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运
分类号: F550.3
页数: 2
摘要: 都昌浮踞鄱阳湖北岸。三面滨湖,水运便利。民国时期,徐埠、周溪、土塘、三汊港等沿湖商埠及县城的货物进出口运输,有矶山、周溪、万户、南峰、和合等地的私人木帆船各自承揽,时称“跑生意”。其出口物资多为运往景德镇的窑柴,载向九江、南昌等地的稻谷、菜油、干鱼、大豆等农副产品。进口商货多为布匹、盐、糖等生活用品。抗战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封锁,不少船民停航归田。至民国35年,于县城成立民船船员工会。次年,全县有船户为1 06户。次年成立船民协会。各业务港口派出业务员驻港,专门联系货运业务。无樯帆,全靠摇橹撑篙行走,最大的不超过1 0吨,主要用于滩头驳运。
关键词: 水路运输 水路发展

内容

都昌浮踞鄱阳湖北岸。三面滨湖,水运便利。民国时期,徐埠、周溪、土塘、三汊港等沿湖商埠及县城的货物进出口运输,有矶山、周溪、万户、南峰、和合等地的私人木帆船各自承揽,时称“跑生意”。其出口物资多为运往景德镇的窑柴,载向九江、南昌等地的稻谷、菜油、干鱼、大豆等农副产品。进口商货多为布匹、盐、糖等生活用品。
  民国25年(1936年),全县有大小木帆船819艘、总运载量为1 2285吨。抗战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封锁,不少船民停航归田。至民国35年,于县城成立民船船员工会。次年,全县有船户为1 06户。
  建国后,1953年进行水上民主改革。次年成立船民协会。1955年全县50%的船民入互助组,有木帆船360艘,运力为3800吨,另散处农村的副业船有320艘。
  1956年,在全县合作化高潮中,成立5个专业初级运输合作社,共有木帆船728艘,运力为7626吨。同年9月,根据上级对船舶进行定港定线的要求,转往修水港69艘,共720吨,转往星子港77艘,共1350吨。至1 958年,都昌港有木帆船487艘,运力为5767吨。是年货运量为148000吨,货运周转量为1339万吨公里。其中老爷庙型砂外运为54700吨。
  1959年初,运输合作社改名为都昌县水上运输公司,为地方国营,同年7月旋改为集体。
  1977年,县航运公司始有改装机帆船27艘,共578吨。另有木帆船261艘,共4787吨,是年,全县水上货运量为56. 82万吨,货运周转量为8094万吨公里,其中县航运公司船队货运量为23.7万吨,货运周转量为31 23万吨公里,营运收入为1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0%。
  随着水运船只的机械化及运载量的增大,县航运公司业务港口逐渐增设,至1978年,于省内外设置业务港口8个。各业务港口派出业务员驻港,专门联系货运业务。全县70%船舶分布于长江沿线港口揽货营运。是年,县航运公司完成货运量为23.】3万吨。货运周转量为6059万吨公里,营运收入为207.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户办、联户办水运船只日渐增多。至1 987年,全县个体、联户及其它乡办单位船舶共328艘,运力为18242吨,动力为6402马力,并成立了乡办、联户办箬堑、虬门航运公司。是年,县航运公司拥有船舶154艘,共7367吨、2854马力。其中铁质机驳船33艘,共2863吨、1164马力;箬堑航运公司拥有船舶60艘,共4438吨、1597马力;虬门航运公司航舶33艘,共2855吨、874马力。当年,全县水上货运量为37.15万吨,周转量为l5228.9万吨公里,其中个体营运货运量占全县水上总货运量的58. 8%。1 989年,全县水上货运量达42.8万吨,周转量为18929万吨公里,其中,县航运公司完成货运量为15.1万吨、货运周转量为7570万吨公里。
  客运民国时,去南昌、吴城、星子、九江等地的客商,可搭乘运货去该地的便船,官员走水路外出,则可坐乘“红船”(官船)。
  建国初,都昌县水上客运,仍靠木帆船,1950年,客运量为6200人次。1 953年,九江至都昌班船开通,为拖轮拖带驳船代替客船。当年,客运量为1 8200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08. 92万人公里。
  1 955年,九江——都昌——波阳班船开通。两船对开,容客量240人。1 958年南昌——都昌班船开通,客轮容客1 20人,隔日班。是年,客运量为2. 02万人次,占水陆客运总量的25. 8%。
  1961年县航运公司造船厂建成一艘45座位的“新都5号”木质小客轮。通至黄金咀、周溪、万户、南峰等地,至1 969年停开。
  随着陆路客运的发展,去波阳的旅客多改为乘公共汽车。1979年,九江——都昌——波阳轮船因来往于波阳的旅客少而改为九江——都昌直达轮船,隔日一班。
  1986年,九江至都昌班因乘客减少而停开。1987年,都昌——吴城——南昌一线,客运量为68099人次。1 989年1 2月,星子——都昌班开通,1 50个客位,隔日一班。是年,全县水上客运量为7211 3人次,客运周转量为3424.8万人公里。
  附:主要传统水运工具罗滩船:多造自周溪、西源、万户、芗溪等地。因其有8个仓口,故又称“八仓子”。吨位一般为10-30吨左右。适航于宽阔的江湖水面及水位较浅的滩河。其特点当地船民有谚云:首尾尖翘身子长,航速既快又破浪,舷低肚阔吃水浅,东西南北风可航。
  巴斗船:多造于矾山、北山、和合等地。最大的有50吨左右,吃水较深,适航于辽阔的江湖水域。其特点船民谚云:方头大尾船体高,后半舱位两篷罩,在仓掌舵保安全,夫妻驾船安居好。
  鸦尾船:分布于全县沿湖乡镇,中仓遮着两篷,露头露尾。无樯帆,全靠摇橹撑篙行走,最大的不超过1 0吨,主要用于滩头驳运。其特点船民有谚云:尖头鸦尾肚如弓,航行搁浅易推动,船低仓浅装卸便,滩河驳运很适用。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