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22
颗粒名称: 客运
分类号: F550.3
页数: 2
摘要: 民国时,去南昌、吴城、星子、九江等地的客商,可搭乘运货去该地的便船,官员走水路外出,则可坐乘“红船”(官船)。建国初,都昌县水上客运,仍靠木帆船,1950年,客运量为6200人次。1 953年,九江至都昌班船开通,为拖轮拖带驳船代替客船。两船对开,容客量240人。是年,客运量为2. 02万人次,占水陆客运总量的25. 8%。通至黄金咀、周溪、万户、南峰等地,至1 969年停开。随着陆路客运的发展,去波阳的旅客多改为乘公共汽车。无樯帆,全靠摇橹撑篙行走,最大的不超过1 0吨,主要用于滩头驳运。其特点船民有谚云:尖头鸦尾肚如弓,航行搁浅易推动,船低仓浅装卸便,滩河驳运很适用。
关键词: 水路运输 水路发展

内容

民国时,去南昌、吴城、星子、九江等地的客商,可搭乘运货去该地的便船,官员走水路外出,则可坐乘“红船”(官船)。
  建国初,都昌县水上客运,仍靠木帆船,1950年,客运量为6200人次。1 953年,九江至都昌班船开通,为拖轮拖带驳船代替客船。当年,客运量为1 8200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08. 92万人公里。
  1 955年,九江——都昌——波阳班船开通。两船对开,容客量240人。1 958年南昌——都昌班船开通,客轮容客1 20人,隔日班。是年,客运量为2. 02万人次,占水陆客运总量的25. 8%。
  1961年县航运公司造船厂建成一艘45座位的“新都5号”木质小客轮。通至黄金咀、周溪、万户、南峰等地,至1 969年停开。
  随着陆路客运的发展,去波阳的旅客多改为乘公共汽车。1979年,九江——都昌——波阳轮船因来往于波阳的旅客少而改为九江——都昌直达轮船,隔日一班。
  1986年,九江至都昌班因乘客减少而停开。1987年,都昌——吴城——南昌一线,客运量为68099人次。1 989年1 2月,星子——都昌班开通,1 50个客位,隔日一班。是年,全县水上客运量为7211 3人次,客运周转量为3424.8万人公里。
  附:主要传统水运工具罗滩船:多造自周溪、西源、万户、芗溪等地。因其有8个仓口,故又称“八仓子”。吨位一般为10-30吨左右。适航于宽阔的江湖水面及水位较浅的滩河。其特点当地船民有谚云:首尾尖翘身子长,航速既快又破浪,舷低肚阔吃水浅,东西南北风可航。
  巴斗船:多造于矾山、北山、和合等地。最大的有50吨左右,吃水较深,适航于辽阔的江湖水域。其特点船民谚云:方头大尾船体高,后半舱位两篷罩,在仓掌舵保安全,夫妻驾船安居好。
  鸦尾船:分布于全县沿湖乡镇,中仓遮着两篷,露头露尾。无樯帆,全靠摇橹撑篙行走,最大的不超过1 0吨,主要用于滩头驳运。其特点船民有谚云:尖头鸦尾肚如弓,航行搁浅易推动,船低仓浅装卸便,滩河驳运很适用。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