘等。上市品种主要有木柴、棉花、烟叶、桐油、菜油、木炭、苎麻等。
  民国26年(1 937年)至34年,徐埠成为县内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并出现了较大的商行,如裕农、亦诚、合和商行及安平庄等。中转集散的品种有粮食、棉花、菜油、木炭、窑柴、黄豆、芝麻、茶叶、黄烟、副食品、百货、布匹、纸张、瓷器等。批零兼营。
  民国37年,5大集镇共有杂货店66家,国药店38家,旅社23家,理发店6家,糕饼’店20家,镶牙店3家,南货店39家,布匹店41家,百货店56家,屠宰店64家,五金店4家,钮扣店1 7家,文具店2家,行商11家,摊贩30家,从业人员359人。
  建国后,农村商业逐步发展。1951年始,先后建立13个区供销合作社,担负着全县农村商品购销业务。1953年1月,由工商业联合会、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物资交流会,参加交流会的达3万多人次,是时13个区的供销社和5个大集镇的工商业代表参加。会上展出商品达1900多个品种,成交额243200万元(旧版)。
  1956年,农村商业581家,从业人员857人。
  1 958年“大跃进”期间,农村集市贸易被取缔。1961年恢复,但规模不大,也无定期墟日。
  “文化大革命”中,农村商业网点大幅度减少,仅保留了供销合作总店、分店,“双代店”和国营商业的收购站(组).共有网点435个;集市贸易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砍掉。1979年,恢复集市贸易。1980年始,农村商业网点逐渐增多。至80年代中期,商业网点遍布各个村落。特别是景湖公路边的蔡岭和中馆街,商业发展更快。百货、五交化、土杂、副食品公司等相继在中馆设有批发部;两地的零售及服务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快于其他地区。1989年,都昌第一个农村农贸市场——中馆农贸市场建成。
  1989年,农村商业网点4062个,从业人员5450人。其中个体网点3585个,从业人员4657人。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