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村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村庄建设
分类号: F291
页数: 2
摘要: 全县乡村民房建设一般依山傍水。村庄建筑大体上是卜几户乃至几百户集中的住宅群,布局零乱。建国前,房屋有土木、砖木、木结构3种,朝向多是座北朝南,都是平房,以“五树三间”、“七树三间”为主,且多为土木结构,屋前屋后有晒场。汪墩、南峰、芗溪、北山等乡因在景德镇的窑户多,则建了不少棋盘、印子屋,其他乡极少。建国初期至60年代,都昌农业经济落后,农村新建房屋很少,结构也多为简单的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平房。70年代后期始,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日渐活跃,加之人口逐年增多,建房相对增多,居住条件也相对的改善。全县有自然村2977个,1989年止,农村建私人住房面积达1 21 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19. 85平方米。
关键词: 村镇建设 城镇形成

内容

全县乡村民房建设一般依山傍水。村庄建筑大体上是卜几户乃至几百户集中的住宅群,布局零乱。建国前,房屋有土木、砖木、木结构3种,朝向多是座北朝南,都是平房,以“五树三间”、“七树三间”为主,且多为土木结构,屋前屋后有晒场。汪墩、南峰、芗溪、北山等乡因在景德镇的窑户多,则建了不少棋盘、印子屋,其他乡极少。
  建国初期至60年代,都昌农业经济落后,农村新建房屋很少,结构也多为简单的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平房。70年代后期始,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日渐活跃,加之人口逐年增多,建房相对增多,居住条件也相对的改善。至80年代,农民日渐富裕,建新房者比比皆是,且多为2层的砖混结构,并建有走廊或阳台。结构亦向多样化、新式化方向发展。全县有自然村2977个,1989年止,农村建私人住房面积达1 21 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19. 85平方米。
  [=此处为表格(全县基本建设概况)=]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