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112
颗粒名称: 卷十五 水利
分类号: F407.9
页数: 19
摘要: 据清同治11年<1872年)《都昌县志》记载,是时全县水塘有县前塘、罗家塘、南山塘、茭塘、牛家塘、时家塘、石金塘、大井、天井、五井、寺前塘、蒋家塘、李家塘、西山塘、捎公塘、珠树塘、擦子塘、雁塘、铁牛塘、月塘、荷塘、石家塘、白水塘等23口。清至民国,池塘均列为田产,征收税粮,水田买卖时,亦须将属何塘灌溉载入契约,一并过户计征。成为都昌第一座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蓄水工程,亦为九江地区第一批重点骨干工程。1958年,在“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方针的指引下,都昌的水利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流域面积19.6平方公里,总库容127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1 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减少洪涝面积0. 82万亩。
关键词: 建筑经济 水利经济

内容

据清同治11年<1872年)《都昌县志》记载,是时全县水塘有县前塘、罗家塘、南山塘、茭塘、牛家塘、时家塘、石金塘、大井、天井、五井、寺前塘、蒋家塘、李家塘、西山塘、捎公塘、珠树塘、擦子塘、雁塘、铁牛塘、月塘、荷塘、石家塘、白水塘等23口。清至民国,池塘均列为田产,征收税粮,水田买卖时,亦须将属何塘灌溉载入契约,一并过户计征。
  1949年,全县共有大小塘堰9157处,蓄水314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 03万亩,但抗旱能力均在30天以下。建国初期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修和加固了一大批塘堰,据1956年统计,全县塘堰达9425处,灌溉面积3. 86万亩。从70年代中期始,又陆续兴建了一批较大的山塘。1989年止,全县共有塘堰10822处,蓄水687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 75万亩。
  水库 1953年9月,兴建大港乡烂泥垅示范水库,1954年3月竣工受益。均质土坝,混凝土方管,总库容42万方,灌溉面积200亩。都昌之有水库,始自是时。尔后,小型水库不断兴建。1957年11月兴建田民水库,翌年5月竣工受益,蓄水179.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 22万亩。成为都昌第一座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蓄水工程,亦为九江地区第一批重点骨干工程。1958年,在“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方针的指引下,都昌的水利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张岭、大港、长垅3座中型水库先后动工。至1974年,共建中小型水库222座。1975年至1982年又建了1座小(一)型水库,32座小(二)型水库。1983年以后,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除险加固续建配套等工程管理方面。至1989年,全县有小(二)型以上水库255座,控制流域面积302. 77平方公里,总库容2.0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 5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 14万亩。其中中型水库3座,控制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总库容712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97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 44万亩;小(一)型水库39座,控制流域面积93.7平方公里,总库容71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58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 59万亩;小(二)型水库21 3座,控制流域面积109. 07平方公里,总库容632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23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11万亩。各类水库完成干、支渠道303条,长1020公里,水泥防渗渠道54.3公里,开隧洞21条,架设渡槽94条,长1 0527米,建水闸456座。
