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169
颗粒名称: 卷十七 工业
分类号: F401
页数: 16
摘要: 个体手工业都昌素兴拜师学艺之风,手工业比较发达。民国16年,搬运、造船、理发等行业成立同业工会。民国37年,全县个体手工业者有7480人,多分布在城郊和沿湖地带的北山、大树、和合、三汊港、周溪、西源、南峰、芗溪、万户等地,春桥、张岭及邻近地区的手工业者为数较少。陶瓷、锯板、木、篾、绢筛、油漆、雕刻、镶牙等行业的工匠多外出谋生,足迹遍及安徽、湖北、浙江、江西等省的几十个县、市,其中以去景德镇做瓷器的工人最多。建国初,部分手工业者弃工务农,据统计,1950年,全县个体手工业者为1 877人。1951年,部分个体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个体手工业者为1700人,至1957年,个体手工业者全部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纳入集体所有制工业。
关键词: 工业经济结构 工业体制

内容

个体手工业都昌素兴拜师学艺之风,手工业比较发达。民国时期,全县手工业行业主要有铁、木、篾、锯板、砖瓦、石灰、泥石、缝纫、渔网、弹花、皮革、刨烟、油漆、钮扣、造船、陶瓷、木雕、绢筛、爆竹、铸犁、铸锅、打铜、打锡、打金银、豆腐、糕饼、理发、屠宰、镶牙、熬糖等42种,其技艺世代相传,出现了一批享誉乡里的专业村镇:篾匠高家、渔网程家、砖瓦刘家、蓑衣侯家、铸犁李家、绢筛段家、爆竹杜家、木雕九山里……。民国16年(1927年),搬运、造船、理发等行业成立同业工会。民国37年,全县个体手工业者有7480人,多分布在城郊和沿湖地带的北山、大树、和合、三汊港、周溪、西源、南峰、芗溪、万户等地,春桥、张岭及邻近地区的手工业者为数较少。陶瓷、锯板、木、篾、绢筛、油漆、雕刻、镶牙等行业的工匠多外出谋生,足迹遍及安徽、湖北、浙江、江西等省的几十个县、市,其中以去景德镇做瓷器的工人最多。
  建国初,部分手工业者弃工务农,据统计,1950年,全县个体手工业者为1 877人。
  1951年,部分个体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个体手工业者为1700人,至1957年,个体手工业者全部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纳入集体所有制工业。
  1978年后,个体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者多在城郊和农村集镇,或摆摊设点,招徕顾客;或走乡串户,上门服务。1989年止,全县有个体手工业者1 8388人。其中:泥石工4078人;木工2714人;铁匠工1 770人;铸锅工1282人;篾工1689人;油漆工279人;缝纫工1 354人;榨油工840人;理发工51O人;圆木工605人;镶牙工62人;造船工232人;砖瓦工2492人;制香工113人;铜匠工1 24人;白铁工93人;弹花工87人;制烟工64人。
  私营厂、坊、匠铺清末、民国时期,私营手工业作坊有所发展。民国32年,江先益、曹明照等耶稣教徒,在三汉港横街创办纱布生产合作社,时有脚踏织布机10余台,职工20余人,主要产品有宽幅条布、罗布手巾、花布、毛巾等。抗战胜利后不久,即迁到县城,其规模略有扩大,计有织布机20余台,职工40余人。收入主要用于发展教会和慈善事业。
  民国37年,全县私营厂、坊、匠铺主要有耶稣教会创办的纱布生产合作社,徐家埠、汪家墩、江家舍及锅炉下的铸锅作坊,三汊港铸犁山的犁头铸造坊,黄金咀的捻船坊,县城东门口和“大神庙”的油榨坊,东门外罗家的石灰窑,县城万长安的碾米坊,郝家、胡家的铁匠铺,东街丁家的服装店,沈家的染布坊等。
  建国初,私营厂、坊、匠铺多被改造为集体工业。
  1978年后,私营厂、坊、匠铺有了恢复和发展。主要行业有藤制品、沙发、榨油、机米、制面条、烫粉丝、砖瓦、爆竹、服装、豆腐、铸造、五金修理、服装加工等。
  1989年,全县私营工业企业主要有:周溪珍珠核加工厂、大沙汽车附件厂、大沙凤凰藤具厂、城郊板鸭加工厂等。
  第二节集体工业都昌的集体工业创始于手工业合作化之后,分县办集体式业和乡镇工业。县办集体工业按行政管辖系统又分为二轻工业、民政系统工业、城建系统工业、交通系统工业;乡镇工业分为乡(镇)办工业、村办工业。
  县属集体工业 1951年5月,在县城东街创办了全县第一家集体工业企业都昌县工农染织厂。该厂为合作社办企业,主要生产42码色细布和30码彩格条布,年生产能力为32万米。
  1957年,全县有手工业合作社4 4个,工业总产值189. 50万元。县办集体工厂2个,工业总产值20. 20万元。
  1962年,实行手工业调整,县城设有五金、车子、木器、花篾、雨伞、缝纫、皮革、丝棉8个手工业社。
  1 970年,随着大港工业区的创办,县属集体工业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当年全县有集体工业企业1 9家,年工业总产值301. 75万元。
  1 978年1 2月,社队企业局与手管局分开,年底全县有县属集体工业企业17个。其中:手管局系统9个、交通局系统1个、城建局系统1个、供销系统5个、民政系统1个。
  据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1 985年,全县有县办集体工业企业22家,固定资产总额为456.1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达2974瓩,房屋建筑总面积40125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8538平方米)。该年工业总产值1612.6万元,净产值243.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97.2. 79元/人。
