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集镇建设
分类号: F291
页数: 2
摘要: 清同治时,全县有街市20个。均为小商埠,多则有店铺10余栋,少则1-2栋。延至民国38年都昌解放前夕,高家埠、谭家埠、徐港桥、傅家桥等集镇均早已有街无市,衰败萎缩。徐家埠、周溪、南峰、土塘、三汊港则发展为全县乡村主要集镇。1989年止,县内有农村集镇34个,除蔡岭街、新桥街、东山、沙岭街外,其余均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关键词: 村镇建设 城镇形成

内容

清同治时,全县有街市20个。即:山田市(今大沙桥街)、王市(今北炎乡洞门口)、土塘市、土桥市、周溪市、三汊港市、盐田坂市、西洋桥市、徐家埠、高家埠、谭家埠、傅家桥市、徐港桥市、张家岭市、马涧桥市、中馆市、芗溪市、南峰市、汪家墩市、新桥市。均为小商埠,多则有店铺10余栋,少则1-2栋。
  延至民国38年(1 949年)都昌解放前夕,高家埠、谭家埠、徐港桥、傅家桥等集镇均早已有街无市,衰败萎缩。刘逊桥、大港街、沙岭街等新的街市渐渐兴起。徐家埠、周溪、南峰、土塘、三汊港则发展为全县乡村主要集镇。时,各集镇都是仅有1条街道,街道全长仅250米左右,最长的街道也不过600米,宽不过3米,多为花岗石条铺砌,街道两旁的店铺零落,其结构为土木结构的老式平房。
  建国后,特别是60年代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集镇建设加快,不少集镇以公路为主要街道重建了新街市。中馆、张岭、北炎街由原址迁至公路旁后,并沿公路两侧迅速伸展。1971年,三汊港亦在下山坳沿都七公路兴建新街区。1975年,人港于距老街0.5公里的井坎上,沿蔡大公路设置了街市。土塘街自1968年建圩堤堵断f日街后,形成上、下街,并逐年于排得岭建立新的街市,1981年又修筑1条宽约6.5米,全长530米的混凝土街道,与都七公路相通,比原老街区扩展近l倍有余。徐埠从80年代起,相继将商业店铺从老街迁移到西北袁多公路两侧,老街成为新的住宅区。各集镇房屋由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老式平房,逐步拆迁改建,至70年代中期,大多数社直机关建造了2至3层的砖混结构办公用房。进入80年代后,集镇居民纷纷建造多层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的砖混结构的庭院式住宅。
  1989年止,县内有农村集镇34个,除蔡岭街、新桥街、东山、沙岭街外,其余均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内一般设有粮管所、税务所、营、业所、信用社、邮电所(电话总机)、工商所、供销合作社、卫生院、电影院、文化站、广播站、学校等,还有乡办的商店、招待所、旅社、饮食、服务、建筑、运输、工厂等企业。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