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17
颗粒名称: 古桥
分类号: U443
页数: 1
摘要: 都昌境内溪港交错,架设桥梁古已有之。境内的古人行桥多为地方行善好义者捐资修建。清顺治年间,土塘刘古村刘金正,一人独资先后修建土塘市桥、土桥等大小石桥18座。其中刘古桥为其最后修建的一座。为留志后世将该桥建成18孔,正桥4孔、引桥14孔,故又名“十八高桥”。桥有数百孔,号称“千眼”,故名“千眼桥”。至清同治时,县境内有大小桥涵125座之多,均为木石结构。境内由寡妇捐资建造的石桥有数处。国民政府中央内务部特颁发其嘉奖令。这些古桥,世历沧桑,风侵雨蚀,或废或损。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存的主要有:马涧桥、徐埠桥、杨亭桥、石咀桥、汪墩桥、大沙桥、大沙寡妇桥、十八高桥、株桥等。
关键词: 桥梁结构 桥梁建造

内容

都昌境内溪港交错,架设桥梁古已有之。境内的古人行桥多为地方行善好义者捐资修建。
  清顺治年间,土塘刘古村刘金正,一人独资先后修建土塘市桥、土桥等大小石桥18座。其中刘古桥为其最后修建的一座。为留志后世将该桥建成18孔,正桥4孔、引桥14孔,故又名“十八高桥”。清嘉庆二十一年(1 816年),都昌贡生刘达桂捐款、窦国华资助铺架自蒋公岭通往南康府(星子)渡头东侧的石桥。桥面由花岗石铺成,长约3.5公里,宽0.4米、高0.4米。桥有数百孔,号称“千眼”,故名“千眼桥”。
  至清同治时,县境内有大小桥涵125座之多,均为木石结构。
  境内由寡妇捐资建造的石桥有数处。徐埠高桥、七角淑德桥、北炎洞门港寡妇桥等。民国10年(1921年),大沙桃树岭詹檀香独资兴建的大沙彭家坂港上的寡妇桥,桥身石梁全系花岗石,4孔,全长16米,宽1. 67米。为旌其所为。国民政府中央内务部特颁发其嘉奖令。
  这些古桥,世历沧桑,风侵雨蚀,或废或损。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存的主要有:马涧桥、徐埠桥、杨亭桥、石咀桥、汪墩桥、大沙桥、大沙寡妇桥、十八高桥、株桥等。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