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1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设施
分类号: F407.9
页数: 13
摘要: 塘堰据清同治11年<1872年)《都昌县志》记载,是时全县水塘有县前塘、罗家塘、南山塘、茭塘、牛家塘、时家塘、石金塘、大井、天井、五井、寺前塘、蒋家塘、李家塘、西山塘、捎公塘、珠树塘、擦子塘、雁塘、铁牛塘、月塘、荷塘、石家塘、白水塘等23口。清至民国,池塘均列为田产,征收税粮,水田买卖时,亦须将属何塘灌溉载入契约,一并过户计征。成为都昌第一座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蓄水工程,亦为九江地区第一批重点骨干工程。1958年,在“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方针的指引下,都昌的水利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流域面积19.6平方公里,总库容127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1 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减少洪涝面积0. 82万亩。
关键词: 建筑经济 水利工程

内容

塘堰据清同治11年<1872年)《都昌县志》记载,是时全县水塘有县前塘、罗家塘、南山塘、茭塘、牛家塘、时家塘、石金塘、大井、天井、五井、寺前塘、蒋家塘、李家塘、西山塘、捎公塘、珠树塘、擦子塘、雁塘、铁牛塘、月塘、荷塘、石家塘、白水塘等23口。清至民国,池塘均列为田产,征收税粮,水田买卖时,亦须将属何塘灌溉载入契约,一并过户计征。
  1949年,全县共有大小塘堰9157处,蓄水314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 03万亩,但抗旱能力均在30天以下。建国初期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修和加固了一大批塘堰,据1956年统计,全县塘堰达9425处,灌溉面积3. 86万亩。从70年代中期始,又陆续兴建了一批较大的山塘。1989年止,全县共有塘堰10822处,蓄水687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 75万亩。
  水库 1953年9月,兴建大港乡烂泥垅示范水库,1954年3月竣工受益。均质土坝,混凝土方管,总库容42万方,灌溉面积200亩。都昌之有水库,始自是时。尔后,小型水库不断兴建。1957年11月兴建田民水库,翌年5月竣工受益,蓄水179.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 22万亩。成为都昌第一座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蓄水工程,亦为九江地区第一批重点骨干工程。1958年,在“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方针的指引下,都昌的水利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张岭、大港、长垅3座中型水库先后动工。至1974年,共建中小型水库222座。1975年至1982年又建了1座小(一)型水库,32座小(二)型水库。1983年以后,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除险加固续建配套等工程管理方面。至1989年,全县有小(二)型以上水库255座,控制流域面积302. 77平方公里,总库容2.0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 5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 14万亩。其中中型水库3座,控制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总库容712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97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 44万亩;小(一)型水库39座,控制流域面积93.7平方公里,总库容71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58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 59万亩;小(二)型水库21 3座,控制流域面积109. 