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204
颗粒名称: 卷十八 交通
分类号: F5
页数: 13
摘要: 航线鄱阳湖纳赣、抚、饶、信、修5水,汇流北去,流贯长江。都昌凭依鄱阳湖自然水域通航。汛期,湖水汪洋,广通舟楫;涸期,湖水落港,成为一线。境内湖区主航道为南长河与西长河,总长84.5公里,常年通航。另有季节性通航支航线215公里,主要为朱南、凤土、黄三等航线。. 南长河:位于都昌镇以南,属饶河下游,承饶河上游和康山河水,经两河口汇入西长河,全长52公里。1978年,九江航道段派出4艘挖泥船,对瓢山至潴溪河口航道进行疏浚。共疏浚浅滩3处,总长1387米,挖泥沙35942立方米。汛期,河段中有大流口、罐子口浅滩2处。周溪上至南峰20公里水道仍处于自然状态。河床底质为淤泥,在牛山上1公里航道内有少量细沙。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运输发展

内容

航线鄱阳湖纳赣、抚、饶、信、修5水,汇流北去,流贯长江。都昌凭依鄱阳湖自然水域通航。汛期,湖水汪洋,广通舟楫;涸期,湖水落港,成为一线。境内湖区主航道为南长河与西长河,总长84.5公里,常年通航。另有季节性通航支航线215公里,主要为朱南、凤土、黄三等航线。
  . 南长河:位于都昌镇以南,属饶河下游,承饶河上游和康山河水,经两河口(潴溪河口)汇入西长河,全长52公里。1978年,九江航道段派出4艘挖泥船,对瓢山至潴溪河口航道进行疏浚。共疏浚浅滩3处,总长1387米,挖泥沙35942立方米。该河道现涸期水深2-4米,因洲滩约束,最小宽度为20米,平均宽度为300米,通航能力为100-300吨级。汛期,河段中有大流口、罐子口浅滩2处。
  西长河:位于都昌镇以西,属赣江下游,为都昌、星子界河。南起两河口,与南长河接流.汇赣江上游与南长河水,经湖口港段流向长江,全长32.5公里。涸期水深6-8米,最小宽度16米,平均宽度800米,通航能力为200-500吨级。汛期,洲岸淹入水中,河床为泥沙、石砾,有老爷庙、满天星、寡妇矶浅滩3处。
  朱南线:自朱袍山经牛山、瓢山(右支)到周溪、南峰。1969年,因周溪修筑圩堤,航区被堵。1977年,人工开挖朱袍山——牛山长7.5公里新航道,涸期水深0.5米,宽1 0米。1978年,九江航道段继用小型挖泥船向上疏浚至周溪,计长7.5公里,水深l米,宽度为20米。周溪上至南峰20公里水道仍处于自然状态。朱南线共有南峰进口、凤凰咀上、沙咀下、牛山浅段4处,计长2400米。浅段水深为0. 4-0.5米,其余河段水深为0.8-1.0米。河床底质为淤泥,在牛山上1公里航道内有少量细沙。该线在中洪水期可通行10-60吨级船舶,每年通航期为6个月(5-10月份)。
  风土线:凤凰咀至土塘线水道发源于盐田乡的梅溪及鸣山乡的九山,有东西两汊,在县境鸣山乡会合。自北而南流向,河口为大西湖的凤凰咀,与朱南线汇流,经牛山注入鄱阳湖。自凤凰咀至土塘计长24公里,沿线经鸣山、土塘、杭桥、狮山、万户、西源6乡。1977年,沿水道两侧修筑圩堤后,两岸间宽度一般为200-300米。涸期,土塘至东风农场8公里航道断流,其余最小水深为0.6米。每年通航期为5-10月份,中洪水期可通10-60吨级船舶。
  黄三线:黄金咀至三汊港水道发源于境内阳储山,自北向东,流经三汊港、大沙、和合3个乡,在沙咀注入鄱阳湖,全长20公里。汛期与鄱阳湖连成一片,至涸期仅有一条10-15米宽的港。该港无明显浅滩和深潭,但弯道较多,整个河道20公里就有弯48处,最小弯曲半径20米左右。涸期不能通航,中洪水期,可通行10-60吨级船舶。
  新妙湖(老爷庙一徐埠线):新妙湖系鄱阳湖较大的湖汊之一。沿途流经都昌10个乡(场)。1 962年,新妙大坝建成,老爷庙至徐埠线被阻航。1972年,建成过船闸,汛期可通过20吨级的船舶。老爷庙至新妙坝闸段计长1 0公里,涸期水道则成为湖洲,不能通航;汛期则与湖区连成一片。新妙坝闸至徐埠计长33.6公里,为水库区。涸期最小水深0.8-1.0米,航道宽一般为10-20米,河床底质为泥沙。其中高家埠3. 05公里水道比较弯曲,宽度仅为6-8米。库区中的杜家滩处分东西两支,西北行抵徐家埠,东行抵汪家墩。杜家滩至汪家墩计长6. 25公里,该段水道涸期深一般为1. 0-1.5米,航道宽为20米,河道内水流基本不变,流速极小。汛期,外湖有足够水深,老爷庙至新妙坝闸一线可通行100-500吨级船舶。新妙坝闸至徐家埠库区,因新妙坝闸限制,该线航道在5-10月通航期仅通20吨级船舶。现每年通过新妙闸的贷运量有1000余吨。