  1989年,县办集体工业企业30个。其中主要厂家有:五金机械厂、有机化工厂、化工厂、砖瓦一厂、砖瓦二厂、印刷二厂、轻机厂、服装厂、皮革厂、木器厂、陶器厂、胶木电器厂、二轻机械厂、社会福利厂、汽车修理厂、大沙轧花厂、沙岭轧花厂、南峰轧花厂、万户轧花厂、县城轧花厂、建筑机械厂、水泥制品厂、航运公司造船厂、羊毛衫厂等。
  乡镇工业都昌的乡镇工业是在50年代农村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多为竹木加工、铁制小农具制造、食用植物油加工等。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半机械化农机具制造和砖瓦制造业有较大发展。1978年后,以日用陶瓷、农副产品加工、珍珠核加工、藤制品加工、船舶修理等为主的多种工副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涌现了不少的专业乡:“砖瓦之乡”左里、“藤编之乡”大沙、“建筑之乡”阳峰、“贝雕之乡”周溪等。据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统计,1985年,全县有各类乡镇办工业企业4677家,年工业总产值3735万元。1 989年,全县有各类乡办、村办、联户办工业企业5430个,年工业总产值781 5万元。其中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0万元的骨干企业38个;超百万元的8个:景昌瓷厂、景芗瓷厂、张岭砖瓦厂、都昌水泵厂、都昌排灌机械厂、三汊港机械厂、周溪珍珠核加工厂、凤凰藤具厂。
  第三节国营工业国营工业创办于建国后,为全县工业的骨干,多分布在县城和大港乡。分县属和省属国营工业。
  县属国营工业民国38年(1949年)5月,都昌解放后即创办第一个地方国营工厂——都昌新民机米厂,厂址设在县城斗星街。时有碾米机1台,配套动力24瓩,职工20人。当年加工大米569吨。
  1 951年,都昌工农生产厂创办。1956年3月6日,都昌县发电厂在县城蒋角塘动工兴建,装机容量为30瓩。同年9月,都昌县印刷厂创办。
  1958年至1959年,全县出现全民办工业的热潮,先后办起了瓷厂、水泥厂、釉果厂、酿酒厂、机械厂、矽砂矿、伐木场、钮扣厂、钢铁厂、糖厂、化肥厂、混合肥料厂、锯板厂、炼油厂、造纸厂、石英砂厂、插秧机厂、制药厂18个国营厂(矿、场),除矽砂矿、伐木场分别座落在多宝和大港外,其它均分布在县城。沙岭、南峰、县城3个轧花厂也转为国营。
  1960年至1963年,中共都昌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大跃进”以来一窝蜂办起的厂、矿进行了认真的调整和充实。经过整编,全县共保留国营厂矿10个,即发电厂、农机厂、印刷厂、机米厂、矽砂矿、酒厂、食品厂、伐木场、沙岭轧花厂、南峰轧花厂。裁定下马厂(矿)16个。
  [=此处为表格(在整编中下马的1 6个厂矿概况)=] 1969年,都昌造船厂成立。人员、设备均来自航运公司造船厂。
  1970年,都昌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全县创办“7矿48厂”,建设“大港工业区”。该年1 0月20日,大港工业区开始筹建,经过10个多月的时间,全工业区先后办起了机床厂、插秧机厂、农机配件厂、轴承厂、煤矿、玻璃厂、木具厂、砖瓦厂、印刷厂、麻纺厂、皮件厂、电厂、食品厂、农药厂、造纸厂、炸药厂、铸造厂、糖厂等28个厂(矿)。生产的产品有180多种。全区有职工1391名,厂房建筑面积合计22589平方米。与此同时,在县城新建成的厂矿有:钢铁厂、汽车修配厂、煤球厂、粮棉油机械修造厂、轴承厂、石英粉厂、无线电修理厂、包布厂、油化厂。
  1973年,县革命委员会对县办工业进行了一次调整、整顿。撤销合并国营厂矿l 4个,保留国营厂矿20个。其中大港工业区有机械、麻纺、农药、造纸、陶器5厂;县城有水电、农机、碾米、印刷、造船、电机、汽车修理、食品、油化、石粉、酿酒等1 2个厂。通过调整,全县共减少全民职工639人。其中上调九江地区的184人,退回集体职工101人,被动员加强农业第。线的职工351人。
  1971年1 2月20日,都昌县矽砂矿改名为江西省都昌铸造型砂厂,主要产品为铸造型砂。同时由集体企业转为国营企业。
  1978年初,成立都昌县石煤综合利用试验厂,厂址设芙蓉山南,后因资金不足被迫下马,资产转入都昌县钨矿。该年8月,在阳峰、化民两乡毗邻地区创办了都昌县钨矿。同年,都昌农药厂易名都昌县制药厂,由生产农药转产中成药。
  1979年,都昌县自来水公司成立。
  1981年7月,汽车修配厂并入都昌县农机厂。
  1982年2月,都昌县建筑材料厂成立。同年4月,县织布厂、棉织厂和麻纺厂合并为都昌县棉针织厂。
  1983年1 0月,都昌县纺织电机厂更名为江西纺织电机厂。
  1984年9月,都昌县石粉厂改名为都昌县铸造石英砂厂。1 2月底,都昌县罐头食品厂竣工投产。同年,县城、万户、南峰、大沙、沙岭轧花厂转为集体企业。
  1985年5月,都昌县羽绒厂、都昌县饲料加工厂相继建成投产。
  1989年,全县有县办国营工业企业27个,其中主要厂、矿有;造船厂、铸造型砂厂、内燃机厂(即:陶瓷机械厂、农机厂)、江西纺织电机厂、机械厂、棉针织、羽绒厂、酿酒厂、罐头食品厂、造纸厂、印刷厂、铸造石英砂厂、建筑材料厂、钨矿、供电公司、粮食加工厂、油脂化工厂、食品厂、饲科公司、自来水公司等。
  省属工业 1956年至1966年,县机米厂划归省管。
  1962年至1967年,矽砂矿划归省管,1968年转为县办集体工业。
  1983年1月1日起,都昌制药厂划归江西省医药总公司管理。
  都昌制药厂:省属企业。1978年建厂,前身是都昌农药厂。厂址座落在武山林场,占地面积1lOOO平方米。主要生产中成药,产品有:黄连上清丸、保和丸、香砂六君丸、贝母枇杷糖浆、益母草膏、木香顺气丸、藿香正气丸等。1989年,全厂有职工61人,固定资产总值70.5万元,净值61.3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末实际占用53万元,年工业总产值109.4万元,年销售收入99.2万元,上缴税金7.5万元,实现利润13.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934元/人。该厂拟迁县城。