07平方公里,总库容632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23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11万亩。各类水库完成干、支渠道303条,长1020公里,水泥防渗渠道54.3公里,开隧洞21条,架设渡槽94条,长1 0527米,建水闸456座。
  张岭水库:位于张岭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的锅煤冲出口处,拦截徐埠港支流锅煤冲溪水。1958年8月动工,1964年4月建成。该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鱼、发电综合效益的中型工程。流域面积19.6平方公里,总库容127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1 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减少洪涝面积0. 82万亩。主坝高24. 12米,长518米,顶宽4米,坝顶设有1米高的防浪墙;副坝高18.5米,长180米,顶宽3.5米。溢洪道为宽顶堰,净宽22米,最大泄流量25秒立方。涵管1座,管径1.1米,进口设直升框架启闭,出口建电站1座,装机3台1 50瓩。渠道总干1条,长0. 18公里;干渠4条,长58公里;支渠1 5条,长56.9公里。沿渠建西洋桥、曹豫等11座渡槽,长501米;建水闸70座,人行桥等42处,水泥渠道4.8公里。水库建成后,张岭、北炎、春桥、徐埠及县良种场2万多亩农田得以自流灌溉。
  大港水库:位于县北部武山山麓,拦截大.港支流溪水。于1958年冬始建,1970年5月竣工受益。该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防洪、养鱼和发电综合利用工程。为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流域面积66平方公里,总库容48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17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 04万亩,减少洪涝面积0.84万亩。主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129.5米,坝高33米,长347米,顶宽4米,坝顶还设有2.2米高的防浪墙;副坝系均质土坝,坝高6.4米,长60米,顶宽4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实用堰,堰顶高程123.1米,宽24米,最大泄量341秒立方;建涵管2座,东涵管径1米,进口设直升启闭框架,出口建坝后式电站1座,装机1台200瓩;西涵管径2.5米,进口亦设竖井启闭设备,出口建电站1座,装机2台640瓩。渠道总干1条,长41.7公里,号称“百里渠道”,可通过流量5至7个;干渠4条,长67公里;支渠26条,长77.8公里;水泥防渗渠道4公里。沿渠建有渡槽12座,长653米,其中最大的马涧渡槽,长400米,高25米;开隧洞2条,长51 3米,倒虹管1座,长30米,水闸59座,便民桥26座。水库现可灌大港、盐田、鸣山、中馆、狮山5乡。
  长垅水库:位于狮山乡长垅村。1958年9月动工,1970年冬建成。该库属大港水库梯级开发的调蓄工程,以灌溉为主,防洪、养鱼次之。流域面积14.4平方公里,其中引水面积10.1平方公里,水面1.35平方公里,水深13米,总库容1015万立米,有效库容79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万亩,减少洪涝面积0.1万亩。主坝高17.7米,长570米,顶宽4米;副坝高17.2米,长175米,顶宽3米;泄洪采用闸式,最大泄量16.2秒立方;涵管6处,其中低线管l处,高线管5处,均为直升启闭,低管出口设电站一座,装机1台40瓩,年发电量0.3万度。渠道总干l条,长1. 55公里,干渠5条,长19.8公里,支渠5条,长20. 95公里,沿渠建渡槽8座,水闸、便桥12座,水泥防渗渠道1. 76公里。