  张岭水库:位于张岭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的锅煤冲出口处,拦截徐埠港支流锅煤冲溪水。1958年8月动工,1964年4月建成。该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鱼、发电综合效益的中型工程。流域面积19.6平方公里,总库容127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1 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减少洪涝面积0. 82万亩。主坝高24. 12米,长518米,顶宽4米,坝顶设有1米高的防浪墙;副坝高18.5米,长180米,顶宽3.5米。溢洪道为宽顶堰,净宽22米,最大泄流量25秒立方。涵管1座,管径1.1米,进口设直升框架启闭,出口建电站1座,装机3台1 50瓩。渠道总干1条,长0. 18公里;干渠4条,长58公里;支渠1 5条,长56.9公里。沿渠建西洋桥、曹豫等11座渡槽,长501米;建水闸70座,人行桥等42处,水泥渠道4.8公里。水库建成后,张岭、北炎、春桥、徐埠及县良种场2万多亩农田得以自流灌溉。
  大港水库:位于县北部武山山麓,拦截大.港支流溪水。于1958年冬始建,1970年5月竣工受益。该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防洪、养鱼和发电综合利用工程。为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流域面积66平方公里,总库容48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17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 04万亩,减少洪涝面积0.84万亩。主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129.5米,坝高33米,长347米,顶宽4米,坝顶还设有2.2米高的防浪墙;副坝系均质土坝,坝高6.4米,长60米,顶宽4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实用堰,堰顶高程123.1米,宽24米,最大泄量341秒立方;建涵管2座,东涵管径1米,进口设直升启闭框架,出口建坝后式电站1座,装机1台200瓩;西涵管径2.5米,进口亦设竖井启闭设备,出口建电站1座,装机2台640瓩。渠道总干1条,长41.7公里,号称“百里渠道”,可通过流量5至7个;干渠4条,长67公里;支渠26条,长77.8公里;水泥防渗渠道4公里。沿渠建有渡槽12座,长653米,其中最大的马涧渡槽,长400米,高25米;开隧洞2条,长51 3米,倒虹管1座,长30米,水闸59座,便民桥26座。水库现可灌大港、盐田、鸣山、中馆、狮山5乡。
  长垅水库:位于狮山乡长垅村。1958年9月动工,1970年冬建成。该库属大港水库梯级开发的调蓄工程,以灌溉为主,防洪、养鱼次之。流域面积14.4平方公里,其中引水面积10.1平方公里,水面1.35平方公里,水深13米,总库容1015万立米,有效库容79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万亩,减少洪涝面积0.1万亩。主坝高17.7米,长570米,顶宽4米;副坝高17.2米,长175米,顶宽3米;泄洪采用闸式,最大泄量16.2秒立方;涵管6处,其中低线管l处,高线管5处,均为直升启闭,低管出口设电站一座,装机1台40瓩,年发电量0.3万度。渠道总干l条,长1. 55公里,干渠5条,长19.8公里,支渠5条,长20. 95公里,沿渠建渡槽8座,水闸、便桥12座,水泥防渗渠道1. 76公里。
  [=此处为表格(全县小(一)型水库概况)=]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防洪工程圩堤建国后第一座圩堤始建于1959年。是年县农林水利局对县城东湖进行了勘测设计,1 0月动工兴建,至1960年3月,筑成l条长650米、高12米的圩堤大坝。该堤竣工后,保护了县城及郊区9个村镇和3800亩耕地不受洪水威胁。1960年地县水利部门又对新妙湖进行了勘测设计,同年9月即调动全县劳力1 0万人上阵修筑,1 962年竣工。新妙大坝是全县最大的一座万亩圩堤。
