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07
颗粒名称: 航线
分类号: F5
页数: 2
摘要: 卷鄱阳湖纳赣、抚、饶、信、修5水,汇流北去,流贯长江。都昌凭依鄱阳湖自然水域通航。汛期,湖水汪洋,广通舟楫;涸期,湖水落港,成为一线。境内湖区主航道为南长河与西长河,总长84.5公里,常年通航。另有季节性通航支航线215公里,主要为朱南、凤土、黄三等航线。1978年,九江航道段派出4艘挖泥船,对瓢山至潴溪河口航道进行疏浚。共疏浚浅滩3处,总长1387米,挖泥沙35942立方米。汛期,河段中有大流口、罐子口浅滩2处。周溪上至南峰20公里水道仍处于自然状态。境内航道河床多为淤泥质,航标设置变动不大,一般依水位变化合理移位。能保障日夜为过往船只正确导航。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运输发展

内容

卷鄱阳湖纳赣、抚、饶、信、修5水,汇流北去,流贯长江。都昌凭依鄱阳湖自然水域通航。汛期,湖水汪洋,广通舟楫;涸期,湖水落港,成为一线。境内湖区主航道为南长河与西长河,总长84.5公里,常年通航。另有季节性通航支航线215公里,主要为朱南、凤土、黄三等航线。
  . 南长河:位于都昌镇以南,属饶河下游,承饶河上游和康山河水,经两河口(潴溪河口)汇入西长河,全长52公里。1978年,九江航道段派出4艘挖泥船,对瓢山至潴溪河口航道进行疏浚。共疏浚浅滩3处,总长1387米,挖泥沙35942立方米。该河道现涸期水深2-4米,因洲滩约束,最小宽度为20米,平均宽度为300米,通航能力为100-300吨级。汛期,河段中有大流口、罐子口浅滩2处。
  西长河:位于都昌镇以西,属赣江下游,为都昌、星子界河。南起两河口,与南长河接流.汇赣江上游与南长河水,经湖口港段流向长江,全长32.5公里。涸期水深6-8米,最小宽度16米,平均宽度800米,通航能力为200-500吨级。汛期,洲岸淹入水中,河床为泥沙、石砾,有老爷庙、满天星、寡妇矶浅滩3处。
  朱南线:自朱袍山经牛山、瓢山(右支)到周溪、南峰。1969年,因周溪修筑圩堤,航区被堵。1977年,人工开挖朱袍山——牛山长7.5公里新航道,涸期水深0.5米,宽1 0米。1978年,九江航道段继用小型挖泥船向上疏浚至周溪,计长7.5公里,水深l米,宽度为20米。周溪上至南峰20公里水道仍处于自然状态。朱南线共有南峰进口、凤凰咀上、沙咀下、牛山浅段4处,计长2400米。浅段水深为0. 4-0.5米,其余河段水深为0.8-1.0米。河床底质为淤泥,在牛山上1公里航道内有少量细沙。该线在中洪水期可通行10-60吨级船舶,每年通航期为6个月(5-10月份)。
  风土线:凤凰咀至土塘线水道发源于盐田乡的梅溪及鸣山乡的九山,有东西两汊,在县境鸣山乡会合。自北而南流向,河口为大西湖的凤凰咀,与朱南线汇流,经牛山注入鄱阳湖。自凤凰咀至土塘计长24公里,沿线经鸣山、土塘、杭桥、狮山、万户、西源6乡。1977年,沿水道两侧修筑圩堤后,两岸间宽度一般为200-300米。涸期,土塘至东风农场8公里航道断流,其余最小水深为0.6米。每年通航期为5-10月份,中洪水期可通10-60吨级船舶。
  黄三线:黄金咀至三汊港水道发源于境内阳储山,自北向东,流经三汊港、大沙、和合3个乡,在沙咀注入鄱阳湖,全长20公里。汛期与鄱阳湖连成一片,至涸期仅有一条10-15米宽的港。该港无明显浅滩和深潭,但弯道较多,整个河道20公里就有弯48处,最小弯曲半径20米左右。涸期不能通航,中洪水期,可通行10-60吨级船舶。
  新妙湖(老爷庙一徐埠线):新妙湖系鄱阳湖较大的湖汊之一。沿途流经都昌10个乡(场)。1 962年,新妙大坝建成,老爷庙至徐埠线被阻航。1972年,建成过船闸,汛期可通过20吨级的船舶。老爷庙至新妙坝闸段计长1 0公里,涸期水道则成为湖洲,不能通航;汛期则与湖区连成一片。新妙坝闸至徐埠计长33.6公里,为水库区。涸期最小水深0.8-1.0米,航道宽一般为10-20米,河床底质为泥沙。其中高家埠3. 05公里水道比较弯曲,宽度仅为6-8米。库区中的杜家滩处分东西两支,西北行抵徐家埠,东行抵汪家墩。杜家滩至汪家墩计长6. 25公里,该段水道涸期深一般为1. 0-1.5米,航道宽为20米,河道内水流基本不变,流速极小。汛期,外湖有足够水深,老爷庙至新妙坝闸一线可通行100-500吨级船舶。新妙坝闸至徐家埠库区,因新妙坝闸限制,该线航道在5-10月通航期仅通20吨级船舶。现每年通过新妙闸的贷运量有1000余吨。
  后河(县城一社山):后河又称新开河或西河。宋绍圣年间(约公元1094年),为行舟避外湖风涛及大小矶山湍急水流,于县城西人工开挖此河,引湖水从南河头入,经县城西门潭,入矶山湖,至社山头.,通左蠡湖,全长10余公里,平均宽约5米。该河冬涸,不能通’航;汛期,鄱阳湖水从3处灌入矶山湖,该河段没入水中,深可达15米左右。每年5-10月可通行100吨级以下船舶,为汛期都昌去星子、湖口、九江等地的水上便道。1978年,矶山湖圩堤建成,该河道被拦截,不能通航。 航道设施崇祯十六年(1643年),左蠡湖土目鹞石上,竖立起高16尺,大围4尺的铁柱,以便于过往舟楫见柱避开鹞石,以免触礁。这是鄱阳湖最早的一座航标。除此以外,延至民国,境内水域无其它助航设施,船舶航行全凭舵工水手经验。
  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保障航行安全,于鄱阳湖中沿航道设置了大量新航标。1964年,小矶山尾设岸标灯塔l座。是年至1 966年,浮标多为煤油灯(马灯)发光标,同时于浅滩、洲咀等处辅置“棒形标”。
  1967年,发光标改为干电池闪光灯航标。1975年,又置换为霓虹灯航标。
  1979年,都昌县航道站成立。置一艘航标工作船“赣标602轮”,定期巡护。在县航道站未成立前,境内航道由上饶航运分局指派人员及专用航标船“赣轮1 1号”驻都昌管理。 1979年8月,朱袍山初建灯塔l座。
  1982年,于二流口建立铁架灯塔1座,并重建朱袍山灯塔。1984年,瓢山至潴溪河口一段航道划为三级航道,航标设置为一类标志。1986年,于老爷庙设置铁架灯塔l座。
  境内航道河床多为淤泥质,航标设置变动不大,一般依水位变化合理移位。1989年,境内航道共设有浮标77座。岸标灯塔4座。能保障日夜为过往船只正确导航。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