  [=此处为表格(全县小(一)型水库概况)=]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防洪工程圩堤建国后第一座圩堤始建于1959年。是年县农林水利局对县城东湖进行了勘测设计,1 0月动工兴建,至1960年3月,筑成l条长650米、高12米的圩堤大坝。该堤竣工后,保护了县城及郊区9个村镇和3800亩耕地不受洪水威胁。1960年地县水利部门又对新妙湖进行了勘测设计,同年9月即调动全县劳力1 0万人上阵修筑,1 962年竣工。新妙大坝是全县最大的一座万亩圩堤。
  1963年至1968年,全县先后修建大小圩堤37座,其中保护农田千亩以上的圩堤16座,占同类圩堤60%。1969年至1974年又先后兴建了东风、狮山、南峰、破絮湖、介坂、马影湖等6座干亩圩堤和23座小型圩堤。1977年西源、芗溪、万户3乡联合兴建了南岸洲围堤。该工程位于县境南端的鄱阳湖中,与珠港围堤相近,1979年冬建成,堤长13. 13公里,堤顶高程23米,顶宽4米,建闸l座,排涝装机3台360马力,共投工300万个,投资300万元,围垦面积1. 00万亩。后因资金不足,大部分堤段未用块石护坡,1980年汛期,在大风大浪的冲击下,堤防决口,至今未修复。
  1989年止,全县已有大小圩堤88座,堤长87.8公里,保护村镇757个,面积30.2万亩,其中耕地14. 36万亩,养殖水面11- 37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圩堤4座,堤长13. 44公里,保护村镇282个,耕地7. 44万亩,养殖水面8. 19万亩;千亩以上圩堤23座,堤长33. 05公里,保护村镇286个,耕地4.37万亩,养殖水面2. 54万亩,小型圩堤61座,堤长41. 31公里,保护村庄189个,耕地2.55万亩,水面0. 64万亩。
  新妙大坝:原名北庙大坝,位于北山、多宝乡,横跨湖区南北两岸。1960年9月兴建,1961年受益,1962年竣工。同年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亲临工程视察时,在闸门横额题“新妙大坝”四字,故正名。流域面积432.5平方公里。坝l条,长2公里,高1 2米,顶宽4.5米,高程23.5米,堤身内外坡均用块石护砌,堤顶还设有1米高的防浪墙,坝南端建2孔3.5米×3.5米孔径水闸1座,坝北头设3米×3米孔径水闸和船闸各1座。湖区有8个乡132个村镇4. 77万亩农田受益。圩内有水面5. 54万亩。大坝通车后,还沟通了沿湖两岸交通。
  南溪圩堤:位于大沙、和合乡。1965年9月兴建,1974年6月竣工。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工程建主副两座堤坝,堤总长2240米,其中主坝长1990米,最大坝高12.4米,顶宽3-3.5米,高程23.4米;副坝长250米,顶宽3.5米,高程23.4米;两堤外坡块石砌护,高程23.2米,主坝西端设2.4米×2.4米孔径涵闸1座。该工程原属千亩以上圩堤,保护耕地0. 46万亩,村庄37个,养殖水面0。78万亩,由大沙、和合乡共管。1989年经省水利厅批准为农业开发万亩圩堤。待工程建成后,可保护耕地0. 91万亩<其中垦殖面积0.45万亩>,养殖水面0. 33万亩。
  周溪圩堤:位于周溪镇南,1 968年9月兴建,1970年5月竣工。由上坝、下坝、小港口和21条小副坝串联而成。流域面积27.1公里,堤总长5200米。其中上坝长450米,高1 5米,顶宽3米,高程23.5米;下坝长2450米,高15.3米,顶宽3米,高程23.5米。除小副坝外,主坝均用块石护坡。下坝建3米×3米孔径涵闸1座。上坝建装机4台620瓩排涝站1座。保护周溪乡10个村镇1.1 1万亩农田。该工程系集体所有制单位,管理所设上、下坝2处。堤内后湖设水产场,养殖水面0. 75万亩。1986年,此工程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下,堤内已建标准鱼池0. 29万亩。并在后湖建渔池排涝站1座,装机l台55瓩。
  矶山湖堤:位于都昌镇和北山乡,由上、中、下坝和梢公塘、红卫、射山副坝组成。流域面积44.12平方公里。该工程于1977年兴建,1978年受益,1979年3月建成,上坝长1 70米,高15米,顶宽4.5米,高程24.5米;中坝长1534米,高10米,顶宽4米,高程24米;下坝长2300米,高13.8米,顶宽3米,高程23.5米。三座大坝外坡皆用块石护坡,下坝西头建有3米×3米孔径涵闸1座。工程确保了都昌镇、北山乡73个村庄3. 33万亩面积(其中1. 07万亩耕地)和县城不受洪水侵害。圩内有水面1. 12万亩。该工程属集体所有制单位,设管理所2处,上、中坝由都昌镇管理,下坝由北山乡管理。1986年在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下,在堤内开挖标准鱼池0. 82万亩,并在上坝建装机2台共1600瓩的电排站1座。
