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4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电信
分类号: F6
页数: 4
摘要: 民国26年,都昌与浮梁通1条电报线路,县电报局开办有线话传电报业务。建国初,1949年至1952年,电报传送均为邮传,1953年,县邮局建立报房,极少量电报用长途电话话传。是年,全县去报量为197张。长途电话业务由县政府电话室办理。日军入境后,线路遭受破坏,直至解放前夕,未能完全修复。用1部单机通话,各地打来的长话由县邮局传呼。304机务站担负外省及本省横跨都昌县境长话线路的载波增音任务,凡进入都昌的长途线路全经过该站。抗战期间,县政府总机室搬迁,市话废止,至民国34年迁回后恢复。
关键词: 电信 邮电发展

内容

民国26年(1937年),都昌与浮梁通1条电报线路,县电报局开办有线话传电报业务。
  民国28年,日军侵入县境,电报线路遭.到破坏,次年,县电报局被改编为江西省无线电讯总队第5中队第36分队,置有5瓦无线收发报机1部,5瓦手摇发电机l部,实行无线电收发报。只专为办理省、县政府公务电报、军情电报业务。
  建国初,1949年至1952年,电报传送均为邮传,1953年,县邮局建立报房,极少量电报用长途电话话传。是年,全县去报量为197张。1 958年,县邮电局安装“莫尔斯”人工有线电报机1部,开通县至九江有线人工幻报电路1条,话传明码电报改为人工机明码电报。当年,电报去报2865张。
  1964年,县邮电局设置55型1 5瓦无线报话机双功电台l部,开通县至九江无线电报电路1条,是年,电报去报1. 27万张。 1975年,县邮电局安装T51型电传机l部,开通县至九江电传电路1条,实现县至九江电报电传。当年全县去报为4. 03万张。至1 980年,县至九江电传报路另配BD055型电传机1部。 1983年,引入全晶体管调频制双路音频载报机l部,电报通讯由幻线传输,改为二次复用,直接由载波电路传输。
  1987年,县邮电局报房安装开通BHC83C汉字电传终端机。1988年,县邮电局先后启用ASR-12日本产电子电传机和BFD02型程控光电式单机头发报机,使电报传输技术由机械制式进入计算机程控。1989年,县至九江有明载、无线报路各1条。农村拍发电报由当地支局、所话传,然后由县局报房发往各地。是年,全县电报去报量共为6. 42万张。
  第二节电话长途电话民国24年(1935年),都昌有长话线路1条,即县至湖口长话线。长途电话业务由县政府电话室办理。民国27年,日军压境,县政府决定接通邻县电话,增架县至鄱阳、彭泽、浮梁长话线。日军入境后,线路遭受破坏,直至解放前夕,未能完全修复。
  1953年1 2月,架通都昌至湖口长话线,为2.6毫米单铁线,全长123. 23杆公里。用1部单机通话,各地打来的长话由县邮局传呼。是年,全县长话去话110张。
  1956至1958年,增架都昌至九江、湖口长话线各1对,均为4.0毫米铁线。1959年,县邮电局安装长途交换机l部,容量为30门。当年,长话去话8162张。
  1968年,徐埠304机务站安装开通12路载波增音机3端。304机务站担负外省及本省横跨都昌县境长话线路的载波增音任务,凡进入都昌的长途线路全经过该站。1969年,全县长话去话6602张。
  1974年,县至九江3路载波长话电路试开,次年正式投入使用。1976年,县局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扩大到60门。是年全县长话去话1. 76万张。
  至1982年,都昌至九江有明线长话线路2条。其中1条为3.O毫米铜线,开通县至九江12路载波机。1984年,县局安装BB-1长途半自动拨号终端设备,县至九江长话开始有直接拨号。1987年,长话去话5.8万张,其中通往港澳的为3张。
  1989年,县局自行安装开通县至九江ZGD-I型高12路载波机,长话容量由1 2路增至24路。同时,开通DD14长话半自动对端设备,取代BB-l半拨终端设备。将长话自动拨号电话电路增至4路。当年长话去话达5.9万张。
  市内电话民国26年,市内电话用户仅为县政府会计室、政府办公室、陶公庙区署、东街县商会、圣庙军队5家。线路总长为0. 75杆公里,均为14号铅丝线。用户单机均为西门子桌机。
  抗战期间,县政府总机室搬迁,市话废止,至民国34年迁回后恢复。