  1963年至1968年,全县先后修建大小圩堤37座,其中保护农田千亩以上的圩堤16座,占同类圩堤60%。1969年至1974年又先后兴建了东风、狮山、南峰、破絮湖、介坂、马影湖等6座干亩圩堤和23座小型圩堤。1977年西源、芗溪、万户3乡联合兴建了南岸洲围堤。该工程位于县境南端的鄱阳湖中,与珠港围堤相近,1979年冬建成,堤长13. 13公里,堤顶高程23米,顶宽4米,建闸l座,排涝装机3台360马力,共投工300万个,投资300万元,围垦面积1. 00万亩。后因资金不足,大部分堤段未用块石护坡,1980年汛期,在大风大浪的冲击下,堤防决口,至今未修复。
  1989年止,全县已有大小圩堤88座,堤长87.8公里,保护村镇757个,面积30.2万亩,其中耕地14. 36万亩,养殖水面11- 37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圩堤4座,堤长13. 44公里,保护村镇282个,耕地7. 44万亩,养殖水面8. 19万亩;千亩以上圩堤23座,堤长33. 05公里,保护村镇286个,耕地4.37万亩,养殖水面2. 54万亩,小型圩堤61座,堤长41. 31公里,保护村庄189个,耕地2.55万亩,水面0. 64万亩。
  新妙大坝:原名北庙大坝,位于北山、多宝乡,横跨湖区南北两岸。1960年9月兴建,1961年受益,1962年竣工。同年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亲临工程视察时,在闸门横额题“新妙大坝”四字,故正名。流域面积432.5平方公里。坝l条,长2公里,高1 2米,顶宽4.5米,高程23.5米,堤身内外坡均用块石护砌,堤顶还设有1米高的防浪墙,坝南端建2孔3.5米×3.5米孔径水闸1座,坝北头设3米×3米孔径水闸和船闸各1座。湖区有8个乡132个村镇4. 77万亩农田受益。圩内有水面5. 54万亩。大坝通车后,还沟通了沿湖两岸交通。
  南溪圩堤:位于大沙、和合乡。1965年9月兴建,1974年6月竣工。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工程建主副两座堤坝,堤总长2240米,其中主坝长1990米,最大坝高12.4米,顶宽3-3.5米,高程23.4米;副坝长250米,顶宽3.5米,高程23.4米;两堤外坡块石砌护,高程23.2米,主坝西端设2.4米×2.4米孔径涵闸1座。该工程原属千亩以上圩堤,保护耕地0. 46万亩,村庄37个,养殖水面0。78万亩,由大沙、和合乡共管。1989年经省水利厅批准为农业开发万亩圩堤。待工程建成后,可保护耕地0. 91万亩<其中垦殖面积0.45万亩>,养殖水面0. 33万亩。
  周溪圩堤:位于周溪镇南,1 968年9月兴建,1970年5月竣工。由上坝、下坝、小港口和21条小副坝串联而成。流域面积27.1公里,堤总长5200米。其中上坝长450米,高1 5米,顶宽3米,高程23.5米;下坝长2450米,高15.3米,顶宽3米,高程23.5米。除小副坝外,主坝均用块石护坡。下坝建3米×3米孔径涵闸1座。上坝建装机4台620瓩排涝站1座。保护周溪乡10个村镇1.1 1万亩农田。该工程系集体所有制单位,管理所设上、下坝2处。堤内后湖设水产场,养殖水面0. 75万亩。1986年,此工程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下,堤内已建标准鱼池0. 29万亩。并在后湖建渔池排涝站1座,装机l台55瓩。
  矶山湖堤:位于都昌镇和北山乡,由上、中、下坝和梢公塘、红卫、射山副坝组成。流域面积44.12平方公里。该工程于1977年兴建,1978年受益,1979年3月建成,上坝长1 70米,高15米,顶宽4.5米,高程24.5米;中坝长1534米,高10米,顶宽4米,高程24米;下坝长2300米,高13.8米,顶宽3米,高程23.5米。三座大坝外坡皆用块石护坡,下坝西头建有3米×3米孔径涵闸1座。工程确保了都昌镇、北山乡73个村庄3. 33万亩面积(其中1. 07万亩耕地)和县城不受洪水侵害。圩内有水面1. 12万亩。该工程属集体所有制单位,设管理所2处,上、中坝由都昌镇管理,下坝由北山乡管理。1986年在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下,在堤内开挖标准鱼池0. 82万亩,并在上坝建装机2台共1600瓩的电排站1座。
  [=此处为表格(全县保护耕地面积千亩以上圩堤概况)=]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提灌工程机械提灌站 1951年,县财政局购置了1台12马力抽水机,翌年在县城郊流动抽水灌溉,无固定机站。1956年7月,在北山、七角、杨垅等地安装了3台抽水机共40马力,灌田400亩。1961年全县购进抽水机60台1 1 30马力;1962年至1963年,建成万户、新兴、霞光、松薷、汪墩、徐埠、黎明、西源等8个国营机站,共装机8台770马力,灌溉面积1. 06万亩,平均每马力灌田13.8亩。1964年全县有农用抽水机255台4993马力,其中柴油机225台4531马力;煤汽机26台432马力;汽油机4台30马力,灌溉面积3.9万亩,平均每马力灌田8亩。煤汽机、汽油机此后未再发展,并逐年淘汰,柴油机至70年代中期亦未继续发展。乃至1 978年大旱过后,全县沿湖各公社、大队才又陆续兴建一大批大马力机站,共装机280台4600马力。1982年,全县发展固定机灌站1 46站170台15356马力,灌溉面积7.d1万亩。80年代随着电力的发展,机械提水不断被电力提灌所取代。1 989年止,全县有54站64台6063马力改为电灌站,余下机灌站只有92站1 07台9293马力,灌溉面积4. 49万亩。