  后河(县城一社山):后河又称新开河或西河。宋绍圣年间(约公元1094年),为行舟避外湖风涛及大小矶山湍急水流,于县城西人工开挖此河,引湖水从南河头入,经县城西门潭,入矶山湖,至社山头.,通左蠡湖,全长10余公里,平均宽约5米。该河冬涸,不能通’航;汛期,鄱阳湖水从3处灌入矶山湖,该河段没入水中,深可达15米左右。每年5-10月可通行100吨级以下船舶,为汛期都昌去星子、湖口、九江等地的水上便道。1978年,矶山湖圩堤建成,该河道被拦截,不能通航。 航道设施崇祯十六年(1643年),左蠡湖土目鹞石上,竖立起高16尺,大围4尺的铁柱,以便于过往舟楫见柱避开鹞石,以免触礁。这是鄱阳湖最早的一座航标。除此以外,延至民国,境内水域无其它助航设施,船舶航行全凭舵工水手经验。
  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保障航行安全,于鄱阳湖中沿航道设置了大量新航标。1964年,小矶山尾设岸标灯塔l座。是年至1 966年,浮标多为煤油灯(马灯)发光标,同时于浅滩、洲咀等处辅置“棒形标”。
  1967年,发光标改为干电池闪光灯航标。1975年,又置换为霓虹灯航标。
  1979年,都昌县航道站成立。置一艘航标工作船“赣标602轮”,定期巡护。在县航道站未成立前,境内航道由上饶航运分局指派人员及专用航标船“赣轮1 1号”驻都昌管理。 1979年8月,朱袍山初建灯塔l座。
  1982年,于二流口建立铁架灯塔1座,并重建朱袍山灯塔。1984年,瓢山至潴溪河口一段航道划为三级航道,航标设置为一类标志。1986年,于老爷庙设置铁架灯塔l座。
  境内航道河床多为淤泥质,航标设置变动不大,一般依水位变化合理移位。1989年,境内航道共设有浮标77座。岸标灯塔4座。能保障日夜为过往船只正确导航。
  第二节渡口清同治年间,全县有渡口22处,即:杜家滩、烂石咀、黄沙滩、北庙、小庙咀、莺江咀、下林、松口、潭子口、土目、樟树湾、山田港、野鸡滩、大沔池、南山、西河、楢树潭、石壁、小矶山、南阳庙、蓼草坂、石咀桥渡。每个渡口设置渡船1-3只。
  它们大都属义渡,以地区或姓氏为单位自发组成义渡会。行人免费过渡。经费主要依赖接受赠捐,亦有部分来自会产。当时蓼草坂义渡会存置田产23.6亩,并议定凡卖业败会者则送官惩治。
  义渡延至民国后期,时被中断。城关西河义渡几度停渡,至民国35年(1946年)恢复。设置渡船2只,雇渡工2人。
  建国后,随着水利建设,修筑堤坝,南山、西河、大沔池等渡口被取消。1974年,全县对渡口进行统一规划,并实行“三统”(统一安排经费、统一分配维修材料、统一修造和筹建渡船码头)、“六定”(定渡口、定渡船、定渡工、定装载额、定报酬、定期组织安全检查)的渡口管理方法。定下19个渡口,设置渡船21艘,营渡方式实行县乡共有、民办公助。
  1 977年至1984年,全县下拨给渡口使用经费累计为10.5万元。1985年,全县有渡口20个,渡船30艘。1987年,周溪盘湖、万户西湖、左里戴家咀渡渡船更新为5马力、30客位的钢质船。同年,三汊港西湖、北山戴家咀渡被取消。1 989年,石咀桥渡随新妙桥的建成而撤渡。是年,全县有渡口1 7个,渡船29艘,其中钢质船5艘。全年全县渡口人流量为749800人次,平均日流量为2054人次。
  [=此处为表格( 1989年全县渡口概况)=] 第三节港埠码头民国时,境内船只停靠及货物装卸,均依自然堤岸,无正式码头。
  建国后,始于1955年在县城南门港泊趸船1艘,供客班停靠。1958年,县型砂厂于老爷庙厂区建专用装卸码头l座。
  1961年,县搬运公司于县城小南门建成70平方米和40平方米的立壁式装卸码头2处。
  县城南门港未疏浚前,每年涸水季节,客货运船只只能停泊于离县城1.5公里的南河头,进出口货物用10余只1 0吨左右的鸦尾船驳运。1 971年,省拨2万元,同时支援挖泥船l艘;县筹资5万元,组织民工5000人,疏浚南河头至小南门的南门港。疏浚后,涸期深2—4米,船舶可常年抵泊小南门码头。同年,县投次3万元,于小南门建客运码头1处,为混凝土阶梯式,长50米。
  1973年,县搬运公司于小南门建成600平方米的装卸码头I处。1974年,县航运站于南门港客轮码头处配套建成旅客候船室l间,为660平方米。1977年,九江航运分局下拨水泥趸船1艘,载重50吨,泊于南门港客运码头处。1986年,老爷庙型砂厂改建专用装卸码头,型砂装船用皮带传动,年装卸能力为50万吨左右。
