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港埠码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1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港埠码头
分类号: U696.1
页数: 2
摘要: 民国时,境内船只停靠及货物装卸,均依自然堤岸,无正式码头。建国后,始于1955年在县城南门港泊趸船1艘,供客班停靠。1961年,县搬运公司于县城小南门建成70平方米和40平方米的立壁式装卸码头2处。县城南门港未疏浚前,每年涸水季节,客货运船只只能停泊于离县城1.5公里的南河头,进出口货物用10余只1 0吨左右的鸦尾船驳运。1 971年,省拨2万元,同时支援挖泥船l艘;县筹资5万元,组织民工5000人,疏浚南河头至小南门的南门港。县城南门港因流失泥沙逐年淤积,至1987年,涸期水深只有1-3米,航道最宽80米,窄处15-20米。1989年12月,县城南门港港口建设工程开工,全县组织了30000余民工奋战2个月,当年完成土石方80万方。被省交通厅列为县级港口建设重点。
关键词: 渡口 水路运输管理

内容

民国时,境内船只停靠及货物装卸,均依自然堤岸,无正式码头。
  建国后,始于1955年在县城南门港泊趸船1艘,供客班停靠。1958年,县型砂厂于老爷庙厂区建专用装卸码头l座。
  1961年,县搬运公司于县城小南门建成70平方米和40平方米的立壁式装卸码头2处。
  县城南门港未疏浚前,每年涸水季节,客货运船只只能停泊于离县城1.5公里的南河头,进出口货物用10余只1 0吨左右的鸦尾船驳运。1 971年,省拨2万元,同时支援挖泥船l艘;县筹资5万元,组织民工5000人,疏浚南河头至小南门的南门港。疏浚后,涸期深2—4米,船舶可常年抵泊小南门码头。同年,县投次3万元,于小南门建客运码头1处,为混凝土阶梯式,长50米。
  1973年,县搬运公司于小南门建成600平方米的装卸码头I处。1974年,县航运站于南门港客轮码头处配套建成旅客候船室l间,为660平方米。1977年,九江航运分局下拨水泥趸船1艘,载重50吨,泊于南门港客运码头处。1986年,老爷庙型砂厂改建专用装卸码头,型砂装船用皮带传动,年装卸能力为50万吨左右。
  县城南门港因流失泥沙逐年淤积,至1987年,涸期水深只有1-3米,航道最宽80米,窄处15-20米。1989年12月,县城南门港港口建设工程开工,全县组织了30000余民工奋战2个月,当年完成土石方80万方。该项工程设计总投资为860万元,其中省交通厅投资260万元。被省交通厅列为县级港口建设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分两项;拓宽主航道2公里,最宽300米,最窄70米,河道平均深度比原来增加3.5米。昔日洪水季节一大片,枯水季节一条线的港口,变成500吨级的船舶能常年抵泊的港口。同时开挖长500米的避风港、安全港,长100米的停泊港3道。在河港东、西两岸建货场33000平方米,装置装卸机4台,年装卸能力为30万吨。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