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陆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1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陆道
分类号: F54
页数: 5
摘要: 清同治年间,都昌境内有驿道3条,沿线共没有站、铺13处。一般每隔0.5公里设一站铺。这3条驿道,以县前总铺为起点,分别蜿蜒伸向县治东、西、北面。东线:自县城向东,行0.5公里到赤石岭铺。再每行0.5公里至一铺,经封喆桥、南桥、石牛岭、西牛、长山坳铺。越长山坳,迄中馆井田铺,全长40公里。至民国时,这3条驿道部分改道修建,改称“县道”,俗称“官马大路”。路面大多为自然土面,路宽一般为1米左右。抗战期间,为阻止日军,政府先后两次组织民众对路面进行破坏。建国后,1956年8月,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动工修复,至次年5月4日竣工通车。至民国36年,与景湖公路同时动工修复,但未完工而中止。为沟通都昌东南部交通的主动脉。
关键词: 公路运输 运输发展

内容

清同治年间,都昌境内有驿道3条,沿线共没有站、铺13处。一般每隔0.5公里设一站铺。这3条驿道,以县前总铺为起点,分别蜿蜒伸向县治东、西、北面。
  东线:自县城向东,行0.5公里到赤石岭铺。再每行0.5公里至一铺,经封喆桥、南桥、石牛岭、西牛、长山坳铺。越长山坳,迄中馆井田铺,全长40公里。
  东北线:起于县城,出北城门,朝东北方向,途经徐家埠,通至张家岭,迄张伯宽铺。全长35公里。
  西北线:出北城门,朝北行0.5公里至长岭铺。于此再折向西北,依次途经黄峰、黄家咀铺,终迄左蠡镇铺。全长20公里。
  至民国时,这3条驿道部分改道修建,改称“县道”,俗称“官马大路”。路面大多为自然土面,路宽一般为1米左右。县至三汊港及县城北门至邵家榨铺为麻石路。建国后,大部分改建为公路。
  第二节公路公路网线都昌公路建设迄至1 989年。全县有公路29条,总长353. 05公里。其中省道2条,县道10条,乡道17条;够上技术等级的为4条。另有乡村机耕道千余公里。已基本形成乡乡通公路,村村连机耕道的交通网络。
  景湖公路(都昌段):系省养省道,由与波阳接壤的中馆进入县境,途经马涧桥、七里桥、蔡岭、张岭、北炎,与湖口西洋桥相通。该线斜穿都昌县境东北角,境内全长29.3公里,路基宽8米。民国21年(1932年)动工兴建,至民国24年基本建成。抗战期间,为阻止日军,政府先后两次组织民众对路面进行破坏。至民国36年,县政府才征集财力、人力进行修复。但工程完成一半时,因法币贬值,两家承包桥涵工程的营造厂商累亏过巨,停工潜逃,修复工程半途而废。建国后,1956年8月,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动工修复,至次年5月4日竣工通车。1986年,该线公路铺上柏油路面,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都蔡公路:系省养省道,自县城,经七角、喆桥、新桥、茶铺、白果、高桥、袁宣,至蔡岭,与景湖线交接,纵贯都昌境内5个乡,全长35. 99公里,路基宽7米。该线公路于民国25年开始修筑,次年修成路基。民国27年,抗日战火烧及都昌,为阻止日军,路面屡被破坏。至民国36年,与景湖公路同时动工修复,但未完工而中止。1 956年10月,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修复,至次年与景湖公路同时竣工通车。1988年12月公路改造列为省人民政府交通建设3年大包干项目,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都蔡公路改造工程指挥部,组织了民工86000余人,从县城至七角街按二级公路标准、从七角至蔡岭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造。完成土石方170万立方米,架设桥、涵432座(套),实现了沙石路面通车,预计到1992年可全面铺上柏油路面。