  县城南门港因流失泥沙逐年淤积,至1987年,涸期水深只有1-3米,航道最宽80米,窄处15-20米。1989年12月,县城南门港港口建设工程开工,全县组织了30000余民工奋战2个月,当年完成土石方80万方。该项工程设计总投资为860万元,其中省交通厅投资260万元。被省交通厅列为县级港口建设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分两项;拓宽主航道2公里,最宽300米,最窄70米,河道平均深度比原来增加3.5米。昔日洪水季节一大片,枯水季节一条线的港口,变成500吨级的船舶能常年抵泊的港口。同时开挖长500米的避风港、安全港,长100米的停泊港3道。在河港东、西两岸建货场33000平方米,装置装卸机4台,年装卸能力为30万吨。
  第二章陆道第一节驿道清同治年间,都昌境内有驿道3条,沿线共没有站、铺13处。一般每隔0.5公里设一站铺。这3条驿道,以县前总铺为起点,分别蜿蜒伸向县治东、西、北面。
  东线:自县城向东,行0.5公里到赤石岭铺。再每行0.5公里至一铺,经封喆桥、南桥、石牛岭、西牛、长山坳铺。越长山坳,迄中馆井田铺,全长40公里。
  东北线:起于县城,出北城门,朝东北方向,途经徐家埠,通至张家岭,迄张伯宽铺。全长35公里。
  西北线:出北城门,朝北行0.5公里至长岭铺。于此再折向西北,依次途经黄峰、黄家咀铺,终迄左蠡镇铺。全长20公里。
  至民国时,这3条驿道部分改道修建,改称“县道”,俗称“官马大路”。路面大多为自然土面,路宽一般为1米左右。县至三汊港及县城北门至邵家榨铺为麻石路。建国后,大部分改建为公路。
  第二节公路公路网线都昌公路建设迄至1 989年。全县有公路29条,总长353. 05公里。其中省道2条,县道10条,乡道17条;够上技术等级的为4条。另有乡村机耕道千余公里。已基本形成乡乡通公路,村村连机耕道的交通网络。
  景湖公路(都昌段):系省养省道,由与波阳接壤的中馆进入县境,途经马涧桥、七里桥、蔡岭、张岭、北炎,与湖口西洋桥相通。该线斜穿都昌县境东北角,境内全长29.3公里,路基宽8米。民国21年(1932年)动工兴建,至民国24年基本建成。抗战期间,为阻止日军,政府先后两次组织民众对路面进行破坏。至民国36年,县政府才征集财力、人力进行修复。但工程完成一半时,因法币贬值,两家承包桥涵工程的营造厂商累亏过巨,停工潜逃,修复工程半途而废。建国后,1956年8月,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动工修复,至次年5月4日竣工通车。1986年,该线公路铺上柏油路面,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都蔡公路:系省养省道,自县城,经七角、喆桥、新桥、茶铺、白果、高桥、袁宣,至蔡岭,与景湖线交接,纵贯都昌境内5个乡,全长35. 99公里,路基宽7米。该线公路于民国25年开始修筑,次年修成路基。民国27年,抗日战火烧及都昌,为阻止日军,路面屡被破坏。至民国36年,与景湖公路同时动工修复,但未完工而中止。1 956年10月,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修复,至次年与景湖公路同时竣工通车。1988年12月公路改造列为省人民政府交通建设3年大包干项目,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都蔡公路改造工程指挥部,组织了民工86000余人,从县城至七角街按二级公路标准、从七角至蔡岭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造。完成土石方170万立方米,架设桥、涵432座(套),实现了沙石路面通车,预计到1992年可全面铺上柏油路面。
  都七公路:系省养县道,自县城经东山、大沙、三汊港、杭桥、土塘,在七里桥与景湖线接通,全长/10. 95公里。为沟通都昌东南部交通的主动脉。该线公路分两段修通,1960年3月,县城至三汊港一线建成通车。1970年2月,三汊港至七里桥一线修成,全线通车。该线公路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
  袁多公路:系省养县道,自袁宣至多宝,全长31. 75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分3段建成,1957年11月袁宣至徐埠一线建成;1965年2月徐埠至左里一线竣工;1970年2月左里至多宝一线修通,全线通车。
  蔡大公路:系省养县道,自蔡岭至大港,全长14.1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于1958年9月动工修筑,1958年11月建成通车。
  中南公路:系省养县道,自中馆至南峰,全长16.5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于1 958年开始修筑,1959年建成通车。
