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1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运输
分类号: F550.3
页数: 4
摘要: 货运都昌浮踞鄱阳湖北岸。三面滨湖,水运便利。民国时期,徐埠、周溪、土塘、三汊港等沿湖商埠及县城的货物进出口运输,有矶山、周溪、万户、南峰、和合等地的私人木帆船各自承揽,时称“跑生意”。其出口物资多为运往景德镇的窑柴,载向九江、南昌等地的稻谷、菜油、干鱼、大豆等农副产品。进口商货多为布匹、盐、糖等生活用品。至民国35年,于县城成立民船船员工会。次年成立船民协会。各业务港口派出业务员驻港,专门联系货运业务。全县70%船舶分布于长江沿线港口揽货营运。货运周转量为6059万吨公里,营运收入为207.6万元。途设蔡岭代办站,翌年5月26日,景德镇公共汽车通往都昌城。是年两条营运线路上的客运量为6.1万人次,客运
关键词: 水路运输 水路发展

内容

货运都昌浮踞鄱阳湖北岸。三面滨湖,水运便利。民国时期,徐埠、周溪、土塘、三汊港等沿湖商埠及县城的货物进出口运输,有矶山、周溪、万户、南峰、和合等地的私人木帆船各自承揽,时称“跑生意”。其出口物资多为运往景德镇的窑柴,载向九江、南昌等地的稻谷、菜油、干鱼、大豆等农副产品。进口商货多为布匹、盐、糖等生活用品。
  民国25年(1936年),全县有大小木帆船819艘、总运载量为1 2285吨。抗战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封锁,不少船民停航归田。至民国35年,于县城成立民船船员工会。次年,全县有船户为1 06户。
  建国后,1953年进行水上民主改革。次年成立船民协会。1955年全县50%的船民入互助组,有木帆船360艘,运力为3800吨,另散处农村的副业船有320艘。
  1956年,在全县合作化高潮中,成立5个专业初级运输合作社,共有木帆船728艘,运力为7626吨。同年9月,根据上级对船舶进行定港定线的要求,转往修水港69艘,共720吨,转往星子港77艘,共1350吨。至1 958年,都昌港有木帆船487艘,运力为5767吨。是年货运量为148000吨,货运周转量为1339万吨公里。其中老爷庙型砂外运为54700吨。
  1959年初,运输合作社改名为都昌县水上运输公司,为地方国营,同年7月旋改为集体。
  1977年,县航运公司始有改装机帆船27艘,共578吨。另有木帆船261艘,共4787吨,是年,全县水上货运量为56. 82万吨,货运周转量为8094万吨公里,其中县航运公司船队货运量为23.7万吨,货运周转量为31 23万吨公里,营运收入为1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0%。
  随着水运船只的机械化及运载量的增大,县航运公司业务港口逐渐增设,至1978年,于省内外设置业务港口8个。各业务港口派出业务员驻港,专门联系货运业务。全县70%船舶分布于长江沿线港口揽货营运。是年,县航运公司完成货运量为23.】3万吨。货运周转量为6059万吨公里,营运收入为207.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户办、联户办水运船只日渐增多。至1 987年,全县个体、联户及其它乡办单位船舶共328艘,运力为18242吨,动力为6402马力,并成立了乡办、联户办箬堑、虬门航运公司。是年,县航运公司拥有船舶154艘,共7367吨、2854马力。其中铁质机驳船33艘,共2863吨、1164马力;箬堑航运公司拥有船舶60艘,共4438吨、1597马力;虬门航运公司航舶33艘,共2855吨、874马力。当年,全县水上货运量为37.15万吨,周转量为l5228.9万吨公里,其中个体营运货运量占全县水上总货运量的58. 8%。1 989年,全县水上货运量达42.8万吨,周转量为18929万吨公里,其中,县航运公司完成货运量为15.1万吨、货运周转量为7570万吨公里。
  客运民国时,去南昌、吴城、星子、九江等地的客商,可搭乘运货去该地的便船,官员走水路外出,则可坐乘“红船”(官船)。