  [=此处为表格(1989年装机80马力以上机械提灌站概况 )=] [=此处为表格=] 电力提灌站 1 983年在大沙、和合、周溪、西源等地兴建13座17台装机1385瓩的机改电工程,随着各地纷纷动工兴建电灌站,原有的机灌站也分期分批改为电灌站。1987年全县23个乡建有35个固定电灌站,装机40台2580瓦千,灌溉面积2.77万亩,平均每瓩灌溉10.8亩,灌溉成本比机灌降低40%,每亩抽水成本4. 50元。1 989年止,全县发展电灌装机40瓩以卜固定站有55站63台401 7瓩,灌溉面积4. 17万亩。
  [=此处为表格(1989年装机40瓩以上电灌站概况)=] 水轮泵站 1964年6月在鸣山公社青山大队安装1台30-6型水轮泵机组,灌田80亩。此后,水轮泵在全县逐步推广,1 967年,先后在鸣山、化民、春桥、徐埠、汪墩、土塘、三汊港、张岭、盐田、大港、苏山、双桥等地建成16座水轮泵站,装机18台,灌溉面积0.5万亩。但因大部分未经设计,施工质量差,1969年被洪水冲掉部分。后经修复和新建,至1972年有30余座。1973年又被洪水冲毁1 5座,还有一部分因管理不善,长期失修而报废。1 989年全县水轮泵站仅存1 3座。
  喷灌机 1 978年冬,在大沙、都镇、万户等地配备喷灌机178台,灌溉面积0.95万亩,其中移动式灌溉0. 94万亩。喷灌的棉地单产比沟灌要高,用水又少,深受棉农欢迎。1982年全县有喷灌机组211台,喷灌面积2. 33万亩,其中固定式灌溉0.11万亩。但惜管理不善,有的喷灌机被盗卖,有的长期失修。1989年止,全县只剩下53套移动式的喷灌机组。
  第四节排涝工程导托渠 1 970年1 0月始动工建成的东风圩堤导托渠,长2.3公里,渠底宽3.2米,通过流量4.2个,导出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除涝面积960亩。1971年冬相继兴建西湖、光明、左桥渠。西湖渠:开渠1条,长3.2公里,渠底宽3.6米,导出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除涝540亩;光明渠:开渠3条,长3.5公里,底宽2米,导出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除涝420亩;左桥渠:开渠2条,长3.2公里,底宽2.4米,导出流域面积3.9平方公里,除涝650亩。1973年冬珠光渠:开渠3条,长4.5公里,底宽1米,导出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除涝1400亩;越光渠:开渠2条,长2.5公里,底宽1米,导出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除涝1 200亩。1974年冬霞光渠:开渠3条,长3.5公里,底宽1米,导出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除涝800亩;西源公社东湖渠:开渠1条,长2公里,底宽2米,导出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除涝450亩;三汊港公社荷塘渠:开渠1条,长2.1公里,底宽3米,导出流域面积4.6平方公里,除涝420亩。1975年冬,双桥公社介坂渠:开渠2条,长3.3公里,底宽3米,导出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除涝400亩。1976年冬狮山渠:开渠1条,长7公里,底宽4.5米,导出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除涝1 000亩;土塘街渠:开渠2条,长2.5公里,底宽1.5米,导出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除涝500亩。1977年冬珠光渠:开渠1条,长2公里,底宽3米,导出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除涝500亩;土塘公社光辉渠:开渠1条,长1.1公里,底宽2米,导出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除涝220亩。
