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造船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1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造船工业
分类号: U66
页数: 2
摘要: 都昌造船工业比较发达,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船王”量港造船的传说。建国前,工匠多临时组班、搭蓬造船。主要船型有罗滩船、巴斗船、鸦尾船等。建国后,都昌造船工业发展迅速。1969年4月,国营都昌造船厂成立。1985年至1986年,县造船厂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西省“六好企业”。1 989年经省级考核验收全面质量管理达二级,计量达二级,标准化经省级考核验收合格。航运公司造船厂航运公司所属企业。以生产、修理钢质船为主,现已能自行设计建造200吨级以下的多种钢质机动船。该厂创建于1970年,厂址在县城南山脚柳家村东头。厂区占地面积为7353平方米,建筑面积31 88平方米。利税总额l万元,产值利税率为0. 89元/百元,企业扭亏为盈。
关键词: 船舶工程 造船工业

内容

都昌造船工业比较发达,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船王”量港造船的传说。建国前,工匠多临时组班、搭蓬造船。主要船型有罗滩船、巴斗船、鸦尾船等。
  建国后,都昌造船工业发展迅速。1950年,由于承锦、詹太禧、詹早头等几位船木工匠,在龙王庙(即后河颈南岸)的荒地上,自发组织了都昌第一个修船工会小组,造船工业开始走上合作化道路。1964年,造船工业先后装备了车床、刨床、电焊机等机械设备,开始制造安装木质机帆船。1965年,第一艘钢质轮船——险峰号(县水利局防洪抢险船)建造成功。
  1969年4月,国营都昌造船厂成立。次年,从洪都机械厂下放了一批技术人员到该厂,同时还接收大学毕业生3人,加速了都昌造船工业的发展。1982年,在县造船厂建造了一座500吨级机械化下水船台滑道,实现了船舶上下水机械化。1 987年,第一座千吨级船台和车间在县造船厂建成使用。至1989年,全县有各类造船企业1^1家(其中县属国营和集体企业各一家),能生产1500吨以下的钢质驳船和800马力以下的各种机动船,年造船总吨位达3792. 75吨,总产值达703.5万元。
  都昌县造船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1 969年4月建厂(前身是航运公司造船厂),厂址座落在县城小南门西侧、后河颈南岸,占地面积为355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426平方米(其中生产用11637平方米,职工住宅6306平方米)。建厂的当年,即被中央六机部树为“全国水运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72年被中央交通部确定为生产200吨甲板驳的定点厂。同年,原农垦部长、现任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来厂视察。1974年开始生产长江300马力监督艇,1987年开始生产380马力监督艇。其中300马力长江监督艇在1985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获交通部优质产品称号。至1989年,该厂能生产1500吨以下的钢质驳船和800马力以下的各种机动船。同年全厂有职工351人,工业总产值580. 7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358元/人,年税利总额81.1万元,产值利税率13. 97元/百元。1985年至1986年,县造船厂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西省“六好企业”。1 989年经省级考核验收全面质量管理达二级,计量达二级,标准化经省级考核验收合格。
  航运公司造船厂航运公司所属企业。以生产、修理钢质船为主,现已能自行设计建造200吨级以下的多种钢质机动船。该厂创建于1970年,厂址在县城南山脚柳家村东头。厂区占地面积为7353平方米,建筑面积31 88平方米。1989年,全厂有职工121人(固定工14人),总产值112. 6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306元/人。利税总额l万元,产值利税率为0. 89元/百元,企业扭亏为盈。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