  建国初,都昌县水上客运,仍靠木帆船,1950年,客运量为6200人次。1 953年,九江至都昌班船开通,为拖轮拖带驳船代替客船。当年,客运量为1 8200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08. 92万人公里。
  1 955年,九江——都昌——波阳班船开通。两船对开,容客量240人。1 958年南昌——都昌班船开通,客轮容客1 20人,隔日班。是年,客运量为2. 02万人次,占水陆客运总量的25. 8%。
  1961年县航运公司造船厂建成一艘45座位的“新都5号”木质小客轮。通至黄金咀、周溪、万户、南峰等地,至1 969年停开。
  随着陆路客运的发展,去波阳的旅客多改为乘公共汽车。1979年,九江——都昌——波阳轮船因来往于波阳的旅客少而改为九江——都昌直达轮船,隔日一班。
  1986年,九江至都昌班因乘客减少而停开。1987年,都昌——吴城——南昌一线,客运量为68099人次。1 989年1 2月,星子——都昌班开通,1 50个客位,隔日一班。是年,全县水上客运量为7211 3人次,客运周转量为3424.8万人公里。
  附:主要传统水运工具罗滩船:多造自周溪、西源、万户、芗溪等地。因其有8个仓口,故又称“八仓子”。吨位一般为10-30吨左右。适航于宽阔的江湖水面及水位较浅的滩河。其特点当地船民有谚云:首尾尖翘身子长,航速既快又破浪,舷低肚阔吃水浅,东西南北风可航。
  巴斗船:多造于矾山、北山、和合等地。最大的有50吨左右,吃水较深,适航于辽阔的江湖水域。其特点船民谚云:方头大尾船体高,后半舱位两篷罩,在仓掌舵保安全,夫妻驾船安居好。
  鸦尾船:分布于全县沿湖乡镇,中仓遮着两篷,露头露尾。无樯帆,全靠摇橹撑篙行走,最大的不超过1 0吨,主要用于滩头驳运。其特点船民有谚云:尖头鸦尾肚如弓,航行搁浅易推动,船低仓浅装卸便,滩河驳运很适用。
  第二节陆运货运民国时期,陆路货运全靠肩挑背驮,土车推运。
  建国以后,于1957年5月在县城邵氏老厅设汽车站。随景湖、都蔡两公路的建成,始由汽车站兼营货运。是时有货车3辆,运载量为7.5吨,当年完成货运量700吨。1968年汽车站货车添至5辆,载运量12.5吨。同年1 2月,县交通局建立县汽车队。置备货车4辆,运载量10吨。1969年汽车站与县汽车队总货运量为1. 49万吨,货运周转量为39.6万吨公里。此后,货运汽车不断增多。1974年,县粮食局又成立行业性的专业汽车队,拥有货车II辆,总运载量81吨。1979年,全县有货运汽车1 04辆,总运载量为286吨;大型拖拉机262辆,总运载量536吨;手扶拖拉机221辆,总运载量110.5吨。当年全县陆路货运量为4. 65万吨,货运周转量为169. 89万吨公里。
  1981年10月,都昌县汽车队并入县汽车站统一营运。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运输车辆,难以满足社会需求。1982年以后,农村和城镇个体户相继购买货运汽车和拖拉机。1984年,随着江西省交通厅发出《关于放宽、搞好交通运输的通知》后,私营货运发展更快,当年即有私人购置汽车31辆、大型拖拉机22辆、手扶拖拉机21 3辆。
  1987年,全县拥有货运汽车329辆、大型拖拉机308辆、手扶拖拉机1 254辆。其中户办、联户办货运汽车为89辆、大型拖拉机225辆,小手扶拖拉机则均由个体户购置。是年,全县陆路货运量为25. 52万吨,货运周转量637. 16万吨公里。其中个体营运货运量为13. 46万吨。货运周转量为605. 38万吨公里。1989年,全县陆路货运量为37. 71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345. 93万吨公里。
  客运民国年间,都昌县城及附近设有车行、马行、轿行,私营客运。车行、轿行同设于官塘北段家祠堂旁。车行内置土车20部。轿行,有“轿夫头”统领,轿夫最多时有60名。马行,有县城李姓与城郊松梵余家等处。李姓马行,备马5至6匹,一马一夫。是时租马下乡,马夫费6角、马费1元。3行乘客多为官富。
  建国后,1 957年始建汽车站,置客车l辆,营运于都昌——蔡岭——湖口——九江的l条客运线上。途设蔡岭代办站,翌年5月26日,景德镇公共汽车通往都昌城。后每日对开各1班,营运线路即为都昌——蔡岭——中馆——景德镇,中设中馆区乡站。是年两条营运线路上的客运量为6.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387.5万人公里。
