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3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邮政
分类号: F631.9
页数: 4
摘要: 民国初期,县邮局及私商代办所、信柜办理的函件业务主要为普通信函。至民国33年,县邮局办理的函件业务项目有:国内、国际平信,单、双挂号信,航空平、单、双快信,印刷品、明信片等。业务量为每天出口约200件。建国后,各种函件业务项目相继开办,业务量也逐渐增大。1957年,军邮通信将机要通信业务交付给邮电部门,县局随之增办机要函件业务。1960年,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1962年增办国际挂号信函业务,同时恢复国际平信业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给据函件的回执业务随邮件回执业务的取消而停办。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社会信息交流迅速扩大。保价包裹分甲、乙两类。是年全县出口包裹0.6l万件。1986年12月21日,成立都昌县集邮协会。
关键词: 邮电业 发展史

内容

民国初期,县邮局及私商代办所、信柜办理的函件业务主要为普通信函。至民国33年(1944年),县邮局办理的函件业务项目有:国内、国际平信,单、双挂号信,航空平、单、双快信,印刷品、明信片等。业务量为每天出口约200件。
  建国后,各种函件业务项目相继开办,业务量也逐渐增大。1949年,全县出口函件为3.4万件。
  1952年,函件业务增办盲人读物、保价印刷品、保价信等。是年出口函件为8.2万件。
  1957年,军邮通信将机要通信业务交付给邮电部门,县局随之增办机要函件业务。当年,出口机要函件0.7万件。
  1960年,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1962年增办国际挂号信函业务,同时恢复国际平信业务。是年出口函件为51.2万件。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给据函件的回执业务随邮件回执业务的取消而停办。直至1975年恢复。1976年,全县出口函件为45.2万件,其中机要函件为233件。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社会信息交流迅速扩大。1987年,全县出口函件为95. 90万件,其中寄往国际及港澳的出口给据函件为160件。1989年,全县出口函件达103.6万件,人均交寄信函1.7封,业务量比1949年增加30多倍。
  包裹民国33年,县邮局办理的包裹业务主要为普通包裹,其业务量为每天进出口4-5件。
  建国以后,包裹业务项目渐次开办,1952年,开办保价包裹、快递小包和保价快递小包业务。保价包裹分甲、乙两类。当年,全县出口包裹为0. 08万件。
  1979年,增办国际包裹业务。是年全县出口包裹0.6l万件。
  1986年7月,开办商品包裹业务。1987年,全县出口包裹1. 87万件。1 989年,出口包裹增至2. 05万件,为1949年的43.2倍,其中出口商晶包裹为1.9万件。
  汇兑民国.33年,县邮局办理普通汇兑业务,每天进出汇票2-3张。民国34年,全县有7个代办所办理小款汇兑业务。当年共开发8600元,兑付17300元。
  建国后,县邮局及下属各所均办理普通汇兑业务。1950年,全县出口汇票1763张。 1958年,县邮局开办电报汇兑业务,是年全县出口汇票6824张。
  至1980年,汇兑业务取消每笔汇款最高为300元的限额,放宽到最高5000元。1987年,全县出口汇票2. 37万张,进口汇票兑付金额为40.】万元。
  1989年,出口汇票达2.2万张,为1949年的34倍多。进口汇票兑付金额为41.2万元。
  [=此处为表格(1949-1989年全县邮政出口业务量概况)=] 报刊发行 1949年,都昌县邮政局始开办报刊发行业务。当年累计发行报纸7. 35万张,杂志4269份。
  1954年,县邮局改善收订工作,加强对农村的报刊发行工作,是年,计发行《新农村报》、《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学习建设》等报纸35万份,杂志3万份。
  至1958年,全县乡、营、连都订有《人民日报》、《江西日报》、《九江日报》、《都昌日报》等,排(现村民小组一级)订有《九江日报》、《都昌日报》。全年累计发行报纸210万份,杂志1 0万份。1959年2月,成立县报刊发行委员会。县宣传部、文教局、团县委、总工会、妇联、报社及各乡(场)成立相应组织,生产管理区设有发行站。是年,报刊发行总量比上一年增加5.9万份。