  1949年,县政府总机室有交换机1台,容量5门,用户单机5部,实占5门。是年至1953年,市话线路只有5根电杆,其它东扯西搭的市话线犹如“蜈蚣脚”。1953年10月,九江中心站来员,对县市话线进行大修,架设明线全长111.9对公里,线径均为2.0-2.5毫米铁线。次年,市话开始设有0. 113皮长公里的铅包电缆。同年市话交换机容量扩充到70门,实占59门。
  1 959年,县邮电局迁至东风大道北56号,市话电缆变动性较大。出局铅包电缆扩充到200对,长度为1.647皮长公里。市话交换机容量增大至200门,实占170门,用户为1 54户。
  1964年,为缓解市话供需矛盾,对出局电缆再一次改修扩充,是年,出局电缆为300对,其中,局门往东风大道方向1 00对,往东、西街方向l00对,往金街岭方向1 00对。
  1974年,铺设地下电缆0. 05皮长公里。1977年市话交换容量为400门,实占254门,用户为21 8户。
  1982年,县邮局自行设计施工,更新市话电缆0. 28皮长公里,出局电缆扩充到500对。至1 984年,全县市话线实现了电缆化。 1987年,市话电缆为10.9皮长公里,其中地埋式为0. 61皮长公里。市话交换机容量为500门,装机用户由1949年的4户发展到388户。其中,县造船厂、农机厂、粮贸大楼、供电公司等用户还安装了总容量为120门的用户小交换机。1989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扩充到600门,市话电缆总长增至11.8皮长公里。
  农村电话民国26年,县电话室装有德国制1 0门总机,除与城内5户通话,还接通与三汊港、马涧桥、徐家埠区署及枫田村、新桥、汪家墩、石子桥、彭埠桥、西舍里、盐田、大港街、土塘等保联通话线路。杆线为14号铁质单线木杆。民国37年,有12个乡镇公所架通电话线路,未通话乡镇为7个。
  1949年,农村电话杆程总长83杆公里,线径采用1.4和2.O毫米铁线,农村交换点为1处。至1953年,农话杆路全长172杆公里,线径以2.0毫米铁线为主,其中架空明线为98对公里。交换点有三汊港、土塘、徐埠3处,各安装有交换机l部,总容量为15门,农话用户28户(含同线电话)。
  1957年,县至三汊港、土塘、周溪、南峰中继线路,改架为2.O毫米铁质双线同路。同年,农话交换点有7处,装机总容量为1 80门,农话用户为153户。
  1959年,为适应全国大跃进形势的需要,专门组织力量,将农话线路架通至全县各牛产大队。是年,农话杆路全长1 1 1 5公里,农话交换点19个,装机总容量470门,农话单机为501部,形成社社有交换机、队队通电话的简便农话网络。
  1964年至1971年,三汊港一周溪、南峰一万户、南峰一芗溪、大沙一和合、三汊港一西源、三汊港一马涧、左里一多宝的乡际农话中继线先后换架为2.O毫米双铁线。1972年,县至徐埠线路换竖方形水泥杆,为都昌县第一条农话水泥杆线路。同时,该线路改架1.O毫米双铁线。
  1973年,县引进农话单路载波’设备5套,共10端,于三汊港、周溪、马涧、双桥邮电所各安装1套。开通县至4个乡村邮电所的单路载波电路。1975年,农话线路开始使用塑料外皮电缆,出局全长为0. 965皮长公里。次年,全县农话去话2.1万张。
  1978年,县局与徐埠邮电所安装3路载波机两端,开通县至徐埠3路载波电路,使张岭至县局农活为直达电路。取消北炎三级接转电话。是年,农话去话24.5万张。1981年,县局与三汊港邮电所安装环九路载波机2套,开通县至三汊港3条环路载波电路。
  1986年,省局拨入·套BJDD-dA特高频3路无线载波电话机,经调测,于1987年5月开通县至中馆直达话路3条。
  1 987年,全县农话杆程总长为187杆公里。其中农话中继杆路实现了水泥杆化,全长245. 66杆公里。农话出局电缆总长16.7皮长公里。农话交换点共31处,装机总容量为1 01 0门。农话用户为536户,全县30个乡(镇).329个行政村已通话,5个乡(镇)装有载波电话机(含环路),25个乡(镇)与县局有直达电路。1 989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扩容到1050门,农活中继电路(含环路)共26路,其中载波1 1路。是年,农话通话为25.1万张。
  [=此处为表格(1949-1989年全县电信业务量概况)=]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