  [=此处为表格(全县保护耕地面积千亩以上圩堤概况)=]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提灌工程机械提灌站 1951年,县财政局购置了1台12马力抽水机,翌年在县城郊流动抽水灌溉,无固定机站。1956年7月,在北山、七角、杨垅等地安装了3台抽水机共40马力,灌田400亩。1961年全县购进抽水机60台1 1 30马力;1962年至1963年,建成万户、新兴、霞光、松薷、汪墩、徐埠、黎明、西源等8个国营机站,共装机8台770马力,灌溉面积1. 06万亩,平均每马力灌田13.8亩。1964年全县有农用抽水机255台4993马力,其中柴油机225台4531马力;煤汽机26台432马力;汽油机4台30马力,灌溉面积3.9万亩,平均每马力灌田8亩。煤汽机、汽油机此后未再发展,并逐年淘汰,柴油机至70年代中期亦未继续发展。乃至1 978年大旱过后,全县沿湖各公社、大队才又陆续兴建一大批大马力机站,共装机280台4600马力。1982年,全县发展固定机灌站1 46站170台15356马力,灌溉面积7.d1万亩。80年代随着电力的发展,机械提水不断被电力提灌所取代。1 989年止,全县有54站64台6063马力改为电灌站,余下机灌站只有92站1 07台9293马力,灌溉面积4. 49万亩。
  [=此处为表格(1989年装机80马力以上机械提灌站概况 )=] [=此处为表格=] 电力提灌站 1 983年在大沙、和合、周溪、西源等地兴建13座17台装机1385瓩的机改电工程,随着各地纷纷动工兴建电灌站,原有的机灌站也分期分批改为电灌站。1987年全县23个乡建有35个固定电灌站,装机40台2580瓦千,灌溉面积2.77万亩,平均每瓩灌溉10.8亩,灌溉成本比机灌降低40%,每亩抽水成本4. 50元。1 989年止,全县发展电灌装机40瓩以卜固定站有55站63台401 7瓩,灌溉面积4. 17万亩。
  [=此处为表格(1989年装机40瓩以上电灌站概况)=] 水轮泵站 1964年6月在鸣山公社青山大队安装1台30-6型水轮泵机组,灌田80亩。此后,水轮泵在全县逐步推广,1 967年,先后在鸣山、化民、春桥、徐埠、汪墩、土塘、三汊港、张岭、盐田、大港、苏山、双桥等地建成16座水轮泵站,装机18台,灌溉面积0.5万亩。但因大部分未经设计,施工质量差,1969年被洪水冲掉部分。后经修复和新建,至1972年有30余座。1973年又被洪水冲毁1 5座,还有一部分因管理不善,长期失修而报废。1 989年全县水轮泵站仅存1 3座。
  喷灌机 1 978年冬,在大沙、都镇、万户等地配备喷灌机178台,灌溉面积0.95万亩,其中移动式灌溉0. 94万亩。喷灌的棉地单产比沟灌要高,用水又少,深受棉农欢迎。1982年全县有喷灌机组211台,喷灌面积2. 33万亩,其中固定式灌溉0.11万亩。但惜管理不善,有的喷灌机被盗卖,有的长期失修。1989年止,全县只剩下53套移动式的喷灌机组。
  第四节排涝工程导托渠 1 970年1 0月始动工建成的东风圩堤导托渠,长2.3公里,渠底宽3.2米,通过流量4.2个,导出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除涝面积960亩。1971年冬相继兴建西湖、光明、左桥渠。西湖渠:开渠1条,长3.2公里,渠底宽3.6米,导出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除涝540亩;光明渠:开渠3条,长3.5公里,底宽2米,导出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除涝420亩;左桥渠:开渠2条,长3.2公里,底宽2.4米,导出流域面积3.9平方公里,除涝650亩。1973年冬珠光渠:开渠3条,长4.5公里,底宽1米,导出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除涝1400亩;越光渠:开渠2条,长2.5公里,底宽1米,导出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除涝1 200亩。1974年冬霞光渠:开渠3条,长3.5公里,底宽1米,导出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除涝800亩;西源公社东湖渠:开渠1条,长2公里,底宽2米,导出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除涝450亩;三汊港公社荷塘渠:开渠1条,长2.1公里,底宽3米,导出流域面积4.6平方公里,除涝420亩。