  “文化大革命”期间,报刊发行受到冲击。1968年,报刊发行种类削减为“二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当年共计发行报纸195.7万份,杂志2.8万份。
  1978年后,全县报刊发行量大增,1985年,县邮局设置邮亭,开办报刊零售业务。
  1987年,全县报刊发行种类达1 890种,其中报纸343种,杂志1547种。累计发行报纸393.1万份,杂志41.4万份。1 989年,累汁发行报纸563万份,杂志40.1万份。全县人均订阅报刊1 0余份。
  集邮建国后,50至70年代,县内集邮活动多于民间开展。1985年,县邮电局始专设集邮门市部,销售各种邮票,正式开办集邮业务。
  1986年12月21日,成立都昌县集邮协会。第一次代表会有社会各界及会员代表44人。同时,举办了首次邮展,发行协会成立纪念封和邮展纪念封各1枚。至1987年,销售邮票种类为194种,集邮协会会员发展到39人。1989年,集邮门市部销售各种邮票款达16270元。
  第二节邮件传递邮路民国26年(1937年),都昌主要有县至漳田渡、杨培祥村旱班邮路2条,单程总长102.5公里;县至吴城水上邮路1条,单程30公里。
  民国27年,由于日军封锁,县至吴城水上邮路停班。都昌进出口邮件改由浮梁传递,县至漳田渡邮路延伸至鄱阳石门街。全长150公里,逐日班。
  民国34年,县邮局随县政府机关撤迁而搬至南峰街,县内邮路进行了改组。民国36年,开都昌至星子邮路,其路线为都昌县城——破塘塍——傅家桥——刘逊桥,渡左蠡湖,迄星子。全长30公里,隔日班。
  建国时,都昌主要有县至肖家岭、湖口、浮梁、星子邮路4条,总长310公里。
  1951年至1953年,为配合土地改革,先后两次调整县内邮路。1953年,县社邮路有县城至徐埠、刘逊桥、漳田渡、大港4条。1954年,增开县城至新桥邮路。是年,全县邮路总长为458公里,均为步班。
  1955年,开都昌——九江委办客轮邮路。1957年,开全县第一条自行车邮运、投递邮路。即土塘——漳田渡一线,全程57公里。1958年开县城至双桥委办汽车邮路,长55公里。
  1959年,九江至都昌自办汽车邮路开通。当年并增开县城至周溪邮路。
  1 962年,县内邮路再次调整。是年调整后县内邮路共有37条,其中县社邮路有县城至三汊港、西山、矶山、南山、双桥5条。邮路总长为1307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275公里,委办汽车邮路92公里。
  1977年,九江地区开通至都昌的直达邮车经张岭、徐埠、新桥、七角进县邮电局;出局经东山、大沙、三汊港、土塘返回,实行当天往返。
  1982年,全县邮路始实行自行车、汽车化。至1989后,全县有邮路58条,其中邮运邮路23条,农村投递邮路35条,邮路总长为1953.9公里。全县100%的乡(镇),99%的行政村,30%的村民小组已通邮路。
  邮运工具清代铺递官方文书,主要用马匹,另备驿船供水路使用,民国时期,邮运、邮递则多为步班。
  建国时,县内邮件运递仍为步班,多则挑运,少则包背。
  1956年,县邮电局置大板车1辆,用于县局至南河头码头接站。同年,购进马1匹,用于县城至三汊港一线邮运。
  1956年,省局拨给县局自行车2辆。次年县局拥有自行车13辆。1969年,购进上海产摩托车1辆。1971年,添置三轮摩托l辆。1978年置三轮脚踏车1辆,用于县局至汽车站接运邮件。
  1989年,县局与下属各所的邮件投递均用自行车,共有52辆。
  投递民国37年,都昌邮局有邮差4人,负责县城至浮梁、湖口、星子3条邮路沿线的13个代办所、9个信柜的邮件运送,均为隔日1次。同年,县城邮件投递有信差1人。
  建国后,1950年县邮政局有邮运员5人,县城至湖口邮路的附近代办所邮件投递为每天1次,县至肖家岭、浮梁邮路沿线附近的代办所邮件投递为两天1次。县城投递有邮递员1人,每天1次。
  1954年,县城邮件投递开始使用自行车。至1960年,全县邮路总长中的52%为自行车、汽车邮路。是年,当天可投递到邮件的公社有18个,生产大队1 39个。
  1973年,全县邮路总长的94%为自行车、汽车邮路。当年,邮件投递频次每天1次,所到的公社(场)有34个,生产大队有162个,生产小队有320个。
  随着邮路的增长及自行车、汽车化,邮件投递时效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至1989年,全县有邮递员31人。其中负责县城投递的有2人,投递频次每天2次,是年,全县自编人员的投递点有1 006个,各类委办人员的投递点有3506个。邮件每天投递1次,所到的乡(镇)有30个,行政村362个,村民小组有289个。另外,全县22%的行政村,92%的村民小组的邮件投递为2天或3天1次。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