  都七公路:系省养县道,自县城经东山、大沙、三汊港、杭桥、土塘,在七里桥与景湖线接通,全长/10. 95公里。为沟通都昌东南部交通的主动脉。该线公路分两段修通,1960年3月,县城至三汊港一线建成通车。1970年2月,三汊港至七里桥一线修成,全线通车。该线公路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
  袁多公路:系省养县道,自袁宣至多宝,全长31. 75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分3段建成,1957年11月袁宣至徐埠一线建成;1965年2月徐埠至左里一线竣工;1970年2月左里至多宝一线修通,全线通车。
  蔡大公路:系省养县道,自蔡岭至大港,全长14.1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于1958年9月动工修筑,1958年11月建成通车。
  中南公路:系省养县道,自中馆至南峰,全长16.5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于1 958年开始修筑,1959年建成通车。
  三周公路:系县养县道,自三汊港至周溪,全长16.5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于1 958年动工修筑,1960年建成通车。1988年改造为四级公路。
  张万公路:系县养县道。自张家山至万户,全长16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于1 969年开始修筑,1970年9月建成通车。
  都多公路:系县养县道,自县城至多宝,全长18.5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于1 969年开始修筑,1 970年11月建成通车。该公路的建成给境内西北沿湖地区的陆路交通带来了方便。
  喆新公路:系县养县道,自喆桥至新妙,全长12.12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分2段修通,1960年3月喆桥至汪墩一线修成;1980年1 1月汪墩至新妙一段修通,全线通车。
  官流公路:系县养县道,官桥至流芳,全长7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始建于1970年,1971年1月建成通车。
  西春公路:系县养县道,自西洋桥至春桥,全长7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始建于1 960年,1961年11月建成通车。
  [=此处为表格(1989年全县乡道概况)=] 公路养护 1957年5月,随着景湖、都蔡两路的建成通车,都昌成立县乡公路办公室,由一名负责人领3名从筑路民工中选留的养路工在全长65公里的两线巡回养护。养护工具为铁锹、洋镐、土筐、扫把等。
  1958年,九江公路总段将都、湖、彭3县养路队伍合而为一,并派6名技术人员来都昌组建蔡岭、白果养路队。每队8人,分养景湖(都昌段)、都蔡两路。
  1959年11月,都昌养路段成立。接管蔡岭、白果两养路队。至1 961年,县养路段有养路队10个,共72人,分景湖线4队,都蔡线4队,蔡大、中南线各1队。养护里程总长93公里。
  1962年,大沙养路队成立。为都昌第一个县社管辖的民工建勤代表工养路队,有养路工8人。至1 965年,同类养路队发展到5个,共19人。代表工劳动在路,记工回队分配,适当补助。
  1968年,县养路段与县社公路办公室撤销,并入县交通运输管理站内的公路组。1970年,公路组置养路工程汽车及手扶拖拉机各l辆。减轻了拖运砂石的劳动强度。1971年,全县公路曾一度下放到沿线社队养管,至次年即收回。1974年,恢复县养路段与县社公路办公室。县养路段添置小四轮4辆,用于总长134.8公里5条省养公路的砂石拉运。当年共存养路工106人,分留56名在县社公路,组成13队,负责养护总长115. 93公里16条县社公路。
  1 976年,县养路段改称江西九江公路分局都昌公路段。1978年,县公路段有职工132人,养路队17个。全县7条全长169. 73公里的省养公路,均定线定队得到全面养护,当年公路养护好路率为74%,比上年增长20. i%,1979年,省养公路养护由偏重于路面开始转为要求对路基、路面、路肩、边沟、桥涵、防护构结物、安全设备、标志等进行经常性的整体养护。是年,省养公路好路率达81. 43%,县公路段被中共江西省委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自1980年元月起,县乡公路实行合同工养护(每年订合同1次)。县公路管理站派2人分片检查,每月1次。1981年以后,县公路段实行“七定三包”(定路段、定人员、定项目、定经费、定质量指标、定消耗、定分成;包小修保养经费、包小修保养任务、包项目任务标准质量)、节约分成、养路包干的责任制。1987年,县乡公路人均养护里程为2. 15公里。省养公路人均养护里程为1.2公里。