  三周公路:系县养县道,自三汊港至周溪,全长16.5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于1 958年动工修筑,1960年建成通车。1988年改造为四级公路。
  张万公路:系县养县道。自张家山至万户,全长16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于1 969年开始修筑,1970年9月建成通车。
  都多公路:系县养县道,自县城至多宝,全长18.5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于1 969年开始修筑,1 970年11月建成通车。该公路的建成给境内西北沿湖地区的陆路交通带来了方便。
  喆新公路:系县养县道,自喆桥至新妙,全长12.12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分2段修通,1960年3月喆桥至汪墩一线修成;1980年1 1月汪墩至新妙一段修通,全线通车。
  官流公路:系县养县道,官桥至流芳,全长7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始建于1970年,1971年1月建成通车。
  西春公路:系县养县道,自西洋桥至春桥,全长7公里,路基宽7米,等外路,中级路面。该线公路始建于1 960年,1961年11月建成通车。
  [=此处为表格(1989年全县乡道概况)=] 公路养护 1957年5月,随着景湖、都蔡两路的建成通车,都昌成立县乡公路办公室,由一名负责人领3名从筑路民工中选留的养路工在全长65公里的两线巡回养护。养护工具为铁锹、洋镐、土筐、扫把等。
  1958年,九江公路总段将都、湖、彭3县养路队伍合而为一,并派6名技术人员来都昌组建蔡岭、白果养路队。每队8人,分养景湖(都昌段)、都蔡两路。
  1959年11月,都昌养路段成立。接管蔡岭、白果两养路队。至1 961年,县养路段有养路队10个,共72人,分景湖线4队,都蔡线4队,蔡大、中南线各1队。养护里程总长93公里。
  1962年,大沙养路队成立。为都昌第一个县社管辖的民工建勤代表工养路队,有养路工8人。至1 965年,同类养路队发展到5个,共19人。代表工劳动在路,记工回队分配,适当补助。
  1968年,县养路段与县社公路办公室撤销,并入县交通运输管理站内的公路组。1970年,公路组置养路工程汽车及手扶拖拉机各l辆。减轻了拖运砂石的劳动强度。1971年,全县公路曾一度下放到沿线社队养管,至次年即收回。1974年,恢复县养路段与县社公路办公室。县养路段添置小四轮4辆,用于总长134.8公里5条省养公路的砂石拉运。当年共存养路工106人,分留56名在县社公路,组成13队,负责养护总长115. 93公里16条县社公路。
  1 976年,县养路段改称江西九江公路分局都昌公路段。1978年,县公路段有职工132人,养路队17个。全县7条全长169. 73公里的省养公路,均定线定队得到全面养护,当年公路养护好路率为74%,比上年增长20. i%,1979年,省养公路养护由偏重于路面开始转为要求对路基、路面、路肩、边沟、桥涵、防护构结物、安全设备、标志等进行经常性的整体养护。是年,省养公路好路率达81. 43%,县公路段被中共江西省委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自1980年元月起,县乡公路实行合同工养护(每年订合同1次)。县公路管理站派2人分片检查,每月1次。1981年以后,县公路段实行“七定三包”(定路段、定人员、定项目、定经费、定质量指标、定消耗、定分成;包小修保养经费、包小修保养任务、包项目任务标准质量)、节约分成、养路包干的责任制。1987年,县乡公路人均养护里程为2. 15公里。省养公路人均养护里程为1.2公里。
  1989年,全县21条县乡公路有养路队21队。共86人,县公路段有养路队21队,共1 51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主要养护设备有:碎石机5台、养护车辆30辆。是年,省养公路人均养护里程为1.1公里,其中都七线人均养护里程为0.7公里,省养公路年好路率为65. 6%。
  第三节桥梁古桥都昌境内溪港交错,架设桥梁古已有之。境内的古人行桥多为地方行善好义者捐资修建。
  清顺治年间,土塘刘古村刘金正,一人独资先后修建土塘市桥、土桥等大小石桥18座。其中刘古桥为其最后修建的一座。为留志后世将该桥建成18孔,正桥4孔、引桥14孔,故又名“十八高桥”。清嘉庆二十一年(1 816年),都昌贡生刘达桂捐款、窦国华资助铺架自蒋公岭通往南康府(星子)渡头东侧的石桥。桥面由花岗石铺成,长约3.5公里,宽0.4米、高0.4米。桥有数百孔,号称“千眼”,故名“千眼桥”。