  第二章主要产业第一节采矿工业都昌矿产资源主要有白钨、钒、钛、硅砂、高岭土、釉果、铁矿石、石煤、花岗石、矿泉水等。建国前,采矿工业很落后,仅有部分工匠从事花岗岩、青石板材的开采。
  1958年,采矿工业有了发展,主要开采硅砂、釉果、铁矿石。该年开采硅砂54687吨,总产值35万元;生产釉果72060块,总产值2万元;生产生铁579. 72吨,总产值149.8万元。
  1970年,创办石英矿和大港煤矿。当年,全县采矿工业总产值达91万元。
  1 978年,县政府投资1万元,对阳储山钨矿进行了初步开采。
  1 987年,全县采矿工业企业主要有:铸造型砂厂、铸造石英厂、钨矿、土塘釉果厂、东山瓷土矿和石煤矿等7个厂矿,年总产值253.3万元(其中,国营企业总产值203.14万元)。
  1 989年,全县采矿工业企业仍为7个,年工业总产值649.5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267. 66万元),并有2种规格的型砂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铸造型砂厂创建于1958年,初为县办集体企业。1962年至1967年曾划为省属国营企业。1968年仍归口县办集体。1974年转为县属国营企业。1981年被第一机械工业部定点为南方铸造型砂生产基地,是“中国造型材料公司”6个发起单位之一、公司董事成员。
  该厂位于庐山东侧、鄱阳湖畔的老爷庙。原砂储量为300亿吨,分布面积达1 00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20-40目、30-50目、40-70目、50-100目、70-140目等规格的水洗砂、擦洗砂、石英砂。建厂初期,开采完全依靠人力肩挑,仅能生产粗、中、细3种型号的天然砂。1968年铺设石板路,开始使用人力车。1973年,建成一条长近500米的装卸码头,从根本上解决了常年生产问题。同年,年产1 0万吨水洗砂的简易水洗池建成投产。1 983年8月,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投资300万元兴建的我国国内最大的年产30万吨水洗砂车间建成投产,基本上实现了硅砂开采、选矿、输送的机械化。能生产压裂砂、玻璃砂、基建砂以及多种规格的造型用砂。1986年,年产5万吨擦洗砂车间建成投产。1987年,年产2万吨铸钢树脂砂——精浮选沙车间动工兴建,至1989年底,土建工程全部完工。该年,全厂有职工405人(其中固定工273人),年产型砂22. 27万吨,年总产值256. 26万元,年销售收入为347.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564元/人。年利税总额达64.1万元,产值利税率为25. 01元/百元。
  铸造石英砂厂创建于1 970年,初名为都昌县石粉矿,以开采石英石为主,矿址设在徐埠乡的高桥。1 972年迁至县城,更名为都昌县石粉厂,由采掘业改为加工业。1984年易名为都昌县铸造石英砂厂,并于次年加入中国造型材料公司。主要产品有石英砂、粉玻璃玛赛克等。全厂占地面积1201平方米(其中生产用面积2519平方米)。1987年,全厂有职工78人,总产值18.1万元,产品销售收入为20.4万元,企业亏损总额达25万元。1 988年8月并入铸造型砂厂。
  钨矿创建于1978年8月24日。1981年前。矿址设在阳峰乡共升竹庵水库西,后迁至化民乡棋盘村竹庵岭下。该矿是赣东北91 6地质队三分队在1 978年至1 984年期间勘探的,初步查明该矿属斑岩型钨钼矿藏,钨具大型规模,钼具中型规模,批准获得D级钨储量49784吨,钼1 591 0吨。该矿采用手工开采方式,最多时有民工120人,年产钨精矿(折W0365%)26吨。1989年,全厂有职工16人,年产钨精矿(折W0365%)19.6吨,总产值11.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125元/人,利税总额2.5万元,产值利税率为21. 93%。
  第二节机械工业机械工业创始于1 958年。该年8月,全县第一台自制机械设备——手摇车床在县农机厂制造成功。1 970年,机械工业有较大发展,仅地方国营工厂就新增7家,主要产品有三轮机车、离心水泵、异步电动机、G6132车床等。J989年,全县有机械工业企业35家,年工业总产值1/151.6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企业3家,年总产值465.9l万元)。
  农机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1958年建厂,厂址位于县城东风大道中段的南侧(旧称猪簦山),占地面积31 528平方米。初由木器社、铁器厂、锅炉厂合并而成,当年完成产值28.31万元。1982年7月增加江西省都昌县内燃机厂厂名。1 987年1 0月,增加江西省都昌县陶瓷机械厂厂名。60年代主要生产压面机、米斗、600毫米轧花机、737毫米脱粒机、剥麻机等。70年代主要生产2105型柴油机、2CN16齿轮箱、2105X船用机组等。80年代主要生产TCG陶瓷干燥机系列产品、X80精坯作业线、0. 75r13矿车和发电设备。是都昌一家具有较强设计、铸造、金加工、安装能力的机械企业。1 989年,全厂有职工329人(其中固定工271人),年工业总产值271. 5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252元/人。年利税总额33.4万元,产值利税率12. 30%。