  1989年,全县21条县乡公路有养路队21队。共86人,县公路段有养路队21队,共1 51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主要养护设备有:碎石机5台、养护车辆30辆。是年,省养公路人均养护里程为1.1公里,其中都七线人均养护里程为0.7公里,省养公路年好路率为65. 6%。
  第三节桥梁古桥都昌境内溪港交错,架设桥梁古已有之。境内的古人行桥多为地方行善好义者捐资修建。
  清顺治年间,土塘刘古村刘金正,一人独资先后修建土塘市桥、土桥等大小石桥18座。其中刘古桥为其最后修建的一座。为留志后世将该桥建成18孔,正桥4孔、引桥14孔,故又名“十八高桥”。清嘉庆二十一年(1 816年),都昌贡生刘达桂捐款、窦国华资助铺架自蒋公岭通往南康府(星子)渡头东侧的石桥。桥面由花岗石铺成,长约3.5公里,宽0.4米、高0.4米。桥有数百孔,号称“千眼”,故名“千眼桥”。
  至清同治时,县境内有大小桥涵125座之多,均为木石结构。
  境内由寡妇捐资建造的石桥有数处。徐埠高桥、七角淑德桥、北炎洞门港寡妇桥等。民国10年(1921年),大沙桃树岭詹檀香独资兴建的大沙彭家坂港上的寡妇桥,桥身石梁全系花岗石,4孔,全长16米,宽1. 67米。为旌其所为。国民政府中央内务部特颁发其嘉奖令。
  这些古桥,世历沧桑,风侵雨蚀,或废或损。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存的主要有:马涧桥、徐埠桥、杨亭桥、石咀桥、汪墩桥、大沙桥、大沙寡妇桥、十八高桥、株桥等。
  公路桥民国36年,国民政府修复景湖、都蔡两线时,桥梁工程只完成30%,大多系木质结构,无永久性桥梁。
  建国后,公路桥建筑与公路建设同步发展。1957年,景湖(都昌段)、都蔡两线通车时,公路桥多为木结构。1960年,都蔡线上的义安桥建成。1 961年至1962年,在景湖、都蔡两线上将木质桥更新改建为石拱桥有5座,总长为99.7米。1964年,都昌成立以县长为首的修建委员会,下设一专业建桥队。1969年8月,建桥队21名工人在蔡大线上用了3个月的时间,建成石拱桥2座,总长11.5米,水泥石块结构中盖板桥1座,长5米。至1980年,共建公路桥41座,总长808.1米。1985年,全县公路桥始实现永久化。
  1989年,随着都蔡公路的改造,于该线公路新建及改建公路桥4座。至是年底,全县有公路桥48座,总长1032. 68米,均为水泥石块及钢筋混凝土结构。
  .新妙桥:位于新妙石咀桥上游,为都昌县城至汪墩、新妙、苏山、春桥等地的主要公路桥。该桥建于1 986年1 2月,竣工于1 989年11月,由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抚州地区林业基建公司承建,造价为35万元。桥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梁,下部为双柱式墩台,基础为钻灌注柱,柱长8. 5-13.5米。桥有4孔,孔径为20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荷重为汽-20吨,挂-100吨。桥全长为84. 04米,为境内最长的一座公路桥。
  汪墩桥:位于喆新线上的新妙湖尾部,1981年省拨9.8万元,县筹l万元,由县社公路办公室主持设计建造。该桥全长50米.2孔,中心号为5+800米,跨径为1 5米,桥高9米,车行道宽6.5米。乱石拱型,下部为石砌乙型重型桥台,荷载汽-13吨。
  三汊港桥:位于三汊港输湖上游,1 966年修建,桥长42.8米,3孔,中心桩号为22+323米,跨径为8米,桥高7.5米,行车道宽6.7米,人行道宽为0.7×2米,荷承压力为汽-13吨,石砌墩台。
  [=此处为表格(1989年全县主要公路桥梁概况)=]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