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60
颗粒名称: 供水
分类号: C913
页数: 2
摘要: 建国前,县城居民饮水多取之于井水,用水多取之于塘堰。民国38年5月都昌解放止,城内有水井30余口,其中公井有大井、赵家井、陈家井(焦子巷)、三眼井、詹家井(学前街)、胡家井、黄家井、古井、高栏井、杨家井、石家井(书店后)、吴家井、城隍井、何家井、卢家井(柳树堰)等10余口。建国初,县城居民依然以饮用井水为主,天旱时还得饮用湖水。1981年,在南河码头建造l口取地下水的深井,安装时产80吨水泵。并建成了环形管网。其中直径300毫米的长4100米;直径200毫米的长700米;直径1 50毫米的长1 500米;直径100毫米的长3600米;直径75毫米的长1 500米。供水普及率单位已达100%,居民达90%。基本满足了全县城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
关键词: 社会生活 社会保障

内容

建国前,县城居民饮水多取之于井水,用水多取之于塘堰。民国38年(1949年)5月都昌解放止,城内有水井30余口,其中公井有大井(今体育馆门前)、赵家井(体育馆西南角)、陈家井(焦子巷)、三眼井(人武部后)、詹家井(学前街)、胡家井(县中学门前)、黄家井(县中学院内)、古井(县造船厂门前路下,已掩埋)、高栏井(造船厂院外)、杨家井(米厂门口)、石家井(书店后)、吴家井(物资局门外)、城隍井(东湖学校内)、何家井(副食品公司食品厂内)、卢家井(柳树堰)等10余口。
  建国初,县城居民依然以饮用井水为主,天旱时还得饮用湖水。1963年在都昌饭店后建成一座高25米,容量100吨的水塔,在西门潭建造一间简易水泵房,安装20匹马力柴油机和1 2l汗的发电机组,用时产40吨的水泵直接从后河颈中抽水。城内铺设2条直径1 00毫米以上的铸铁输水主管。1964年年产自来水达12万吨。为提高自来水普及率,1 972年在后河颈建造一级圆筒水泵房,安装4BA-8水泵1台,供水能力由时产40吨增至90吨。随后又建造了沙滤池、循环池、简易加药室、清水池,实现了日供水2000吨。
  1981年,在南河码头建造l口取地下水的深井,安装时产80吨水泵。1983年,选取南河头老港为自来水水源,建造钢筋混凝土拱型引水暗渠1条,长240米;亭式一级圆筒水泵房l座和沉淀池、过滤池、加药室、清水池、二级泵房等配套设施,于1 985年5月1日竣工投产,平均日供水能力达10000吨。并建成了环形管网。至1989年,全城供水主管长11400米。其中直径300毫米的长4100米;直径200毫米的长700米;直径1 50毫米的长1 500米;直径100毫米的长3600米;直径75毫米的长1 500米。供水普及率单位已达100%,居民达90%。基本满足了全县城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