  江西纺织电机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创建于1970年,厂址在县城,占地面积10031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383平方米(其中生产用1320平方米)。初名江西省都昌县电机厂,1 983年易名为江西纺织电机厂。该厂是全省唯一生产纺织电机的专业厂,其当家产品是E0-53-6(0. 8kw)纺织专用电机,年产量达2000余台。1987年,y系列电机试制成功,主要型号有y90s-6、y90s-4、y132s-6,yl32s-/l等,年产能力各为400余台。1 989年全厂有职1I:115人(其中固定工97人),年总产值1 3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304元/人,年利税总额10.9万元,产值利税率8.38%。
  机械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1 970年7月建厂,初名机床厂,主要设备均从农机厂调拨,厂址设在武山林场。1972年,县插秧机厂和农机配件厂并入,改称“三机厂”,厂址未变。1974年易名为县机械厂。该厂具有铸造、金加工、装配、修理能力,主要产品有平口虎钳、多功能平口钳、乙炔发生器、型材切割机、活络顶针等。1985年,对老式排水乙炔发生器进行技术改造获得成功。yjP-1. 0-1型排水式中压乙炔发生器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经委颁发的1 985年度优秀新产品称号,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该年总产值达81.40万元,销售收入达85. 50万元,较1984年翻了一番。1 987年,该厂试制成功的Q97系列多功能平口钳,通过省级鉴定,属国内先进,并获得该年度省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证书。1989年,全厂有职工117人,年工业总产值6/1.4 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504元/人。年利税总额出现负增长,企业亏损达2.9万元。
  五金机械厂县属集体企业。1956年建厂,前身是铁具社。厂址曾几度搬迁.1 979年迁至东风大道92号。1982年底更名为都昌县五金机械厂。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工人基本上是手工操作,70年代初,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主要机械设备有300吨摩擦压力机、80吨冲床、刨床、铣床等。产品有脱粒机、粉碎机、水泵、启闭机、磨薯机、梅花扳手、22型绞肉机和出口羊毛剪、劳动斧等。80年代初,由于当家产品接连淘汰,五金机械厂陷于停产困境。1985年,不锈钢窑具试产成功,迅速成为当家产品。该年总产值达80.5万元,年销售收入73.1 4万元。1989年,全厂有职工1 65人,年工业总产值2-40. 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4552元/人,年利税总额2d.5万元,产值利税率10. 20%。该厂1 987年被评为九江市二轻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1 989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的光荣称号第三节造船工业都昌造船工业比较发达,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船王”量港造船的传说。建国前,工匠多临时组班、搭蓬造船。主要船型有罗滩船、巴斗船、鸦尾船等。
  建国后,都昌造船工业发展迅速。1950年,由于承锦、詹太禧、詹早头等几位船木工匠,在龙王庙(即后河颈南岸)的荒地上,自发组织了都昌第一个修船工会小组,造船工业开始走上合作化道路。1964年,造船工业先后装备了车床、刨床、电焊机等机械设备,开始制造安装木质机帆船。1965年,第一艘钢质轮船——险峰号(县水利局防洪抢险船)建造成功。
  1969年4月,国营都昌造船厂成立。次年,从洪都机械厂下放了一批技术人员到该厂,同时还接收大学毕业生3人,加速了都昌造船工业的发展。1982年,在县造船厂建造了一座500吨级机械化下水船台滑道,实现了船舶上下水机械化。1 987年,第一座千吨级船台和车间在县造船厂建成使用。至1989年,全县有各类造船企业1^1家(其中县属国营和集体企业各一家),能生产1500吨以下的钢质驳船和800马力以下的各种机动船,年造船总吨位达3792. 75吨,总产值达703.5万元。
  都昌县造船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1 969年4月建厂(前身是航运公司造船厂),厂址座落在县城小南门西侧、后河颈南岸,占地面积为355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426平方米(其中生产用11637平方米,职工住宅6306平方米)。建厂的当年,即被中央六机部树为“全国水运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72年被中央交通部确定为生产200吨甲板驳的定点厂。同年,原农垦部长、现任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来厂视察。1974年开始生产长江300马力监督艇,1987年开始生产380马力监督艇。其中300马力长江监督艇在1985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获交通部优质产品称号。至1989年,该厂能生产1500吨以下的钢质驳船和800马力以下的各种机动船。同年全厂有职工351人,工业总产值580. 7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358元/人,年税利总额81.1万元,产值利税率13. 97元/百元。1985年至1986年,县造船厂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西省“六好企业”。1 989年经省级考核验收全面质量管理达二级,计量达二级,标准化经省级考核验收合格。