  至1977年,全县共开导托渠24条,长42.7公里,导出流域面积59平方公里,除涝面积0. 95万亩。此后未再兴建导托工程。 机电排涝站 1965年始建南峰公社余晃排涝站,翌年建成,装机2台225马力,扬程8.71米,排涝面积0.1 2万亩。1975年后相继建成的机排站有:新兴、周溪、上坝、后湖、珠光、越光等16座,计28台3090马力;与此同时,三汊港、土塘公社建成石咀头、船咀上、荷塘、光明一级等4座排灌两用站。1982年全县发展固定装机21站34台3500马力,排涝面积1.75万亩。1983年周溪上坝、越光及光明一级等机排站率先机改电,尔后一些老站陆续实行机改电。1983年县农科所建成一座电排站,1987年矶山湖上坝落成一座2台1600瓩的大型电排站。1989年止,全县机械排涝站余下只有8站11台1190马力(包括石咀头、船咀上排灌两用2台200马力);电力排涝站全县发展装机30瓩以上的有18站25台3502瓩(包括荷塘、光明一级排灌两用站2台215瓩)。排涝总效益3. 63万亩。
  [=此处为表格(1989年全县圩堤机械排涝站概况 )=]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1989年装机50瓩以上电力排涝站概况)=] 第五节河港治理县内河港湾曲,且断面狭窄,泄流量小。建国前,对于各流河道,未作治理,每遇山洪暴发,即泛滥成灾。建国后,对全县河港,按照大湾就势,小湾取直,疏河挖床,筑堤垒坝,宽留滩地的方法,结合平地改土,陆续进行了治理。大型治理工程始于968年。是年1 0月治理化民公社大咀港,开挖新港底宽20米,长300米,缩短河床1. 07公里,减少洪灾面积160亩。1969年9月治理武垦港,修成新港底宽5米,长2.2公里,缩短河床0.8公里,减少洪灾面积500亩。1974年10月治理徐埠公社合力港,治理后港底宽6米,长1.5公里,缩短河床0.5公里,减少洪灾面积20亩。1 975年冬治理张岭公社团结港,新港底宽20米,长3.6公里,缩短河床1.4公里,减少洪灾面积500亩:同年冬,鸣山公社改造东边港,新港底宽2l米,长0.5公里,减少洪灾面积50亩;土塘公社治理了士塘河(土桥段),新河底宽30米,长0.7公里,较老河缩短0.5公里,减少洪灾面积1 200亩。1 976年冬,土塘公社又治理土塘河(曹店段)、长山港。土塘河新河底宽30米,长0. 65公里,缩短河道0.3公里,减少洪灾面积200亩;长山港新港底宽4米,长1公里,缩短老港0.6公里,减少洪灾面积0.1 1万亩。同年,盐田公社治理里泗港,新港底宽11米,长0.5公里,缩短河床0.2公里,减少洪灾面积1 30亩。1 977年9月,大港公社治理大港,建成新港底宽1 5米,长2.4公里,缩短河床1.1公里,减少洪灾面积0. 10万亩;同年冬鸣山公社改造青山港,新港底宽28米,长0.8公里,缩短河床1.2公里,减少洪灾面积120亩;春桥公社治理茅店港,新港底宽1 0米,长0.6公里,缩短港道1.2公里,减少洪灾面积26亩。1978年1 0月汪墩公社治理了阳储港,新港底宽6米,长0.4公里,缩短老港0. 25公里,减少洪灾面积21 0亩。1979年冬新桥港被改造,新港底宽4.5米,长0.4公里,缩短老港0.3公里,减少洪灾面积1 80亩。1989年止,全县共治理主要河道2处,港道l 3处,共长17. 05公里,缩短河床10. 35公里,减少洪灾面积0. 74万亩。
  第二章水利建设第一节水利投资国家投资民国前,兴修农田水利,政府无专项岁出,多从灾荒后民政系统下拨的赈灾款或以工代赈款中解决。建国后,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民办公助”,准受益谁负担,国家给予必要的补助。大中型水利工程,国家列入基本建设计划,下拨专款,年投入款则随建设规模而定。1 950年至1 951年,县政府派干部下乡并带大米资助群众兴修水利。1952年国家首次投放水利建设资金3万元。1953年为支持大港烂泥垅水库及全县小型工程建设,投资7.5万元。1958年后,水利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国家投资也逐年增加,至1 960年投入经费241万元。1 961年至1 963年,水利建设处于低谷阶段,水利投资只有1 22万元。1964年至1 974年,水利投资增加不多,最少的1 969年,只有44. 85万元,最多的1970年投入109. 38万元。70年代中期,水利工程主要是除险加固、加强管理,一般每年投资均在1 00万元以上,最多的1979年投资达244. 42万元。80年代中期,全县水利建设,在巩固提高原有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发展了一批电灌、电排工程。国家投资较多的1989年为175.6万元。至是年止,全县国家投资于水利建设专款达3441. 62万元。