  至清同治时,县境内有大小桥涵125座之多,均为木石结构。
  境内由寡妇捐资建造的石桥有数处。徐埠高桥、七角淑德桥、北炎洞门港寡妇桥等。民国10年(1921年),大沙桃树岭詹檀香独资兴建的大沙彭家坂港上的寡妇桥,桥身石梁全系花岗石,4孔,全长16米,宽1. 67米。为旌其所为。国民政府中央内务部特颁发其嘉奖令。
  这些古桥,世历沧桑,风侵雨蚀,或废或损。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存的主要有:马涧桥、徐埠桥、杨亭桥、石咀桥、汪墩桥、大沙桥、大沙寡妇桥、十八高桥、株桥等。
  公路桥民国36年,国民政府修复景湖、都蔡两线时,桥梁工程只完成30%,大多系木质结构,无永久性桥梁。
  建国后,公路桥建筑与公路建设同步发展。1957年,景湖(都昌段)、都蔡两线通车时,公路桥多为木结构。1960年,都蔡线上的义安桥建成。1 961年至1962年,在景湖、都蔡两线上将木质桥更新改建为石拱桥有5座,总长为99.7米。1964年,都昌成立以县长为首的修建委员会,下设一专业建桥队。1969年8月,建桥队21名工人在蔡大线上用了3个月的时间,建成石拱桥2座,总长11.5米,水泥石块结构中盖板桥1座,长5米。至1980年,共建公路桥41座,总长808.1米。1985年,全县公路桥始实现永久化。
  1989年,随着都蔡公路的改造,于该线公路新建及改建公路桥4座。至是年底,全县有公路桥48座,总长1032. 68米,均为水泥石块及钢筋混凝土结构。
  .新妙桥:位于新妙石咀桥上游,为都昌县城至汪墩、新妙、苏山、春桥等地的主要公路桥。该桥建于1 986年1 2月,竣工于1 989年11月,由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抚州地区林业基建公司承建,造价为35万元。桥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梁,下部为双柱式墩台,基础为钻灌注柱,柱长8. 5-13.5米。桥有4孔,孔径为20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荷重为汽-20吨,挂-100吨。桥全长为84. 04米,为境内最长的一座公路桥。
  汪墩桥:位于喆新线上的新妙湖尾部,1981年省拨9.8万元,县筹l万元,由县社公路办公室主持设计建造。该桥全长50米.2孔,中心号为5+800米,跨径为1 5米,桥高9米,车行道宽6.5米。乱石拱型,下部为石砌乙型重型桥台,荷载汽-13吨。
  三汊港桥:位于三汊港输湖上游,1 966年修建,桥长42.8米,3孔,中心桩号为22+323米,跨径为8米,桥高7.5米,行车道宽6.7米,人行道宽为0.7×2米,荷承压力为汽-13吨,石砌墩台。
  [=此处为表格(1989年全县主要公路桥梁概况)=] 第三章运输第一节水运货运都昌浮踞鄱阳湖北岸。三面滨湖,水运便利。民国时期,徐埠、周溪、土塘、三汊港等沿湖商埠及县城的货物进出口运输,有矶山、周溪、万户、南峰、和合等地的私人木帆船各自承揽,时称“跑生意”。其出口物资多为运往景德镇的窑柴,载向九江、南昌等地的稻谷、菜油、干鱼、大豆等农副产品。进口商货多为布匹、盐、糖等生活用品。
  民国25年(1936年),全县有大小木帆船819艘、总运载量为1 2285吨。抗战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封锁,不少船民停航归田。至民国35年,于县城成立民船船员工会。次年,全县有船户为1 06户。
  建国后,1953年进行水上民主改革。次年成立船民协会。1955年全县50%的船民入互助组,有木帆船360艘,运力为3800吨,另散处农村的副业船有320艘。
  1956年,在全县合作化高潮中,成立5个专业初级运输合作社,共有木帆船728艘,运力为7626吨。同年9月,根据上级对船舶进行定港定线的要求,转往修水港69艘,共720吨,转往星子港77艘,共1350吨。至1 958年,都昌港有木帆船487艘,运力为5767吨。是年货运量为148000吨,货运周转量为1339万吨公里。其中老爷庙型砂外运为54700吨。
  1959年初,运输合作社改名为都昌县水上运输公司,为地方国营,同年7月旋改为集体。