  航运公司造船厂航运公司所属企业。以生产、修理钢质船为主,现已能自行设计建造200吨级以下的多种钢质机动船。该厂创建于1970年,厂址在县城南山脚柳家村东头。厂区占地面积为7353平方米,建筑面积31 88平方米。1989年,全厂有职工121人(固定工14人),总产值112. 6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306元/人。利税总额l万元,产值利税率为0. 89元/百元,企业扭亏为盈。
  第四节纺织·服装工业清末、民国时期,纺线、织布、棉絮、服装等手工工业有所发展,工匠遍及城乡,主要生产工具有手工纺车、脚踏织布机等。产品多为棉线、麻线、家织布、棉絮等。县城丁氏的便衣做工精细。民国32年(1943年)江先益、曹明照等耶稣教徒创办了纱布生产合作社,至建国前夕,有织布机20余台。
  1951年3月,都昌县染织厂建成,有织布机24台,主要生产42码色细布、30码彩格条布,年生产能力为32万米。
  1973年,全县有纺织、服装工业企业7家,年工业总产值136. 08万元。
  1989年,全县纺织、服装工业企业1 4家,其中主要厂家有棉针织厂、麻球厂、羽绒厂、皮革厂、服装厂、航运公司羊毛衫厂等,年总产值2431.9万元。
  棉针织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1982年10月,由县制线厂、周溪渔网厂、大港织布厂合并而成,厂址设在都昌镇牛角塘村,占地面积27343平方米,建筑面积5756平方米。1989年全厂有职工225人,主要生产被单、帆布、蚊帐布、市布及各种棉线,年工业总产值160. 0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1 1 1元/人,年利税总额为15.2万元,产值利税率9. 5%。
  羽绒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1985年5月建厂(由棉针织厂划出场地和部分干部、职工)。1989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49.1万元,具有分毛、洗毛、加工等完整工艺,主要产品有羽绒被和羽绒衣等55个品种,年产量达2.5万件,在全省该年度的行业评比中获女式羽绒服装金杯奖、男式羽绒服装和童装银杯奖。1989年,全厂有职工1 34人(其中固定工1 0人),年工业总产值172.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830元/人,利税总额3.6万元,产值利税率为2. 09%。
  钮扣厂县属集体企业。1970年建厂,前身是1963年组建的都昌钮扣生产合作社,厂址设在县城东风大道81号,占地面积1 7100平方米(包括东湖一路的裂化车间和宿舍),主要产品有罗甸扣、胶木扣、有机玻璃钮扣等。其中“庐山牌甲基丙烯酸甲脂钮扣”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复评仍为省优质产品。80年代前期,该厂经济效益显著。1980年全厂工业总产值达122万元,实现利润7. 05万元,上缴税利3.3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 4000元/人。从1986年起,该厂一度处于亏损和半停产状态。1987年秋,主管部门对该厂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企业生产逐渐得到复苏,至该年底,全厂在职职工130人,退休职工21人,固定资产原值29. 318万元、净值18. 769万元,年总产值27万元,亏损总额达6.4万元。1988年,该厂被划分为3个小分厂,即有机化工厂、胶木电器厂、二轻机械厂。
  皮革厂县属集体企业。1961年建厂(前身是皮革生产合作社)。1971年7月,皮革厂与大港工业区的皮件厂合并。厂址迁至都昌镇牛角塘,占地面积为9353平方米。该年9月,制革车间开始用电动转鼓制革,能生产出猪、牛皮正面革等数种皮革。主要产品有猪皮劳保手套(出口产品)、各种款式皮鞋和各式皮箱。1980年完成总产值88. 94万元,实现利润7. 61万元,被省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并获白栋材省长签发的嘉奖令。1985年,该厂生产的“航空旅行箱包”被评为省级优秀新产品。1989年,全厂有职工1 5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10. 3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304元/人。年税利总额8.75万元,产值利税率为7. 93%。
  服装鞋帽厂县属集体企业。1 980年由服装社改为服装鞋帽厂。主要是加工,生产各种服装、荦帽、蓬布等。其生产的高档呢、毛服装,远销山西、四川、贵州等省市。1989年.全厂有职工47人,年工业总产值4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383元/人。年税利总额1. 1万元,产值利税率2. 50%。
  第五节食品·酿酒工业建国前,都昌的食品酿酒工业比较落后,民国26年(1937年)至34年,全县相继有21家糕饼作坊,其中县城1 3家,土塘等农村集镇8家,生产排饼、酥糖、寸金糖、八珍糕等特色糕点。但作坊规模极小,父子店、兄弟店居多。酒类加工则无专门厂家,多由农户自请师傅至家,用土法酿制,俗称“吊酒”,产品亦很少作为商品。1958年4月,都昌县酒厂创办。1 964年商业部门创办食品厂。1982年3月,国营都昌罐头厂建成投产。1989年,全县有食品酿酒工业企业11家,年工业总产值477.6万元。
