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森林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05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森林资源
分类号: F307.2
页数: 3
摘要: 面积清末,都昌丘陵山地遍布森林,一片蓊郁,面积大,覆盖率高。至民国,因连年战乱,特别是日本侵略军入侵都昌,对都昌林地进行大面积破坏,林地面积相对减少。至此,引起社会广泛重视,并开始大规模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有林地面积遂逐年回升。1 989年止,全县有林地面积达66万余亩。1956年,始对都昌活立木蓄积量进行调查,是年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约206万余立方米。1 958年后,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大量下降。至1 989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全县有林分蓄积量为1 331 779立方米,占总蓄积94. 4%;疏林蓄积24867立方米,占1.8%;散生木蓄积1974立方米,“四旁”树蓄积51 688立方米,占3.7%。国营以武山林场蓄积最多,达28381立方米。
关键词: 林业 基本建设

内容

面积清末,都昌丘陵山地遍布森林,一片蓊郁,面积大,覆盖率高。至民国,因连年战乱,特别是日本侵略军入侵都昌,对都昌林地进行大面积破坏,林地面积相对减少。
  1956年,全县林业用地110万余亩,其中有林地81万亩。至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乱砍滥伐,使林地面积减少23. 1%。此后。又随着人口逐年增加,大面积毁林垦种,以及建造房屋,修筑公路和水利设施,至70年代初,有林地面积仅39万亩。至此,引起社会广泛重视,并开始大规模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有林地面积遂逐年回升。1 989年止,全县有林地面积达66万余亩。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若干年份林地面积概况)=] 说明:森林覆盖率不包括鄱阳湖水而蓄积清代至民国,蓄积量未作统计而无考。
  1956年,始对都昌活立木蓄积量进行调查,是年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约206万余立方米。1 958年后,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大量下降。70年代起,大搞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活立木蓄积量始逐年增加。至1 989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全县有林分蓄积量为1 331 779立方米,占总蓄积94. 4%;疏林蓄积24867立方米,占1.8%;散生木蓄积1974立方米,“四旁”树蓄积51 688立方米,占3.7%。蓄积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乡有鸣山、大港、徐埠、汪墩4乡。其中:鸣山乡第一位,活立木蓄积量156267立方米,占全县总蓄积量11.1%。蓄积量在3至1 0万立方米之间的乡有苏山、化民、土塘、多宝、盐田、中馆、阳峰、左里、张岭等。国营以武山林场蓄积最多,达28381立方米。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若干年份活立木蓄积量概况)=] 说明:1975年活立木蓄积量包括疏林散牛木蓄积65595立方米,未分树种。
  第二节林种分布都昌属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有6个林种。
  用材林主要分布在大港、徐埠、汪墩、鸣山、苏山、化民、土塘、盐田、武山等乡(场),1956年有812791亩。1989年有457905亩。