  1977年,县航运公司始有改装机帆船27艘,共578吨。另有木帆船261艘,共4787吨,是年,全县水上货运量为56. 82万吨,货运周转量为8094万吨公里,其中县航运公司船队货运量为23.7万吨,货运周转量为31 23万吨公里,营运收入为1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0%。
  随着水运船只的机械化及运载量的增大,县航运公司业务港口逐渐增设,至1978年,于省内外设置业务港口8个。各业务港口派出业务员驻港,专门联系货运业务。全县70%船舶分布于长江沿线港口揽货营运。是年,县航运公司完成货运量为23.】3万吨。货运周转量为6059万吨公里,营运收入为207.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户办、联户办水运船只日渐增多。至1 987年,全县个体、联户及其它乡办单位船舶共328艘,运力为18242吨,动力为6402马力,并成立了乡办、联户办箬堑、虬门航运公司。是年,县航运公司拥有船舶154艘,共7367吨、2854马力。其中铁质机驳船33艘,共2863吨、1164马力;箬堑航运公司拥有船舶60艘,共4438吨、1597马力;虬门航运公司航舶33艘,共2855吨、874马力。当年,全县水上货运量为37.15万吨,周转量为l5228.9万吨公里,其中个体营运货运量占全县水上总货运量的58. 8%。1 989年,全县水上货运量达42.8万吨,周转量为18929万吨公里,其中,县航运公司完成货运量为15.1万吨、货运周转量为7570万吨公里。
  客运民国时,去南昌、吴城、星子、九江等地的客商,可搭乘运货去该地的便船,官员走水路外出,则可坐乘“红船”(官船)。
  建国初,都昌县水上客运,仍靠木帆船,1950年,客运量为6200人次。1 953年,九江至都昌班船开通,为拖轮拖带驳船代替客船。当年,客运量为1 8200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08. 92万人公里。
  1 955年,九江——都昌——波阳班船开通。两船对开,容客量240人。1 958年南昌——都昌班船开通,客轮容客1 20人,隔日班。是年,客运量为2. 02万人次,占水陆客运总量的25. 8%。
  1961年县航运公司造船厂建成一艘45座位的“新都5号”木质小客轮。通至黄金咀、周溪、万户、南峰等地,至1 969年停开。
  随着陆路客运的发展,去波阳的旅客多改为乘公共汽车。1979年,九江——都昌——波阳轮船因来往于波阳的旅客少而改为九江——都昌直达轮船,隔日一班。
  1986年,九江至都昌班因乘客减少而停开。1987年,都昌——吴城——南昌一线,客运量为68099人次。1 989年1 2月,星子——都昌班开通,1 50个客位,隔日一班。是年,全县水上客运量为7211 3人次,客运周转量为3424.8万人公里。
  附:主要传统水运工具罗滩船:多造自周溪、西源、万户、芗溪等地。因其有8个仓口,故又称“八仓子”。吨位一般为10-30吨左右。适航于宽阔的江湖水面及水位较浅的滩河。其特点当地船民有谚云:首尾尖翘身子长,航速既快又破浪,舷低肚阔吃水浅,东西南北风可航。
  巴斗船:多造于矾山、北山、和合等地。最大的有50吨左右,吃水较深,适航于辽阔的江湖水域。其特点船民谚云:方头大尾船体高,后半舱位两篷罩,在仓掌舵保安全,夫妻驾船安居好。
  鸦尾船:分布于全县沿湖乡镇,中仓遮着两篷,露头露尾。无樯帆,全靠摇橹撑篙行走,最大的不超过1 0吨,主要用于滩头驳运。其特点船民有谚云:尖头鸦尾肚如弓,航行搁浅易推动,船低仓浅装卸便,滩河驳运很适用。
  第二节陆运货运民国时期,陆路货运全靠肩挑背驮,土车推运。
  建国以后,于1957年5月在县城邵氏老厅设汽车站。随景湖、都蔡两公路的建成,始由汽车站兼营货运。是时有货车3辆,运载量为7.5吨,当年完成货运量700吨。1968年汽车站货车添至5辆,载运量12.5吨。同年1 2月,县交通局建立县汽车队。置备货车4辆,运载量10吨。1969年汽车站与县汽车队总货运量为1. 49万吨,货运周转量为39.6万吨公里。此后,货运汽车不断增多。1974年,县粮食局又成立行业性的专业汽车队,拥有货车II辆,总运载量81吨。1979年,全县有货运汽车1 04辆,总运载量为286吨;大型拖拉机262辆,总运载量536吨;手扶拖拉机221辆,总运载量110.5吨。当年全县陆路货运量为4. 65万吨,货运周转量为169. 89万吨公里。
  1981年10月,都昌县汽车队并入县汽车站统一营运。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运输车辆,难以满足社会需求。1982年以后,农村和城镇个体户相继购买货运汽车和拖拉机。1984年,随着江西省交通厅发出《关于放宽、搞好交通运输的通知》后,私营货运发展更快,当年即有私人购置汽车31辆、大型拖拉机22辆、手扶拖拉机21 3辆。