  都昌县酒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1958年4月建厂,厂址座落在县城,占地面积12485平方米。主要产品有:四曲酒、鄱湖大曲、老泉米酒、白兰地、封缸、香槟等酒类。另有汽水、酱油等产品。其中四曲酒畅销河南、河北等地。在1989年九江市酒类行业评比中,四曲酒被评为优质酒。该年,全厂有职工155人,年工业总产值115. 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372元/人。利税总额32.5万元,产值利税率28. 26%。
  罐头食品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1982年3月19日由省政府立项批准建厂,厂址座落在县城城东的周家咀,占地面积37620平方米(其中生产区29700平方米,生活区7920平方米)。该厂主要生产:甜酸荞头、桔子、梨、银耳、辣椒、鱼类等多种罐头。另有内引外联产品:上海汽水、奶糖、南安板鸭等。1989年,全厂有职工1 03人(其中固定工43人),年工业总产值165. 6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 6087元/人。年利税和产值均出现负增长。企业亏损达21.5万元。
  食品加工厂县属商办国营企业。1964年建厂,前身为50年代的13家私营糕饼联营店,厂址设在沿湖路边,占地面积11 304平方米。该厂主要生产:中秋月饼、酥糖、饼干、八珍糕、可口寸金糖等。1 989年,全厂有职工75人,年产值37.8万元,共生产各式糕点15吨,年利税率6.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404元/人。
  大港水库啤酒厂农垦系统所属集体企业。1 985年建厂,厂址座落在大港水库坝外,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793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138万元。主要产品为清泉啤酒。
  第六节粮油加工工业民国l3年(1924年)前,都昌粮油加工均由手工作坊进行。民国13年始,县城出现’机械加工粮食的厂家。至民国36年,相继兴办的厂家有:厚森米厂、联营加工米厂、穗丰粮食加工厂等,规模最盛时不过日加工大米150担。建国后,粮油加工工业发展较快,1949年创办的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即为新民米厂。至1989年,全县有国营、集体粮油加工企业1 4家,年工业总产值980.9万元。
  粮食加工厂县属粮办国营企业。1949年建厂,厂址座落在县城,至1989年,占地面积4530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屋建筑面积2469平方米)。主要加工大米、面粉,同时还再加工面条和油脂(包括大麻油、小麻油、菜油、棉油、糠油等)。年产大米6600吨、面粉2600吨、面条220吨。全厂共有职工84人,工业总产值278.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31 31元/人,利税总额达36.3万元,产值利税率13. 04%。
  油脂加工厂县属粮办国营企业。1 973年建厂,J986年由县城大南门迁至黄金山扩建,厂区占地面积52800平方米,其中用于生产的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该厂主要是进行油脂加工,年产菜油245吨,棉油246吨。同时利用油类副产品生产棉油皂。1 989年,全厂有职工1 04人,总产值137.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212元/人。利税总额8.1万元,产值利税率5. 9%。
  第七节造纸·印刷工业建国前,都昌无造纸业,印刷业有石印、木板印、活版木字3种形式,并均为手工刷印。建国后,造纸、印刷工业发展较快。1 956年9月,县印刷厂创办,时主要设备有电动机1台,2号、3号圆盘机各2台,手摇铸字机1台,四开平台机l台。1958年,在县城南门楼设有造纸厂,分手工和机械两条作业线,分别生产棉纸和有光纸,1 961年停办。1967年县印刷厂实现机印生产半自动化。1 970年7月,都昌造纸厂在大港水库坝东侧重建。至1 989年,全县造纸、印刷工业企业有7家,年工业总产值582.2万元。
  印刷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1956年9月建厂,厂址在县城。该厂主要承印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书面材料、四开版报纸、中小学练习本、信封、信笺以及出版部门委托印刷的有关书籍等。1 989年,全厂占地面积为480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63平方米。有职工106人(其中固定工86人),年工业总产值52. 0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906元/人。年利税总额2.9万元,产值利税率5. 58%。
  造纸厂县属国营企业。1958年在县城创建,1961年关闭。1970年7月,又在大港水库坝东侧重建。占地面积约4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145万元。主要产品有单胶纸、有光纸、包装纸、信封纸、招贴纸、卫生纸等。1989年,全厂有职工156人(固定工86人),年工业总产值19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436元/人,年利税总额31.2万元,产值利税率16. 08%。
  印刷二厂县属集体企业。1984年底,由文化用品厂改名为印刷二厂,厂址在西街2巷7号,全厂自有建筑面积969平方米,租房产公司面积240平方米。1 989年,全厂有职工58人,年工业总产值35. 9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190元/人。年利税总额2.2万元,产值利税率为4. 13%。
