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邮电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4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邮电管理
分类号: F601
页数: 3
摘要: 清同治时,县没总铺于治谯楼西,下分立1 3铺,领铺兵18名。民国初,都昌始设邮政局。民国2 1年,县邮政局定为三等乙级邮局。民国23年,设立县电话室,隶属县政府,民国25年于县城建立电报局。民国27年,日军侵境,县政府为掌握敌情,便于联系,建立递步哨,设总哨于城厢,配哨长1人,下设老爷庙、徐港桥、汪家墩、张家岭、马涧桥5个分哨,各安置哨兵2名。配队长、报务员、司书、工役各1人,驻阳峰罗家村。1 954年,开始对全县25处私商代办所进行全面整顿。县邮电局会同公安部门对通信线路进行定期检查。1 982年,县公安局与邮电局联合发出《关于保护通信线路设施安全的联合通告》.并进行广泛宣传。
关键词: 邮电机构 行业管理

内容

清同治时,县没总铺于治谯楼西,下分立1 3铺,领铺兵18名。
  民国初,都昌始设邮政局。民国2 1年(1932年),县邮政局定为三等乙级邮局。 民国23年,设立县电话室,隶属县政府,民国25年于县城建立电报局。
  民国27年,日军侵境,县政府为掌握敌情,便于联系,建立递步哨,设总哨于城厢,配哨长1人,下设老爷庙、徐港桥、汪家墩、张家岭、马涧桥5个分哨,各安置哨兵2名。
  民国28年,县邮政局先后撤迁至玉阶、卢家村。次年,县电报局由江西无线电讯总队改编为江西省无线电讯总队第5中队36分队。配队长、报务员、司书、工役各1人,驻阳峰罗家村。
  民国34年,县邮政局经辗转迁移,从南峰街迁回县城时,县邮政局下辖有徐家埠、张家岭、蔡家岭、周溪、茅铺岭、汪墩、南峰街、马涧桥、漳田渡、土塘、玉阶、三汊港、东大街代办所1 3个,另有信柜9个。民国36年,递步哨裁撤。次年,县政府电话室更名为电话总机房。
  1949年,县邮政局、电话总机房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是年,全县有邮政代办所23处,邮票代售处6处。
  1953年,县邮政局与电话总机房合并,成立县邮电局,定为五等邮电局,是年,其他服务网点为46处,其中邮政代办所25处。1 954年,开始对全县25处私商代办所进行全面整顿。至1955年,因设置地点不宜,撤去4处,新增l处,是年县邮电局被划为七等邮局。
  1956年以后,农村支局不断增设。至1961年,全县有北山、新桥、杨州、徐埠、左里、苏山、张岭、鸣山、盐田、大港、双桥、南峰、周溪、三汊港、大沙、东山、南山、土塘、七角、新妙等自办邮电所20处。另有社办交换点17处,邮政所l处。其它服务网点1 42处。
  1962年,机构精简,撤去南山、大港邮电所及新妙邮政所,同时将东山、北山、苏山、新妙邮电所转为社办。是年,全县有自办邮电所1 4处,邮政代办所1 6处。
  1966年,都昌徐埠进家山兴建长途电话机务增音站(徐埠304机务站),属中央邮电部304工程项目,于1968年竣工投入使用。
  1969年7月,县邮电局与广播站合并为都昌县邮电广播局,至是年12月又分设。1970年4月,县邮电局分为邮政局与电信局,电信局由县人民武装部接管。1973年,电信撤销军管,邮政、电信合并,县邮电局恢复。至1980年,被定为四等邮局。
  1987年,县邮电局下辖邮电所13处,邮政所6处,邮政代办所4处及304机务站。设置的其它服务网点558处,1988年,东山、西源等邮政代办所改为邮电所,并增设杭桥、化民、狮山、盐田、北炎、芗溪、北山7个代办所,专办电信业务。
  1989年,经省局批准,将原张岭邮电所改为蔡岭邮电支局。是年,全县有农村邮电所18个,代办所11个,其他服务网点537处。
  第二节通信管理质量管理建国时至1953年,由于人员少,质量管理无专职人员,邮政质量管理及检查,由局长兼负,电信质量管理,由电话总机房主任负责。
  1954年,开始配备县内电话管理员1人。1956年,增配乡邮指导员1人,负责全县邮政、电信业务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各班、组所配备兼职质量检查员,采取自查、互查、定期检查与领导抽查的形式,对全县邮电通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出口邮件依照“两个双不”(不复核不出手、不检查不出口)的检查制度,力求准确无误。出现问题则根椐“三不放过”(问题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分明不放过,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