1975年冬,双桥公社介坂渠:开渠2条,长3.3公里,底宽3米,导出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除涝400亩。1976年冬狮山渠:开渠1条,长7公里,底宽4.5米,导出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除涝1 000亩;土塘街渠:开渠2条,长2.5公里,底宽1.5米,导出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除涝500亩。1977年冬珠光渠:开渠1条,长2公里,底宽3米,导出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除涝500亩;土塘公社光辉渠:开渠1条,长1.1公里,底宽2米,导出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除涝220亩。
  至1977年,全县共开导托渠24条,长42.7公里,导出流域面积59平方公里,除涝面积0. 95万亩。此后未再兴建导托工程。 机电排涝站 1965年始建南峰公社余晃排涝站,翌年建成,装机2台225马力,扬程8.71米,排涝面积0.1 2万亩。1975年后相继建成的机排站有:新兴、周溪、上坝、后湖、珠光、越光等16座,计28台3090马力;与此同时,三汊港、土塘公社建成石咀头、船咀上、荷塘、光明一级等4座排灌两用站。1982年全县发展固定装机21站34台3500马力,排涝面积1.75万亩。1983年周溪上坝、越光及光明一级等机排站率先机改电,尔后一些老站陆续实行机改电。1983年县农科所建成一座电排站,1987年矶山湖上坝落成一座2台1600瓩的大型电排站。1989年止,全县机械排涝站余下只有8站11台1190马力(包括石咀头、船咀上排灌两用2台200马力);电力排涝站全县发展装机30瓩以上的有18站25台3502瓩(包括荷塘、光明一级排灌两用站2台215瓩)。排涝总效益3. 63万亩。
  [=此处为表格(1989年全县圩堤机械排涝站概况 )=]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1989年装机50瓩以上电力排涝站概况)=] 第五节河港治理县内河港湾曲,且断面狭窄,泄流量小。建国前,对于各流河道,未作治理,每遇山洪暴发,即泛滥成灾。建国后,对全县河港,按照大湾就势,小湾取直,疏河挖床,筑堤垒坝,宽留滩地的方法,结合平地改土,陆续进行了治理。大型治理工程始于968年。是年1 0月治理化民公社大咀港,开挖新港底宽20米,长300米,缩短河床1. 07公里,减少洪灾面积160亩。1969年9月治理武垦港,修成新港底宽5米,长2.2公里,缩短河床0.8公里,减少洪灾面积500亩。1974年10月治理徐埠公社合力港,治理后港底宽6米,长1.5公里,缩短河床0.5公里,减少洪灾面积20亩。1 975年冬治理张岭公社团结港,新港底宽20米,长3.6公里,缩短河床1.4公里,减少洪灾面积500亩:同年冬,鸣山公社改造东边港,新港底宽2l米,长0.5公里,减少洪灾面积50亩;土塘公社治理了士塘河(土桥段),新河底宽30米,长0.7公里,较老河缩短0.5公里,减少洪灾面积1 200亩。1 976年冬,土塘公社又治理土塘河(曹店段)、长山港。土塘河新河底宽30米,长0. 65公里,缩短河道0.3公里,减少洪灾面积200亩;长山港新港底宽4米,长1公里,缩短老港0.6公里,减少洪灾面积0.1 1万亩。同年,盐田公社治理里泗港,新港底宽11米,长0.5公里,缩短河床0.2公里,减少洪灾面积1 30亩。1 977年9月,大港公社治理大港,建成新港底宽1 5米,长2.4公里,缩短河床1.1公里,减少洪灾面积0. 10万亩;同年冬鸣山公社改造青山港,新港底宽28米,长0.8公里,缩短河床1.2公里,减少洪灾面积120亩;春桥公社治理茅店港,新港底宽1 0米,长0.6公里,缩短港道1.2公里,减少洪灾面积26亩。1978年1 0月汪墩公社治理了阳储港,新港底宽6米,长0.4公里,缩短老港0. 25公里,减少洪灾面积21 0亩。1979年冬新桥港被改造,新港底宽4.5米,长0.4公里,缩短老港0.3公里,减少洪灾面积1 80亩。1989年止,全县共治理主要河道2处,港道l 3处,共长17. 05公里,缩短河床10. 35公里,减少洪灾面积0. 74万亩。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