  第八节电力工业都昌电力工业创办于1 956年,始装机容量为30瓩,年发电量为2.7万度。1 958年县内始有水力发电。1982年高压输变电送电成功。至1989年,县内有小水电厂8家,装机容量为1265瓩,小火电厂28家,装机容量为2156酐,全县30个乡(镇)均接通高压输变电,通电村3270个,通电率91. 37%,通电户12.6万户,通电率92%,年供电量达2490万度以上。
  火力发电 1956年1 1月9日,都昌电厂竣工发电,电力主要用于照明。1958年5月1日,电厂更换85HP煤油发电机组(安装后改烧木炭),部分工厂开始用电。1969年,发电厂在县城西门芭茅茁扩建,装机容量为480瓩,1970年正式运行送电。1980年更换了一台750HP柴油发电机组,扩大了供电范围。从1956年至1980年,县发电厂先后装机7台容量1485瓩,总发电量为1270万度,年均发电量为50万度。70年代后,县城部分工厂开始安装发电设备,乡村的一些主要集镇也自行供电。至1 989年,全县有小火电28家。
  水力发电 1958年至1 968年,张岭水库、大港水库相继建成,并安装了发电机组,小水电开始出现。至1989年,小水电共有8家,总装机容量为1265瓩。其中张岭水库发电厂装机容量为150瓩、大港水库发电厂装机容量为840瓩。
  输变电 1980年8月,都昌县输变电工程得到省计委的批准。1981年开始施工,1982年12月26日正式并网送电成功。截止1989年底,全县已建成110千伏变电站一座,容量为1 60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46.8公里;35千伏变电站5座,容量为21350千伏安,35千伏线路90.2公里;】0千伏线路669. 46公里,配变压器575台,容量为39041千伏安。建设投资共3800多万元。
  [=此处为表格(35-110KV线路概况)=] [=此处为表格(35-110KV变电站概况)=] 第九节建筑材料工业清末、民国时期,都昌建筑材料工业有所发展。主要生产青砖、青瓦、石灰、圆木、青石板材以及土砖等。生产网点遍及城乡。
  解放后,砖瓦生产发展迅速。1 952年,多宝乡长冲刘村的砖瓦工人成立了砖瓦工人同业工会,1955年转为团子口砖瓦生产合作社。1 959年购制了制瓦机1台、80马力柴油机l台,实现了砖瓦生产的半机械化。1975年都昌砖瓦厂建造轮窑一座,购置整套机制砖瓦生产设备,实现了红砖生产自动化。1979年,县砖瓦一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机制红砖。1982年,县建筑材料厂建成投产。1983年,都昌镇秦家板村办石灰窑建成投产,日产石灰20吨左左。
  1989年,全县共有乡(镇)以上建筑材料工业企业31家,年工业总产值850.7万元。 建材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1 982年4月由化工一厂转产。厂址设在县城东门外黄金山南麓的鄱阳湖滨,占地面积891 30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3997平方米。主要产品有机制红砖、机制瓦、涂料、轻质水泥船、浴缸等11个品种。1 989年,全厂有职工177人,年工业总产值38.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1 58元/人。年利税总额和产值利税率均出现负增长,亏损总额达19.8万元。
  砖瓦一厂县属集体企业。1981年由都昌县砖瓦厂划出,厂址设在县城东湖1路20号,占地面积21 000平方米。主要生产机制红砖,年产量达1 300万块。1 989年,全厂有职工155人,年工业总产值6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387元/人。年利税总额7.5万元,产值利税率11. 03%。
  砖瓦二厂县属集体企业。1981年由都昌砖瓦厂划出,厂址在多宝乡团子口。1989年全厂有职工1 26人,年工业总产值32.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548元/人,年利税总额4.1万元,产值利税率12. 07%。
  第三章生产经营第一节生产设施工场建筑清末、民国时期,全县除榨油、纺织、铸造、砖瓦、粮食加工等部分行业有简易专用工场建筑外,大部分行业多以住宅或租赁民房作临时工场。
  建国后,工场建筑随着工业的发展,得到迅速的发展。1956年,国营工业企业开始兴建厂房。1970年,在建设“大港工业区”的过程中,新建厂房面积合计达22589平方米。进入80年代后,新建、扩建、搬迁了罐头食品厂、饲料公司加工厂、高压输变电站、油脂加工厂、棉针织厂、建筑材料厂、化工厂等一批企业。据1 985年全国第一二次工业普查统计,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共有房屋建筑面积1 0.516万平方米,其中用于生产的6. 232万平方米;集体工业企业共有房屋建筑面积4. 015万平方米,其中用于生产的3. 1587万平方米。1989年,国营工企业更新改造厂房3278平方米,总价值达114万元。
  机器设备清末、民国时期,县内工业生产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半机械化设备主要有脚踏织布机、印刷转盘机、油榨等。民国13年(1 924年),县人江汉购置8马力柴油机作动力,加工大米,都昌始有动力机械设备。50年代末、60年代初,县农机厂先后购进C616型手摇皮带车床、C618型车床、摇臂钻机、皮带龙门刨床、万能铣床等金属加工设备。60年代末,造船工业拥有折边机、压铁机、滚板机等大型造船专用设备20余台。70年代,工业生产广泛使用机器设备(详见表17-4)。进入80年代后,国营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得到大幅度的更新改造,据1985年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统计,在国营工业企业已安装生产没备价值(原值)的8784万元中,80年代出厂的设备价值(原值)5141万元,占总价值的58. 52%。1 986年,铸造型砂厂年产5万吨擦洗砂车间建成投产。1987年1 0月,造船厂干吨级船台建造成功。1989年,铸造型砂厂年产2万吨的精浮选砂车间土建工程完工。
