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产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19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生产经营
分类号: F014.1
页数: 5
摘要: 清末、民国时期,全县除榨油、纺织、铸造、砖瓦、粮食加工等部分行业有简易专用工场建筑外,大部分行业多以住宅或租赁民房作临时工场。据1 985年全国第一二次工业普查统计,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共有房屋建筑面积1 0.516万平方米,其中用于生产的6. 232万平方米;集体工业企业共有房屋建筑面积4. 015万平方米,其中用于生产的3. 1587万平方米。机器设备清末、民国时期,县内工业生产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半机械化设备主要有脚踏织布机、印刷转盘机、油榨等。1 987年该产品被评为交通部优质产品。劳动生产率建国初期,生产工艺、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较低,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足2000元/人。
关键词: 生产方式 生产经营

内容

清末、民国时期,全县除榨油、纺织、铸造、砖瓦、粮食加工等部分行业有简易专用工场建筑外,大部分行业多以住宅或租赁民房作临时工场。
  建国后,工场建筑随着工业的发展,得到迅速的发展。1956年,国营工业企业开始兴建厂房。1970年,在建设“大港工业区”的过程中,新建厂房面积合计达22589平方米。进入80年代后,新建、扩建、搬迁了罐头食品厂、饲料公司加工厂、高压输变电站、油脂加工厂、棉针织厂、建筑材料厂、化工厂等一批企业。据1 985年全国第一二次工业普查统计,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共有房屋建筑面积1 0.516万平方米,其中用于生产的6. 232万平方米;集体工业企业共有房屋建筑面积4. 015万平方米,其中用于生产的3. 1587万平方米。1989年,国营工企业更新改造厂房3278平方米,总价值达114万元。
  机器设备清末、民国时期,县内工业生产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半机械化设备主要有脚踏织布机、印刷转盘机、油榨等。民国13年(1 924年),县人江汉购置8马力柴油机作动力,加工大米,都昌始有动力机械设备。50年代末、60年代初,县农机厂先后购进C616型手摇皮带车床、C618型车床、摇臂钻机、皮带龙门刨床、万能铣床等金属加工设备。60年代末,造船工业拥有折边机、压铁机、滚板机等大型造船专用设备20余台。70年代,工业生产广泛使用机器设备(详见表17-4)。进入80年代后,国营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得到大幅度的更新改造,据1985年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统计,在国营工业企业已安装生产没备价值(原值)的8784万元中,80年代出厂的设备价值(原值)5141万元,占总价值的58. 52%。1 986年,铸造型砂厂年产5万吨擦洗砂车间建成投产。1987年1 0月,造船厂干吨级船台建造成功。1989年,铸造型砂厂年产2万吨的精浮选砂车间土建工程完工。
  [=此处为表格(1969-1980年国营、集体工业企业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产品产量主要产品产量清末、民国时期,手工业者大都上门加工制作,其生产的手工业品,广泛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主要产品有:犁头、铁锅、家织布、木船、水车、桌、椅、板凳、风车、谷箩、石碾、石磨、油榨、石碓、木砻、刀、镰、耙等百余种。
  建国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产品不断得到更新换代,历年来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木材、铁锅、犁头、大米、印刷品、食用油、皮鞋、农具、条砖、生铁、水泥、型砂、酒类、棉布、皮棉、钨精矿、服装、罐头、中成药、塑料制品、饲料、机制纸、日用瓷、泵、民用钢质船、陶瓷干燥线、糖果、瓷土、电力、自来水等数百个品种。
  [=此处为表格(建国后若干年份主要产品产量)=] [=此处为表格=] 名优产品 1981年,都昌县钮扣厂生产的“庐山牌甲基丙烯酸甲脂钮扣”,荣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复评仍为省优质产品。
  1985年,都昌县造船厂生产的“长江300马力监督艇”荣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 987年该产品被评为交通部优质产品。1989年复评仍为省优质产品。
  1987年,铸造型砂厂生产的“波湖牌50/100、70/140目水洗硅砂”,五金机械厂生产的“耐热不锈钢烤花窑具”,都昌周溪钮扣厂生产的“波湖牌贝雕工艺美术品”均获得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8年,都昌陶瓷机械厂生产的“庐山牌TCG陶瓷干燥机系列产品”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第三节经济效益产值清末、民国时期工业产值情况无考。
  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5.9万元。其中国营工业10.1万元,县办集体工业1.6万元,其它经济类型工业54.2万元。1 957年,对资改造工作结束,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近1 0倍,达到622万元。其中国营工业总产值412.3万元,集体工业209.7万元。
  1 958年至1 960年,工业总产值出现畸形增长,突破千万元大关,最高年竞达1236.9万元。
  1970年,全县新建厂矿30个,工业总产值再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476万元。
  进入80年代,工业总产值逐年稳步增长。1985年,工业总产值4206.4万元,其中国营工业1963.8万元,县属集体工业1522.3万元,乡镇工业720.3万元。1 987年工业总产值9148. 3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 17%。1 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3378. 44万元。其中省属工业81.8万元,县属国营工业3603.4万元,县属集体工业1945.4万元,其它工业7747. 84万元。
  [=此处为表格(建国后若干年份工业总产值)=] 利税 1 949年至1987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共完成利润和税金1744.9万元。1981年至1987年,县属集体工业企业共完成税金226. 74万元。1989年,全县国营、集体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税金329.3万元,其中国营工业204.6万元,集体工业124.7万元,盈利企业利润总额为352. 90万元。
  劳动生产率建国初期,生产工艺、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较低,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足2000元/人。60年代后,由于机器电力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的提高。197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700元/人,1972年迅速提高到8033元/人,1983年突破万元大关,达10937元/人。1 987年为11875元/人。1989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880元/人,县属集体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065元/人。国营企业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为二米厂,达到41522元/人,最低的为建材厂,仅2158元/人;县属集体企业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为南峰轧花厂,达到33806元/人,最低的为轻机厂,仅达到950元/人。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