  集体投资建国后,兴修大批水利工程,主要依靠集体集资和群众投工。1957年以前的水利建设,以小型建设为主,贯彻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1 958年至1960年,第一次掀起水利建设高潮,集体投资、投工大量增加。遂在全县平调劳动力、资金、物资。各工地民工,除县办的常用工,由工程单位每月补助2-5元生活费,铁木等技工每月补助5-10元生活费,其余工地民工全由核算单位记工分配。1961年后,所有水利工程,如受益单位人力、财力承受不了,即采取借工还工,借土方还土方的办法动员非受益单位协作修建。1969年至1 978年“农业学大寨”时期,掀起第二次水利建设高潮,再一次调动全县劳动力,打破受益与非受益界线,凡县办水利工程,调用非受益单位的劳动力,每方土补助0. 3-0.5元,社、队办的工程,不论受益与否,均无补助,全由生产队平衡负担。如马影湖堤,集体自筹资金32000元,群众投工折款234000元。1978年后,彻底纠正平调,继续实行谁受益谁负担,国家适当补助的政策。1989年止,全县农民投入水利建设用工2. 49亿余个劳动日,集体投入资金856. 57余万元,共完成土石方1. 64亿方。
  第二节工程施工工程设计 50年代全县水利技术力量不足,工程设计甚少,一般只有勘测报告。60年代技术千部渐增,但无专职设计人员,设计程序不正规,少数工程没有设计,就仓促开工,导致一些地区工程的布局不合理,规模不适当,耗资大而经济效益低。70年代后设计渐趋正规。1982年成立都昌县水利机电设计室,统管全县水电设计工作,并承担了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工程2799项目和湖口至都昌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工作。
  施工队伍民工施工:全县大小水利工程建设,均由各级组织动员群众,组织民工,实施完成。全县中型水库、万亩圩堤及一些重点工程,由县调集民工;小(一)型水库、千亩圩堤,多由公社调集民工;其它工程,一般由大队或受益单位调用民工。60年代前,县办工程,民工组织实行军事建制,工地成立建设大军司令部,下设民工班、排、连、营、团。社办工程,亦按军事建制组织民工,管理施工。70年代以来,县办工程,设工程指挥部,按社设民工团,以大队为单位组织民工;社办工程,公社派员统管,亦以大队为单位组织民工。在施工安排上坚持冬、春大干,农忙小干,在秋收冬种前(9-10月)开展水利“前哨战”,工期40天;秋收冬种后(11-1月)为水利“歼灭战”,工期50-60天,基本完成年度计划。没有完成任务的工程,再组织民工搞春修扫尾。
  专业施工:1964年前,全县重点工程的水工建筑物,多由浙江、安徽等外籍工人施工。1965年成立都昌县水利工程队,负责县重点工程涵管、闸、溢洪道等施工任务。1970年该队被解散后,大部分人员安排在各重点工程,从事管理工作。1978年成立都昌县水电建设施工队,1981年又改名为都昌县水电建设公司。近年来,该单位先后承担了大港、张岭水库溢洪道、架设县境内高压电线路及一些难度较大工程的施工任务。全县社办工程,在兴建、续建时,亦组织临时专业队,由铁、木、石、机械、钢筋、混凝土等技工组成,承担工程管闸、渡槽等施工任务,待工程结束后解散或转入其它工地。
  第三节水利管理管理体制建国前,全县水利工程,均由业主管理,县乡两级没有管理机构。较大的堰坝由堰会统一管理,水塘等小型工程,均由受益村或农户自建自用自管。
  建国后,工程兴建较多,分布全县各地,为了调动县乡村各级的积极性,加强工程管理,实行了分级管理体制。大港水库、张岭水库、长垅水库、田民水库等灌区跨乡的水库由县管理,属全民所有。小(-)型水库由所在乡管理,小(二)型水库由所在村委会管理。1 981年后,有部分水库承包给农户联营管理。塘堰由自然村或村民小组管理。
  圩堤工程由水电局管理的原有新妙湖堤,1969年后划归水产局。其余万亩、千亩以上圩堤均由所在乡(镇)管理,小型圩堤多由村委会管理,少数由村民小组管理。
  排灌工程中,原汪墩、新兴、万户、黎明、霞光、五一、松薷、徐埠八大国营机站均由水利局管理,1969年后下放到所在大队管理。矶山湖上坝排涝站,由水电局管理,县农科所排涝站属县农科所管理,其余排灌站均由各乡、村管理。
  小水电站中,凡中型水库兴建的,由各水库管理单位直接管理,其余电站均由各乡、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管理。
  为加强水利管理工作,县乡和小(一)型以上水库、千亩以上圩堤均建立了管理机构,固定排灌站及水电站均有专管或兼管人员。1973年各乡(镇)都配了一名水利管理员,1977年水电局设立了工程管理组。1 984年以来,有30%的乡(镇)建立了水电管理站,作为乡级政府的职能机构,统一负责全乡水电事业的建、管、用。
  管理措施全县水利工程均建立了管理制度,其内容虽不尽相同,中心都是围绕管好I:程用好水,减少水利纠纷,提高水利工程效益。防汛期间,须听从各级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抗旱期间,服从各级管理单位的用水调度。
  用水管理:小(二)型以下工程,一般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放水员,直接放水到田。各中型和小(一)型水库,设灌区代表会,每年召开一次,研究用水计划,制订规章制度,解决用水具体事宜。在用水管理上,按照水权集中,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管理单位负责配水到干渠,放水员由于渠接水到支渠或放水到田。