  [=此处为表格(1969-1980年国营、集体工业企业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产品产量主要产品产量清末、民国时期,手工业者大都上门加工制作,其生产的手工业品,广泛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主要产品有:犁头、铁锅、家织布、木船、水车、桌、椅、板凳、风车、谷箩、石碾、石磨、油榨、石碓、木砻、刀、镰、耙等百余种。
  建国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产品不断得到更新换代,历年来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木材、铁锅、犁头、大米、印刷品、食用油、皮鞋、农具、条砖、生铁、水泥、型砂、酒类、棉布、皮棉、钨精矿、服装、罐头、中成药、塑料制品、饲料、机制纸、日用瓷、泵、民用钢质船、陶瓷干燥线、糖果、瓷土、电力、自来水等数百个品种。
  [=此处为表格(建国后若干年份主要产品产量)=] [=此处为表格=] 名优产品 1981年,都昌县钮扣厂生产的“庐山牌甲基丙烯酸甲脂钮扣”,荣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复评仍为省优质产品。
  1985年,都昌县造船厂生产的“长江300马力监督艇”荣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 987年该产品被评为交通部优质产品。1989年复评仍为省优质产品。
  1987年,铸造型砂厂生产的“波湖牌50/100、70/140目水洗硅砂”,五金机械厂生产的“耐热不锈钢烤花窑具”,都昌周溪钮扣厂生产的“波湖牌贝雕工艺美术品”均获得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8年,都昌陶瓷机械厂生产的“庐山牌TCG陶瓷干燥机系列产品”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第三节经济效益产值清末、民国时期工业产值情况无考。
  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5.9万元。其中国营工业10.1万元,县办集体工业1.6万元,其它经济类型工业54.2万元。1 957年,对资改造工作结束,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近1 0倍,达到622万元。其中国营工业总产值412.3万元,集体工业209.7万元。
  1 958年至1 960年,工业总产值出现畸形增长,突破千万元大关,最高年竞达1236.9万元。
  1970年,全县新建厂矿30个,工业总产值再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476万元。
  进入80年代,工业总产值逐年稳步增长。1985年,工业总产值4206.4万元,其中国营工业1963.8万元,县属集体工业1522.3万元,乡镇工业720.3万元。1 987年工业总产值9148. 3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 17%。1 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3378. 44万元。其中省属工业81.8万元,县属国营工业3603.4万元,县属集体工业1945.4万元,其它工业7747. 84万元。
  [=此处为表格(建国后若干年份工业总产值)=] 利税 1 949年至1987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共完成利润和税金1744.9万元。1981年至1987年,县属集体工业企业共完成税金226. 74万元。1989年,全县国营、集体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税金329.3万元,其中国营工业204.6万元,集体工业124.7万元,盈利企业利润总额为352. 90万元。
  劳动生产率建国初期,生产工艺、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较低,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足2000元/人。60年代后,由于机器电力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的提高。197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700元/人,1972年迅速提高到8033元/人,1983年突破万元大关,达10937元/人。1 987年为11875元/人。1989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880元/人,县属集体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065元/人。国营企业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为二米厂,达到41522元/人,最低的为建材厂,仅2158元/人;县属集体企业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为南峰轧花厂,达到33806元/人,最低的为轻机厂,仅达到950元/人。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