  1987年,全县拥有货运汽车329辆、大型拖拉机308辆、手扶拖拉机1 254辆。其中户办、联户办货运汽车为89辆、大型拖拉机225辆,小手扶拖拉机则均由个体户购置。是年,全县陆路货运量为25. 52万吨,货运周转量637. 16万吨公里。其中个体营运货运量为13. 46万吨。货运周转量为605. 38万吨公里。1989年,全县陆路货运量为37. 71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345. 93万吨公里。
  客运民国年间,都昌县城及附近设有车行、马行、轿行,私营客运。车行、轿行同设于官塘北段家祠堂旁。车行内置土车20部。轿行,有“轿夫头”统领,轿夫最多时有60名。马行,有县城李姓与城郊松梵余家等处。李姓马行,备马5至6匹,一马一夫。是时租马下乡,马夫费6角、马费1元。3行乘客多为官富。
  建国后,1 957年始建汽车站,置客车l辆,营运于都昌——蔡岭——湖口——九江的l条客运线上。途设蔡岭代办站,翌年5月26日,景德镇公共汽车通往都昌城。后每日对开各1班,营运线路即为都昌——蔡岭——中馆——景德镇,中设中馆区乡站。是年两条营运线路上的客运量为6.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387.5万人公里。
  1961年,县汽车站迁至城区北魏家岭。1963牟,开中馆——南峰l条县内客运线。1964年,县汽车站拥有客车3辆,增开都昌一三汊港——周溪客运线1条,途设三汊港代办站。是年,4条客运线上计客运量为1 1.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518.7万人公里。
  1970年,随着都七公路修通,都景客运线增道经东山、大沙、三汊港、七里桥、中馆通往景德镇。同年县汽车站迁至城区东风路口,次年站有客车添至4辆,当年客运量为49.1万人次。
  1980年,县汽车站拥有客车1 4辆。当年客运量为93.2万人次。其中加班输送旅客达4.3万人次。都景线加班383车次,都九线加班21车次,县内加班374车次。1982年,都昌汽车站组建为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都昌分公司。拥有客车25辆,年客运量1 1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4960万人公里,营运收入达1329469元。上交税利28822元。同年,全县34个社场有32个已通客车,并先后增开都昌至周溪、万户、多宝、中馆、三汊港、盐田等地的夜宿班。
  1982年以后,随着市场的再度开放。都昌客运相应地进一步发展。全县城乡不断出现私人购置车辆进行客运。1 987年,全县有大客车62辆,其中城镇个体户共拥有17辆。同时,大港、大树、七角、汪墩、大沙、和合、三汊港等地私人购置用于短路客运的带篷三轮共1 45辆。同年,大港——九江每日班客车开通。1 989年,全县有客车64辆,其中县汽车公司有37辆,城乡个体户有26辆。县汽车站开有客运线1 8条,总长1 598公里;每天总发46班次,其中都九线5班次、都景线6班次。客运沿线设有招呼站4 4处、区乡站4处、代办站3处。同年1 2月,开都昌——南昌客运线、途径湖口、九江、隘口、德安、虬津等地隔日班。当年全县客运量为228. 95万人次,周转量为8275. 02万人公里,其中个体户客运量为78. 95万人次。
  第三节装卸搬运清末至民国初期,都昌县城及徐埠、周溪、土塘、三汊港等滨湖商埠,均有临时性的搬运工,装卸搬运靠肩挑、背扛。重物则多人合抬,时称搬运工为“箩帮”、“箩脚夫”。 抗战胜利以后,民国35年(1946年),县城成立“箩帮”委员会,包揽一切搬运事宜。时分布在县城的小南门、大南门、西门及小东门的搬运工,由箩帮头统领,承揽私商货物,安排劳力,搬价面议,一般每担搬价为4-8两米。
  建国以后,1951年中共都昌县委派出工作组整顿“箩帮”,留20人,招收新工人10名,并成立中国搬运工会都昌县委员会。当年完成货物搬运量3500吨。
  1954年,搬运业经第二次整顿,正式成立都昌县搬运队。有职工56人,设7个生产班。同年,还正式组建了归县队领导的土塘、三汊港、周溪、徐埠4个搬运组,共有51人。
  1957年,县搬运队开始置有板车2部。1959年,县搬运队转为地方国营性质的搬运公司。未及一年,仍改为集体企业。1962年,县城装卸码头.安装牵引机1台,1968年购进第一部“起宏图”机动三轮车。