  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杉木及苦槠等阔叶树。 马尾松:多天然自生,是都昌主要乡土树种,马尾松纯林及以马尾松为主的混交林在全县林分中占的比重较大,分布全县各地。1989年面积为455895亩,蓄积量为73万立方米。
  杉木:70年代以前,仅在武山山脉有少量自然分布,绝大多数是70年代以来人工营造成林,分布全县。1989年面积为101985亩,林分蓄积量38万余立方米。
  阔叶树:天然自生,绝大多数为混交林。常绿树种以苦槠为优势树种,落叶树种以麻栎、枫香、黄檀、化香等为优势树种。集中分布在大港、盐田、鸣山、苏山、汪墩等地。】989年面积为82770亩,蓄积量28万余立方米。
  经济林分布于中馆、北炎、鸣山、张岭、土塘、汪墩、大沙等乡。树种有茶叶、油茶、油桐和果树等。绝大多数为70年代以来人工营造成林,1989年面积为14925亩。
  薪炭林分布于中馆、狮山、南峰、芗溪、徐埠、阳峰、三汊港等乡。树种有马尾松、黄荆、杜鹃、迷木等。1989年面积为1 08810亩。
  防护林分布于滨湖地区的南峰、芗溪、万户、狮山、西源、大沙、周溪、和合、都昌镇、多宝、苏山、左里等乡沿湖村委会及水库旁。“座焚”林是都昌沿湖地分布的一个特点。主要树种有柳树、苦栎、杨树、马尾松、乌桕、樟、池杉、栎类等。1989年面积56200亩。
  特用林主要为70年代至80年代建立的母树林、试验林及少量风景林。1989年面积为2205亩。
  竹林分布于武山山脉的大港乡和红光武山林场,种类有毛竹、篙竹、紫竹、水竹、苦竹、箬竹等。1989年面积为8505亩,蓄积297万根。其中毛竹8295亩,蓄积261万根,杂竹210亩,蓄积36万根。
  第三节林副特产品木炭据史籍记载,南宋时,都昌木炭量多质优,官府指定为贡物。至民国时期,木炭仍为都昌大宗林副产品。建国后,50年代生产较多,并外销到景德镇、南京、上海等地。1 959年生产1752. 45吨。60年代,木炭产量逐渐减少。70年代以后,只有大港、红光、武山等地生产木炭。
  窑柴都昌曾为景德镇窑柴主要供应地之一。1949年出县窑柴1750吨,1957年生产窑柴8000吨。60年代以后,逐渐停止窑柴生产。
  乌桕籽建国前,乌桕籽为都昌县大宗的林副产品。民国25年(1926年)产柏油1 500吨,占全省当年桕油产量的42. 90/。建国后,大量砍伐乌桕树,产量下降。1989年乌桕产量仅41吨。
  油桐籽历来为都昌林副产品中的重要产品。1953年至1 989年全县共产油桐籽3809.3吨。1984年产471.6吨,为建国后最高年。
  油茶籽70年代始,都昌陆续营造大片油茶林。至80年代,人工栽培油茶林大面积结果,年产量突破50吨。1985年达3276吨,为油茶产量最高年。1980至1 989年,累计油茶总产4034.4吨。
  棕片 1953年至1989年,全县总产632.15吨。其中,产量最高年为1973年,达124.5吨。最低年为1 986年,仅1.89吨。
  橡子 1953年至1986年,全县总产8287.4吨。
  板粟年平均产量7.5吨左右。最高年为1 981年30.4吨。最低年为1 976年1.65吨。
  第四节珍贵树木都昌树种多,起源古老。据调查珍贵树种有银杏、罗汉松、连体糙叶树、丹桂、古樟、棕枣、黄花石榴、留春树等。
  银杏:亦称“白果树”。全县现存古银杏10余棵。大港乡高塘村竹峦旁1棵银杏,树龄400余年,树围近5米。徐埠乡白果村有古银杏2棵,该村亦因树得名。鸣山乡鸣山观1棵银杏,树龄亦达300余年。
  罗汉松:亦称“土杉”。古树在全县已经很少。阳峰乡上南洲江家l棵罗汉松古树,胸围2.6米,高约7米,树龄在200年以上。北山乡有3棵,和合乡双峰村l棵,大港乡小埠村l棵。
  连体糙叶树:多宝乡长冲刘家村有2棵糙叶树,连体而长,树高14米。
  丹桂:县城南山古寺旁,高约5米,每年秋季,红花满树,香气浓郁。
  古樟:汪墩乡茶铺桑家山村l棵古樟,树围7米多,树龄约300年。化民乡谭湖洲村1棵古樟树围近5米,树龄约200年。北炎乡洞门村1棵古樟,临溪而立,枝桠下垂水面,树围5米多。
  棕枣:阳峰乡上南洲江家l棵棕枣,树高3米,胸围约0.3米,叶象铁树叶,树干象棕榈。
  黄花石榴:生长于大树乡大埠岗上,树高约5米,树龄约 200余年。
  留春树:阳峰乡阳储岭禅寺旁有l棵常绿留春树,每年11月开花,清香扑鼻,高约5米,叶长椭园形。相传为禅山寺和尚栽植,树龄约130余年。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