  1955年,在质量检查中,发现2人私拆他人信件,对其各进行了严肃处理,并记大过1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废除,通信质量有所下降。1971年,误将发往南丰县的机要文件,发送到县内南峰公社,造成机要文件泄密。1 972年,丢失总包2次,机要文件投送脱班1次,积压1天。1973年,丢失特种挂号信】封,邮件重大延误计31次。
  1976年以后,逐步恢复建立保卫保密、原始登记、交接验收、勾挑核对、平衡合拢、复述复核、投递签收、话务回叫、电报时限等有关制度。1977年专职质量检查员增至4人。
  1982年,县邮电局开始推行邮电通信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小组4个,分期举办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学习班。将16项质量考核指标分解下达到相应的班、组、所和个人,并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同生产奖金挂钩。机线员实行机线投施维护质量考核,乡邮员实行投递质量考核。定期走访用户,听取意见并召开质量分析会。1983年,全县邮电通信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3. 75%,比上.年提高6. 25%。是年,县邮电局被评为江西省邮电系统优质服务企业。
  1985年,为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成立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1987年,全县邮电通信质量稳定提高率91. 66%。是年县邮局、所妥投疑难信160余封,疑难电报30余封。
  1988年,县局各班组及农村部分邮电所建立QC小组,并先后开办了话务、营业、投递、机线4大工种的业务技术培训班。当年,县局派出的代表在参加全市各项业务技术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二及2个个人第一。1989年,省局下达的18项通信质量考核指标全部完成,邮电通信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4.4 4%。
  设备管理民国23年,县电话室有主任兼技术员、机工、线工各1人,负责县内电话机线的维修。
  建国以后,随着通信设施的增置,县邮电局于1 958年建立技术培训学校,组织人员学习,分期对机线、话务、乡邮、营业1大工种进行技术培训,以技术素质的提高促进设备管理。机线员要求达到“四懂”(懂技术、设备、维修、章程)、“四会”(会操作、调测、抢修、排障)、“四过硬”(操作、维护、质量、复杂情况面前过得硬)。对设备管理的总要求是:设备完好,技术资料齐全。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通信设施被偷盗、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1 973年1 2月,徐埠至左里的苏山辖地电线杆被偷锯,致使电路中断达1 4小时:1975年,县至大沙的东山辖地电线2次被人偷割。南峰、徐埠、七角等地因机动车辆装载高、超速运行,多次撞倒电杆,挂断电线。此3年中,全县因设备遭到人为破坏而致使通信中断的事故达20起,直接经济损失为7500余元。
  为保护通信设施,1 976年2月,都昌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保护邮电通信畅通的通知》。县邮电局会同公安部门对通信线路进行定期检查。同时,将线路的维护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落实到沿线附近的生产队,层层分工,分段维护。1 980年,全县通信设备总完好率为54.1%,其中,中继杆线完好率为46. 5%。
  1 982年,县公安局与邮电局联合发出《关于保护通信线路设施安全的联合通告》.并进行广泛宣传。是年,县邮局改革设备管理制度,实行包机包线、预检预修、定期检查、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同时根据设备管理的新技术要求,每年选送职工学习进修。至1987年,有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9人,是年,全县通信设备总完好率为89%。其中,中继杆线完好率为87. 9%,载波设备完好率为1OO%,用户杆线完好率为83%。1988年,县局举办机线新增设备维护技术短训班,受训人员达120余人次。1989年,全县通信设备总完好率达90%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