  1961年,县汽车站迁至城区北魏家岭。1963牟,开中馆——南峰l条县内客运线。1964年,县汽车站拥有客车3辆,增开都昌一三汊港——周溪客运线1条,途设三汊港代办站。是年,4条客运线上计客运量为1 1.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518.7万人公里。
  1970年,随着都七公路修通,都景客运线增道经东山、大沙、三汊港、七里桥、中馆通往景德镇。同年县汽车站迁至城区东风路口,次年站有客车添至4辆,当年客运量为49.1万人次。
  1980年,县汽车站拥有客车1 4辆。当年客运量为93.2万人次。其中加班输送旅客达4.3万人次。都景线加班383车次,都九线加班21车次,县内加班374车次。1982年,都昌汽车站组建为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都昌分公司。拥有客车25辆,年客运量1 1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4960万人公里,营运收入达1329469元。上交税利28822元。同年,全县34个社场有32个已通客车,并先后增开都昌至周溪、万户、多宝、中馆、三汊港、盐田等地的夜宿班。
  1982年以后,随着市场的再度开放。都昌客运相应地进一步发展。全县城乡不断出现私人购置车辆进行客运。1 987年,全县有大客车62辆,其中城镇个体户共拥有17辆。同时,大港、大树、七角、汪墩、大沙、和合、三汊港等地私人购置用于短路客运的带篷三轮共1 45辆。同年,大港——九江每日班客车开通。1 989年,全县有客车64辆,其中县汽车公司有37辆,城乡个体户有26辆。县汽车站开有客运线1 8条,总长1 598公里;每天总发46班次,其中都九线5班次、都景线6班次。客运沿线设有招呼站4 4处、区乡站4处、代办站3处。同年1 2月,开都昌——南昌客运线、途径湖口、九江、隘口、德安、虬津等地隔日班。当年全县客运量为228. 95万人次,周转量为8275. 02万人公里,其中个体户客运量为78. 95万人次。
  第三节装卸搬运清末至民国初期,都昌县城及徐埠、周溪、土塘、三汊港等滨湖商埠,均有临时性的搬运工,装卸搬运靠肩挑、背扛。重物则多人合抬,时称搬运工为“箩帮”、“箩脚夫”。 抗战胜利以后,民国35年(1946年),县城成立“箩帮”委员会,包揽一切搬运事宜。时分布在县城的小南门、大南门、西门及小东门的搬运工,由箩帮头统领,承揽私商货物,安排劳力,搬价面议,一般每担搬价为4-8两米。
  建国以后,1951年中共都昌县委派出工作组整顿“箩帮”,留20人,招收新工人10名,并成立中国搬运工会都昌县委员会。当年完成货物搬运量3500吨。
  1954年,搬运业经第二次整顿,正式成立都昌县搬运队。有职工56人,设7个生产班。同年,还正式组建了归县队领导的土塘、三汊港、周溪、徐埠4个搬运组,共有51人。
  1957年,县搬运队开始置有板车2部。1959年,县搬运队转为地方国营性质的搬运公司。未及一年,仍改为集体企业。1962年,县城装卸码头.安装牵引机1台,1968年购进第一部“起宏图”机动三轮车。
  随着港泊货船的增多,1971年县城相继成立了红旗居委会运输服务站、反修居委会运输服务站、都镇劳动调配站、都镇蔬菜副业队等群众性搬运组织。
  1974年,搬运公司职工有50人,拥有大板车43部、“起宏图”机动三轮13辆,当年搬运量为123000吨,收入172100元。
  1981年,县搬运公司成立由36名青年组成的青年装卸队,为货运汽车装卸搬运。当年货物搬运量为3万吨,收入18000元。1984年,公司实行经理聘请和承包责任制,当年合同职工143人,年搬运量为103248吨,职工年均收入1129元。
  1989年,县搬运公司有职工140人,拥有“起宏图”机动三轮车1 8辆、自动翻斗车4辆、码头起霞机吊机2台(每台起重能力为3吨)。是年货物装卸搬运量为12.3万吨,经济收入为53. 56万元。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