  随着港泊货船的增多,1971年县城相继成立了红旗居委会运输服务站、反修居委会运输服务站、都镇劳动调配站、都镇蔬菜副业队等群众性搬运组织。
  1974年,搬运公司职工有50人,拥有大板车43部、“起宏图”机动三轮13辆,当年搬运量为123000吨,收入172100元。
  1981年,县搬运公司成立由36名青年组成的青年装卸队,为货运汽车装卸搬运。当年货物搬运量为3万吨,收入18000元。1984年,公司实行经理聘请和承包责任制,当年合同职工143人,年搬运量为103248吨,职工年均收入1129元。
  1989年,县搬运公司有职工140人,拥有“起宏图”机动三轮车1 8辆、自动翻斗车4辆、码头起霞机吊机2台(每台起重能力为3吨)。是年货物装卸搬运量为12.3万吨,经济收入为53. 56万元。
  第四章交通管理弟一节运输管理清同治年间,由县丞兼管全县漕粮起运。民国初,设“劝业道”兼管交通运输,至民国16年(1927年),转由县政府建设科兼管。 1953年,县航运站成立。专门负责都昌港水上运输业务的管理。办理轮驳船、木帆船的客货运输手续。组织货源,安排运力,在管理上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运价和票证。
  1954年2月,都昌县政府交通科成立(1957年改为局)。对全县水陆运输业务进行统一领导管理。
  1970年,县民间运输管理站成立,隶属县交通局,对全县民间运输实行归口管理。1977年,县民间运输管理站接管水上运输,为便于老爷庙型砂厂型砂外运,次年,仍恢复由县航运站管理。1981年,县民间运输管理站接管水上帆船运输。同时,对县航运公司及从事营运的农村副业船负责进行调派及业务结算。先后于老爷庙、南峰、团子口、多宝、周溪、县砖瓦厂、县建材厂等地设立民间运输管理组和业务代办点,派员驻点进行业务管理。
  1984年,县民间运输管理站更名为交通运输管理站。同年,接管公路车辆运输,并负责征收营运管理费。
  随着“三统”(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运价和票证)权限的下放,自由营运的社会车船不断增多。为加强管理,1987年,对全县车船核发《公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船舶运输许可证》。经核发了许可证的车船方可参加营运。是年,县渡口管理站成立,由县交通运输管理站配备渡管员2名,负责全县渡口的渡运管理。
  1988年,又于县航运站成立水运联合办公室,全县水运的管理由其统一负责。是年至1989年,对全县运输市场进行整顿,个体营运客车能定时、定点、定路线、定班次运行,水陆运输的票证和价格也实行了统一管理。
  第二节安全管理 1953年,随着县航运站的成立,全县港航安全监督同时纳入其管理范围。当时,县航运公司等水运单位设立安全小组,每个船头设安全员1人,负责进行安全教育及监督。
  1957年以后,随着境内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多,陆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亦同时逐步加强。1961年,县交通局发出《关于严禁汽车超载和违章驾驶操作的规定》。1964年12月,县车辆监理站成立,专司公路车辆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与监督检查。
  1977年,县航运监理站成立,专门负责都昌港区的港航安全管理。
  随着车船运输的发展,水陆交通事故趋于增多。1981年,县车辆管理站在公路沿线的险段,刷写醒目指示标语60余条,置竖安全指示牌40余块,印发安全教育材料300余份。全年检查过境车辆6600辆次,其中发现并及时纠正违章事件1848起。同年,县成立交通安全委员会。1983年,县交通安全委员会组织县交通局、公安局等部门出动宣传车,深入城乡港口、码头进行交通宣传。县车辆监理站通过路查路检,共检查车辆4280辆次,对违章驾驶者举办学习班6期。
  至1984年,县航监站成立以来的7年中,共分期分批举办学习班,协助地区航监部门进行航员考核共2650人次。其间通过深入港口现场监督,共及时纠正违章事件730起。 1988年,县车辆监理站归属县公安局,改称都昌县交通警察大队。
  迄至1989年,全县陆路交通事故,自1960年以来,共发生298起。经济损失11.7万元,水上交通事故,自1977年以来,共发生27起,经济损失11. 73万元。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