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装卸搬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装卸搬运
分类号: F5
页数: 2
摘要: 清末至民国初期,都昌县城及徐埠、周溪、土塘、三汊港等滨湖商埠,均有临时性的搬运工,装卸搬运靠肩挑、背扛。重物则多人合抬,时称搬运工为“箩帮”、“箩脚夫”。抗战胜利以后,民国35年,县城成立“箩帮”委员会,包揽一切搬运事宜。时分布在县城的小南门、大南门、西门及小东门的搬运工,由箩帮头统领,承揽私商货物,安排劳力,搬价面议,一般每担搬价为4-8两米。建国以后,1951年中共都昌县委派出工作组整顿“箩帮”,留20人,招收新工人10名,并成立中国搬运工会都昌县委员会。1954年,搬运业经第二次整顿,正式成立都昌县搬运队。是年货物装卸搬运量为12.3万吨,经济收入为53. 56万元。
关键词: 公路运输 运输发展

内容

清末至民国初期,都昌县城及徐埠、周溪、土塘、三汊港等滨湖商埠,均有临时性的搬运工,装卸搬运靠肩挑、背扛。重物则多人合抬,时称搬运工为“箩帮”、“箩脚夫”。 抗战胜利以后,民国35年(1946年),县城成立“箩帮”委员会,包揽一切搬运事宜。时分布在县城的小南门、大南门、西门及小东门的搬运工,由箩帮头统领,承揽私商货物,安排劳力,搬价面议,一般每担搬价为4-8两米。
  建国以后,1951年中共都昌县委派出工作组整顿“箩帮”,留20人,招收新工人10名,并成立中国搬运工会都昌县委员会。当年完成货物搬运量3500吨。
  1954年,搬运业经第二次整顿,正式成立都昌县搬运队。有职工56人,设7个生产班。同年,还正式组建了归县队领导的土塘、三汊港、周溪、徐埠4个搬运组,共有51人。
  1957年,县搬运队开始置有板车2部。1959年,县搬运队转为地方国营性质的搬运公司。未及一年,仍改为集体企业。1962年,县城装卸码头.安装牵引机1台,1968年购进第一部“起宏图”机动三轮车。
  随着港泊货船的增多,1971年县城相继成立了红旗居委会运输服务站、反修居委会运输服务站、都镇劳动调配站、都镇蔬菜副业队等群众性搬运组织。
  1974年,搬运公司职工有50人,拥有大板车43部、“起宏图”机动三轮13辆,当年搬运量为123000吨,收入172100元。
  1981年,县搬运公司成立由36名青年组成的青年装卸队,为货运汽车装卸搬运。当年货物搬运量为3万吨,收入18000元。1984年,公司实行经理聘请和承包责任制,当年合同职工143人,年搬运量为103248吨,职工年均收入1129元。
  1989年,县搬运公司有职工140人,拥有“起宏图”机动三轮车1 8辆、自动翻斗车4辆、码头起霞机吊机2台(每台起重能力为3吨)。是年货物装卸搬运量为12.3万吨,经济收入为53. 56万元。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