  维修续建:小(二)型水库及小型圩堤的维修养护,由受益单位派员兼管,承包经营的工程,由承包人负责经常性的观测和养护;小(一)型以上水库和千亩以上圩堤,由管理人员负责枢纽工程、大型建筑物及总干渠道的观测、养护和检修。全县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设计和年度计划编制,中型水库由市、县水电部门编报,待省、市批准后动工,其余工程的续建、岁修项目,均由受益单位报县水电部门编制计划,待县政府批准后动工。
  各工程管理单位,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养殖、种植、园林、发电、办厂)、征收水费,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第三章水利效益第一节灌溉建国前,抗旱能力差,旱涝保收面积甚少,至1949年底全县灌溉面积只有3. 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 5%。
  建国后,水利建设蓬勃发展,全县形成了以蓄水工程为主,提水工程为辅的灌溉体系,初步控制了一般旱灾的威胁,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1989年止,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3. 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 51%,其中蓄水灌溉28. 89万亩,提水灌溉14. 6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52. 54%。
  [=此处为表格(典型年份水利工程灌溉效益概况)=] 第二节防洪建国后,全县由于圩堤工程的发展,加上水库的兴建及河港治理,大大增强了防洪、蓄洪、行洪能力,减少了洪水灾害,有效地保护了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 989年止,全县防洪保护耕地面积达17. 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1.1%,其中圩堤保护耕地面积14. 36万亩,水库调洪面积2.86万亩.治理河港减少洪灾面积0. 74万卣。
  [=此处为表格(全县防洪效益概况)=] 第三节排涝建国后,全县大量兴建圩堤工程,虽有效抵御外洪侵害,但因地势低洼,上游来水面积大,导致内涝面积达17. 79万亩。为此,都昌采用“上建水库、中开导托渠,下建闸,辅以机电排涝”的方法,对内涝进行了有效治理。到1989年全县除涝面积已达12. 13万亩,占易涝总面积68. 18%,其中排涝工程除涝面积4. 58万亩,占易涝总面积25. 7%。
  第四节发电都昌县小水电建设始自1 967年,在合理利用资源,统一规划下,县、社、队3级办水电。
  1967年于张岭水库主坝建水电站l座:1 969年3月投产,装机3台150瓩,年发电量0. 8-13.8万度。至198-1年,全县有小水电站1 8座,装机21台1384.5瓩。
  随后,由于高压电网覆盖面积逐渐扩大,地方小水电站逐步被取代。1989年止,全县尚在运行的还有大港水库的东、西站、张岭水库电站、源头港电站及徐港电站等。
  [=此处为表格(1989年装机40瓩以上电站概况)=]第四章水土保持第一节水土流失现状 1984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2. 4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占山地面积30. 7%,成为全省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比50年代扩大3. 07万亩,增加10. 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9.4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59.8%,中度流失面积6.85万亩,占21.1%;强度流失面积6. 18万亩,占19. 19%。
  都昌水土流失遍及全县30个乡(镇),其中1-3万亩的乡有盐田、中馆、狮山、土塘、大树、北山、徐埠;3-5万亩的乡有大港、汪墩、多宝。在地区分布上,工矿地区重于无工矿地区,交通发达的地区重于不发达地区,老区贫困乡重于其它乡。
  全县水土流失形式分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3种。水力侵蚀以面蚀、沟蚀、山洪为主;重力侵蚀以崩岗、崩岸、滑坡为主;风力侵蚀多在县境西部沙丘地区。据1984年调查,全县水力侵蚀29. 44万亩,重力侵蚀0.44万亩,风力侵蚀2. 55万亩。
  危害水土流失危害甚巨,其主要危害有: 水伤严重:据1983年典型调查测算,全县每年土壤侵蚀量达1 19万吨,流失有机质595吨,氮42吨,磷30吨,钾80吨。水土大量流失,导致地面干燥,土壤沙化,水源枯竭,林木衰萎,作物减产。
  淤塞水域:每遇暴雨,集流迅速,河港湖汊,泥沙淤塞,积水无法自排,天旱水断溪干,水旱灾害加剧。由于河道淤塞,地下水位上升,沿湖两岸,农田排水困难,常年积水。全县冷浸田有1.5万亩,青泥田3.6万亩。据1984年调查分析,全县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为6000吨,每年有48万吨泥沙进入库渠、塘堰,按每立方米2吨计算,可减少库容24万方,严重影响灌溉和养鱼。
  毁坏良田:全县有风沙侵蚀区3.6万亩,水土流失严重,威胁良田。都昌镇松古山在500年前有耕地0. 47万亩,由于风卷沙积,加之洪水冲刷,现只有0. 23万亩。多宝乡西山的3万亩沙丘,因风沙位移堆积,使5村40户200余人迁居外县他乡。多宝金沙村良田80余亩,徐埠白池等村耕地7余亩,均被流沙淤积成丘。
  破坏生态:由于水土流失,全县大部分地区密林变疏林,乔木变灌木,灌木变草丛,林区动物急速变化,猴、獐、豹、猫头鹰、穿山甲、相思鸟等濒临绝迹,野猪,黄鼠狼等日益减少,鼠害猖獗。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仅林木不生,且灌木不长,群众烧柴困难,徐埠乡柴价由1 963年的每百公斤1.2元,上升到J978年的6元。
  成因自然因素:全县大雨、暴雨日数较多,强度大,给土壤溅蚀、冲蚀提供主要动力;四季温差大,为岩石风化提供外在条件;每年大风常起,持续时间较长,土壤侵蚀强烈,加上山势陡峭,植被稀疏,坡壤易崩塌。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速,导致砍伐量超过林木生长量,加上陡坡开荒,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另外,盲目全垦造林、开采矿藏、基建动土,也造成大量水上流失。据1 986年调查,全县露天开矿25个,其中造成水土流失的矿区20个。仪阳储山钨矿和阳峰钨矿,1 981年至1986年,石渣废土及尾沙排放量达10.5万方,流失量7.5万方。
  第二节综合治理治理阶段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经历了4 个阶段。1 957年至1963年为示范阶段:曾先后在苏山、大沙、土塘等公社建了一些谷坊工程,并结合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万亩。1 964年至1 976年为低谷阶段:水土流失面积不仅未能减少,反而有所增加。1 976年由50年代的29. 36万亩增至41. 69万亩。1977年至1 984年为恢复试验阶段:县水保试验站成立后,立足沙山,以点带面开展治理,治理面积9. 26万亩,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32.43万亩。1 985年后为治理、推广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大力开展治理工作。1 989年止,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 73平方公里,计合5.06万亩,占总流失面积12. 4%。其中水保林3.78万亩,种草0.1 6万亩,其它1.1 2万亩。余下流失面积只有27. 37万亩。
  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实行综合治理,其有效方法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恢复植被,并辅之以耕作调整和工程措施。
  耕作调整:实行草田轮作和间作套种。50年代中期以前,全县仅有部分稻田冬种油菜和大麦,土地裸露面积大,时间长,耕地水土流失严重;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一季改双季,旱地改水田。双季面积由1 955年的766亩扩大到1965年22.6万亩,使地面裸露时间、面积相对下降。此外,大豆改棉花,以及每年推行新的耕作措施,力求使整个雨季地表都有作物覆盖,也较好地控制了耕地的水土流失。
  工程治理:采用坡面工程及沟建工程进行治理。坡面工程系在25度以下坡地上,用半挖半填的方法,按设计宽度修成若干台面水平地块,一般按等高线布设。70年代,全县共建水平梯田1 08亩,修建的水平梯田,多作农业用地,或建立高产、稳产的果、茶园。在20度到35度的强度流失山地上,修建0. 5-1.5米宽的水平台阶,用于种植林木。沟道工程系在侵蚀严重,沟道窄且上游平缓的地方,用土建坝,以拦蓄泥沙,巩固沟道,稳定侵蚀基点,全县共建土谷坊1 273座,1 980年修建了多宝秃山涧拦沙坝。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